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語、漢語、台灣文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戰後台灣文壇幾由來自中國的中文作家佔據,其書寫又多以中國大陸為背景,脫離台灣人生活基調,在這種的隔離感下,我興起找尋台灣1920年代起的文學樣貌。

我起先的熱切,是為了解當時書寫語言為何?亟欲了解當時台灣寫作的語言是日語,還是漢語,或者兼而有之?在循線過程中卻發掘了更多面向:台灣與日本之殖民地關係,台灣、日本與中國三者連帶,及台灣自身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

我再次愧疚自己這些年對二戰時期歐洲人民處境的閱讀,似乎多於對己身所從出之台灣的同情理解。因此搜尋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對我的意義,已經不僅限於文學,而是要探勘出當時生活脈絡的史料了。

其中之一,賴香吟的《天亮之前的戀愛》,填補了空白。

這本書點評日治時期台灣作家與作品,作者集結原本在中國時報專欄三少四壯集一年的寫作而成,所以結構上並非如同設計一本書的完整。內容書寫方式,由點評作家作品,再側記時代政經背景,續論及人物在生活環境下的思維、作為等,抽絲剝繭出台灣在日治及戰後之樣貌。

書中介紹王詩琅、朱點人、楊守愚、吳濁流、楊逵、張文環、龍瑛宗、呂赫若、蔡秋桐、劉吶鷗、鍾理和、葉石濤、巫永福及翁鬧等日治時期台灣作家,多數是我首次聽聞,剛好可作為一個參考書及導讀。

我最關心的議題是書寫語言,所以我相當注意是否清楚註明,但作者除了提到,最常被提及的日治時期日語作家為楊逵、張文環、龍瑛宗、呂赫若外, 其他並未特別指出作品原文為何。資訊要從字裡行間去找出,例如我猜王詩琅、朱點人及楊守愚可能屬於漢語作家。再同時上網查閱比對,確定吳濁流是以日語寫作、張文環、葉石濤、龍瑛宗、楊逵等也是。

令我訝異的是,迄今一般提及台灣文學中的日語作品,仍直接以漢語顯示,而未明白標示作品原文。書寫所使用語言,反映的正是當時社會的溝通樞紐。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不註明原文為日語,除非「讓人誤以為漢語」是隱藏的企圖。

話說回來,日治時期的書寫常是混合各種語言,例如王詩琅就被描述為「他的小說語言混雜漢文、台灣語文、日語造詞、外來語音,各類字貌與字意參差,生動保留台灣白話文的摸索痕跡」。

而,語言,確實是台灣人遭受命運捉弄的節點。

日治時期,台灣人要到私塾去學漢語,學校教育只能到低一階的「公學校」。不會日語會被當文盲,原本的秀才,在日本統治後到處碰壁,漢語創作漸漸無路。於是青年學子開始在日語領略《萬葉集》的詩歌美學,以日語書寫台灣色彩的文學,贏得日本文學獎賞。

但這一切卻在日本戰敗後變樣,日語能力優異的年輕學生,卻變成是漢語不佳的中年人。「任憑他是如何受到賞識的天才,抒情纖細的心靈,也無濟於事。」賴香吟這樣描述龍瑛宗。

天才洋溢的作家,也在語言上卡了關。

戰後,報刊文藝版從原本具漢語和日語兩種版本,也果不其然地不久取消了日語版。
除了語言,也因為政治。二二八事件後,許多台灣作家折筆,變成失語的一代。只有少數張文環、葉石濤等在七零年代左右重新拾筆,以漢語書寫。

作為一個漢語母語者,看到台灣前輩,雖具備著日語、漢語、台語或客語的多語能力,但在社會體制中,卻要面對書寫語言的坎坷道路。更有甚者,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還遭受「有台灣文學嗎?」的嘲弄忽略。真的無限感概唏噓。

作者賴香吟評呂赫若「他將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織進日台關係領域,在二元對立的衝突裡尋找和解的可能。」

那麼,台灣社會也尋找語言和解的可能吧!

台灣歷史的獨特處境,雖然造成語言轉換上的困難,但也成就多語環境。和解之道是否就從直面歷史的日語、漢語及台語,一起來書寫台灣色彩的混雜多語文學。

#H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lvetia的沙龍
7會員
20內容數
紀錄閱讀的心得,由書籍文字之所有一切出發,延伸隨想不限,從讚賞、反思讀書內容,到預略新異觀點、開放多元視野,甚或堅持固執己見、仍然冥頑不靈。想要的是可以理性了解,可以情緒感受。同意者,歡迎;異見者,歡迎,但交流觀點而不喜辯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就如同其書名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真的在講小說外的作家故事 朱宥勳為本書作者用「評傳」的寫法。 一邊以介紹作家的生平故事,一邊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影響作家人生的關鍵時刻。 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文學史經歷哪些浪潮,代表的作家有哪些 這本書會一一介紹~
Thumbnail
就如同其書名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真的在講小說外的作家故事 朱宥勳為本書作者用「評傳」的寫法。 一邊以介紹作家的生平故事,一邊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影響作家人生的關鍵時刻。 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文學史經歷哪些浪潮,代表的作家有哪些 這本書會一一介紹~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入場時影廳裡四個步閥襤褸的老人家,互相攙扶走入片場,大概在繁華嘈雜西門的電影院實為少見。 是否電影裡的葉石濤與那群老人家是否是同時代的呢? 是否當年曾深受葉石濤為台灣文學的付出,而深受鼓勵創作文學呢?
Thumbnail
入場時影廳裡四個步閥襤褸的老人家,互相攙扶走入片場,大概在繁華嘈雜西門的電影院實為少見。 是否電影裡的葉石濤與那群老人家是否是同時代的呢? 是否當年曾深受葉石濤為台灣文學的付出,而深受鼓勵創作文學呢?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Thumbnail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Thumbnail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Thumbnail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Thumbnail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Thumbnail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