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語、漢語、台灣文學

更新於 2020/12/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戰後台灣文壇幾由來自中國的中文作家佔據,其書寫又多以中國大陸為背景,脫離台灣人生活基調,在這種的隔離感下,我興起找尋台灣1920年代起的文學樣貌。

我起先的熱切,是為了解當時書寫語言為何?亟欲了解當時台灣寫作的語言是日語,還是漢語,或者兼而有之?在循線過程中卻發掘了更多面向:台灣與日本之殖民地關係,台灣、日本與中國三者連帶,及台灣自身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
我再次愧疚自己這些年對二戰時期歐洲人民處境的閱讀,似乎多於對己身所從出之台灣的同情理解。因此搜尋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對我的意義,已經不僅限於文學,而是要探勘出當時生活脈絡的史料了。
其中之一,賴香吟的《天亮之前的戀愛》,填補了空白。
這本書點評日治時期台灣作家與作品,作者集結原本在中國時報專欄三少四壯集一年的寫作而成,所以結構上並非如同設計一本書的完整。內容書寫方式,由點評作家作品,再側記時代政經背景,續論及人物在生活環境下的思維、作為等,抽絲剝繭出台灣在日治及戰後之樣貌。
書中介紹王詩琅、朱點人、楊守愚、吳濁流、楊逵、張文環、龍瑛宗、呂赫若、蔡秋桐、劉吶鷗、鍾理和、葉石濤、巫永福及翁鬧等日治時期台灣作家,多數是我首次聽聞,剛好可作為一個參考書及導讀。
我最關心的議題是書寫語言,所以我相當注意是否清楚註明,但作者除了提到,最常被提及的日治時期日語作家為楊逵、張文環、龍瑛宗、呂赫若外, 其他並未特別指出作品原文為何。資訊要從字裡行間去找出,例如我猜王詩琅、朱點人及楊守愚可能屬於漢語作家。再同時上網查閱比對,確定吳濁流是以日語寫作、張文環、葉石濤、龍瑛宗、楊逵等也是。
令我訝異的是,迄今一般提及台灣文學中的日語作品,仍直接以漢語顯示,而未明白標示作品原文。書寫所使用語言,反映的正是當時社會的溝通樞紐。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不註明原文為日語,除非「讓人誤以為漢語」是隱藏的企圖。
話說回來,日治時期的書寫常是混合各種語言,例如王詩琅就被描述為「他的小說語言混雜漢文、台灣語文、日語造詞、外來語音,各類字貌與字意參差,生動保留台灣白話文的摸索痕跡」。
而,語言,確實是台灣人遭受命運捉弄的節點。
日治時期,台灣人要到私塾去學漢語,學校教育只能到低一階的「公學校」。不會日語會被當文盲,原本的秀才,在日本統治後到處碰壁,漢語創作漸漸無路。於是青年學子開始在日語領略《萬葉集》的詩歌美學,以日語書寫台灣色彩的文學,贏得日本文學獎賞。
但這一切卻在日本戰敗後變樣,日語能力優異的年輕學生,卻變成是漢語不佳的中年人。「任憑他是如何受到賞識的天才,抒情纖細的心靈,也無濟於事。」賴香吟這樣描述龍瑛宗。
天才洋溢的作家,也在語言上卡了關。
戰後,報刊文藝版從原本具漢語和日語兩種版本,也果不其然地不久取消了日語版。
除了語言,也因為政治。二二八事件後,許多台灣作家折筆,變成失語的一代。只有少數張文環、葉石濤等在七零年代左右重新拾筆,以漢語書寫。
作為一個漢語母語者,看到台灣前輩,雖具備著日語、漢語、台語或客語的多語能力,但在社會體制中,卻要面對書寫語言的坎坷道路。更有甚者,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還遭受「有台灣文學嗎?」的嘲弄忽略。真的無限感概唏噓。
作者賴香吟評呂赫若「他將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織進日台關係領域,在二元對立的衝突裡尋找和解的可能。」
那麼,台灣社會也尋找語言和解的可能吧!
台灣歷史的獨特處境,雖然造成語言轉換上的困難,但也成就多語環境。和解之道是否就從直面歷史的日語、漢語及台語,一起來書寫台灣色彩的混雜多語文學。

#HM
avatar-img
7會員
20內容數
紀錄閱讀的心得,由書籍文字之所有一切出發,延伸隨想不限,從讚賞、反思讀書內容,到預略新異觀點、開放多元視野,甚或堅持固執己見、仍然冥頑不靈。想要的是可以理性了解,可以情緒感受。同意者,歡迎;異見者,歡迎,但交流觀點而不喜辯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