藝術是社會

含有「藝術是社會」共 1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黑幫文化背後的深層社會意涵只能被忽視?『悲歌,就是兄弟的歌。』—— 其實「歹路不可行」的主旨,在《角頭2:王者再起》已經高度體現。
Thumbnail
本文節錄自《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第 76 期(謝宛真摘錄整理),2017 年 10 月。《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創作論壇。
Thumbnail
要如何評估觀眾的體驗?這是個難題。觀眾走進來,參與了多少、學習了多少?當離開之後,又會記得多少?當然可以透過博物館的觀眾調查,但我現在希望大家能先問問自己:在生命當中,有什麼是令你難忘的經驗?
Thumbnail
「二十年」正是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與歷史分界點,由現在往回尋溯,那便是發生於九○年代初期解嚴後不久的台灣。那幾年間台灣引進「策展機制」,的確是一個觸發了展覽組織方式的變革,「策展」在台灣開始以「全稱」的方式進入展覽的組織籌畫體系中的年代。
Thumbnail
策展(curature)的「照料」永遠夾雜在治療(cure)與控制(control)之間,如中古時代確保宗教儀式進行的神職者,以及照料幼兒、瘋癲者的醫護人員;一方面具有健全身心的意義,同時是對於遭受傷害之靈魂的照料與治療者。
Thumbnail
最思慮純熟的所謂的「生態」模型,深刻地思考了和諧社會,包括與自然元素關係的各個面向 。在不忘現實的情況下,除了意識形態之外,還以具體方式倡導在日常中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實踐:選擇性分類、回收和再利用、拒絕浪費、倡導生態責任。
Thumbnail
「操演性」策展型態是策展人瑪麗亞.林德描述從九零年代後興起的展演實踐,通過動態的交流和社會關係的改變,作為策展本質實踐的反映,經由調動作品主導展演界線,映照出新的公共層次秩序,這不光試圖重新劃分藝術與生活之間界線,以及積極地整構觀眾視角,更是在專業上重新配置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將自然作為「藝術物」(objet d’art),作為創作的領域,並不能立即表示詩意的觀點就是生態的。這種投入自然領域的唯一動機,如果真有一個動機的話,會是逃脫主義。我們逃脫,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為了遠離其習慣的地方。
Thumbnail
我思考千尋和像謎一般存在的無臉男之間的關係,不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嗎? 無臉男究竟是「誰」? 戴著面具,像是半透明影子般存在的無臉男,為什麼會這麼執著地糾纏千尋這種極為普通的女孩呢? 油屋的員工是看不見無臉男的姿態的,連白龍和湯婆婆都看不見。從一開始注意到無臉男,一直到最後都照顧著無臉男的只有千尋。
Thumbnail
檢視這些法規改革背景及貫穿其中的理念,可以見到日本政府益發重視博物館可以締造的文化藝術經濟效益,並亟欲使博物館與異業結盟,創造多樣的文化資源。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