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香吟

含有「賴香吟」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從第一篇〈蛙〉到第十四篇〈雨豆樹〉,賴香吟用了30年的時間,建造這座文學的島;同時,從這島嶼上因爭吵而消失的男子也叫做島。1987年至2017年,台灣從解除戒嚴時期邁入科技社會。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跟著回憶書中提及的年代。
Thumbnail
賴香吟 我最早買的是《史前生活》 也許這不是她最好最成熟的作品 可是我常常就是很愛那種情感真摯而不是文字迷宮的 希望我這樣說你能懂得
轉型正義相關作品,在近年來可說是大鳴大放,不論是二二八、白色恐怖,許多作品藉由呈現受難者的悲慘經歷,在在地揭露了當時威權政府的蠻橫,及至今仍尚未痊癒的社會傷疤。然而,在這一切的論述中,有一群人似乎註定要缺席,他們並沒有受到迫害的印記,也不是加害者方,在這段時期他們所做的,就只是平凡地生活。
Thumbnail
凱西長期生活在異鄉,於是這篇故事呈現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視角,包含了海外的人怎麼看台灣發生的事,也包含了海外發生的各式各樣的政治活動。小說結合了非常多的史實,許多故事裡面出現的人物,我們都能在真實歷史上找到對照,小說透過這些人物,在台灣的近代史上放了幾個放大鏡,讓我們重溫這些歷史。
Thumbnail
《白色畫像》是本跟白色恐怖有關的書,書裡的人物他們活過白色恐怖,卻從來不是主角,他們就像當時大多數的人,沉默的配合體制,不對體制發出質疑,所以好好的活了下來,賴香吟用三個小人物,清治先生、文惠女士和凱西小姐的一生來讓我們看到白色恐怖時期大多數人的模樣。
Thumbnail
封底有一句「所以,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五月的書,而是關於我自己,其後與倖存之書。」似乎已經成為《其後》的自我介紹,不過,我倒認為這段話會更貼切於換作我是作者,我對《其後》真正意圖傳達的精神。
Thumbnail
「白色」為什麼恐怖?​​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白色恐怖」的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白色會恐怖?​通常白色給人的印象是潔淨、純潔的印象。為什麼白色會跟恐怖有連結?​《白色畫像》這本小說,很輕巧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Thumbnail
      前後花了兩遍、來回數倍時間才覺得自己算是比較細密地讀完了清治先生,但關於賴香吟的作品,總覺得無論如何都該多看幾遍才能比較心安理得地覺得自己讀過了、讀過了那些文青式的感傷、那些不痛不癢的表層。還有埋藏在清淡的文字之下、那難以想像的細密,浮現在清治先生溫水般柔軟的文字裡。
Thumbnail
戰後台灣文壇幾由來自中國的中文作家佔據,其書寫又多以中國大陸為背景,脫離台灣人生活基調,在這種的隔離感下,我興起找尋台灣1920年代起的文學樣貌。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