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為什麼恐怖?賴香吟《白色畫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白色」為什麼恐怖?​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白色恐怖」的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白色會恐怖?​

​通常白色給人的印象是潔淨、純潔的印象。為什麼白色會跟恐怖有連結?​

​《白色畫像》這本小說,很輕巧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raw-image

​整本小說是三篇小說的合集,用不同視角描述經歷過白色恐怖時期的人物,敘事中唯一改動不了的「時間」,使得人物無法躲避命運似地,由年少朝向中老年奔去,並將體驗到的生命歷程框成一幅畫。​

​不過,三篇人物各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因此看見了不同的「白色風貌」,造就三幅不同的白色畫像。​

​白色畫像不是指真的白色畫作,而是小說人物呼吸著日常空氣時,難以區辨的恐懼也伴隨生活嵌進畫布,所以抹滅掉了真正記憶的色彩,畫布僅能留下大量的白。​

那種年紀,哪明白什麼政治呢?頂多不懂兒童時代見過的恐怖,不懂西本願寺為何變成大雜院,不懂早晨露水清新,為何有人神色那樣哀淒?然而,別問,問了也不見得有答案,有答案也未必能說出來,說出來呢——​
​——是恐懼,就是恐懼,太恐懼了,一道白色強光刷過去,看見的人都要瞎了眼。

​這段是小說的最後一篇〈凱西小姐〉的段落,主角是經歷政權轉換時期的女性,凱西,很幸運地能在少女時期學會中文,考上台大外文系。​

​在凱西小姐的求學時光,看得見那時代閃身的人物光影,像是把「ideology」翻譯成「意底牢結」的殷先生,還有周圍討論著要出國的同輩之中,某位大稻埕的顧公子。兩名人物讓人聯想到真實歷史的殷海光跟郭松棻。​

​小說僅暗示,凱西小姐家庭背景「敏感」,但是不告訴讀者發生什麼事情。後來凱西小姐在工作場所背了「黑鍋」,小說沒明講是什麼樣的事情,只曉得這件事讓凱西小姐決心出國。​

出國之後,凱西小姐與其他臺灣僑生,怨嘆臺灣果然資訊不流通,人真的要出來,才曉得自由的氣味。​

​可是,僑生在國外也不見得完全自由,會聽說誰是「間諜」,把僑生團體的名單交給政府列為黑名單,讓他們永遠回不去家鄉。​

​有個拒絕讓人回去的家,內心的壓抑跟矛盾很難有地方抒發,小說用歌曲〈月夜愁〉來表達這群人的內心世界:​

​秋蟬哀啼,月光所照的樹影

​〈月夜愁〉雖然是一首情歌,但是對凱西小姐來說是回家的指針,為他們這群人抒發無法在日光下現身的苦,僅能在月光下化作悲淒的樹影。​

​日光到底有多刺痛呢?老年的凱西小姐得了白內障,彷彿是白色恐怖遺留在身體的疾病。女醫師說這個疾病,會令所有事物看起來像是褪色的照片。​

​看什麼都像褪色的照片,好像是白色恐怖帶給所有人的殘疾,注定有許多歷史真相難以調查,但是傷疤卻一直存在在那邊。​

​雖然事物都是模糊的,但小說的魅力就在於能召喚出情感,讓沒經歷過白色恐怖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奇怪的壓抑氛圍。​


​總之,〈凱西小姐〉有太多細節可以仔細分享,所以拍成一集影片,希望能作為閱讀小說前的導讀,很推薦大家細細品味小說《白色畫像》!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分享歷史、文學小知識給大家!

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以及 IG pan.yutang 得到更多新的歷史小故事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熬夜的便當(BenDon 班與唐)的沙龍
62會員
58內容數
2025/04/13
在《進擊的巨人》中,艾倫所代表的,就是這種被極端化的積極自由。他為了保護帕拉迪島人的「自由」,選擇摧毀整個世界。他相信只有先消滅潛在威脅,才能創造絕對的安全感與自主空間。這種邏輯聽起來就像「為了和平先發動戰爭」,是一種扭曲的自由實踐。
Thumbnail
2025/04/13
在《進擊的巨人》中,艾倫所代表的,就是這種被極端化的積極自由。他為了保護帕拉迪島人的「自由」,選擇摧毀整個世界。他相信只有先消滅潛在威脅,才能創造絕對的安全感與自主空間。這種邏輯聽起來就像「為了和平先發動戰爭」,是一種扭曲的自由實踐。
Thumbnail
2025/04/09
最近的大港開唱,引發了一場關於「音樂與政治」之間關聯的熱烈討論。起因是藝人楊舒雅在台上的一段發言:「音樂是政治、政治是音樂、女人是政治、身體是政治、身份是政治。」這番話瞬間在網路上掀起爭議。許多人質疑:為什麼什麼都要扯到政治?
Thumbnail
2025/04/09
最近的大港開唱,引發了一場關於「音樂與政治」之間關聯的熱烈討論。起因是藝人楊舒雅在台上的一段發言:「音樂是政治、政治是音樂、女人是政治、身體是政治、身份是政治。」這番話瞬間在網路上掀起爭議。許多人質疑:為什麼什麼都要扯到政治?
Thumbnail
2025/03/30
在國際關係的學術界,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以其「攻勢現實主義」理論聞名,並且以「悲觀」的視角解析世界局勢。他的著作《大幻象》正是一部批判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我會知道這本書,也是因為八旗出版社前總編輯富察曾在讀書共和國 Podcast 聊過此書。
Thumbnail
2025/03/30
在國際關係的學術界,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以其「攻勢現實主義」理論聞名,並且以「悲觀」的視角解析世界局勢。他的著作《大幻象》正是一部批判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我會知道這本書,也是因為八旗出版社前總編輯富察曾在讀書共和國 Podcast 聊過此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有的書,你買了,卻遲遲無法打開,即使你知道它就在那裡。你望向書架上的它,總會像發現一顆石頭,可你知道這何止是一顆石頭,你擔心它其實是炸彈,會炸開淚水,炸開太過複雜難以面對的認知和情緒。 於是我就這麼將《無法送達的遺書》擱置在書架上,忘了幾年,直到現在……
Thumbnail
有的書,你買了,卻遲遲無法打開,即使你知道它就在那裡。你望向書架上的它,總會像發現一顆石頭,可你知道這何止是一顆石頭,你擔心它其實是炸彈,會炸開淚水,炸開太過複雜難以面對的認知和情緒。 於是我就這麼將《無法送達的遺書》擱置在書架上,忘了幾年,直到現在……
Thumbnail
轉型正義相關作品,在近年來可說是大鳴大放,不論是二二八、白色恐怖,許多作品藉由呈現受難者的悲慘經歷,在在地揭露了當時威權政府的蠻橫,及至今仍尚未痊癒的社會傷疤。然而,在這一切的論述中,有一群人似乎註定要缺席,他們並沒有受到迫害的印記,也不是加害者方,在這段時期他們所做的,就只是平凡地生活。
Thumbnail
轉型正義相關作品,在近年來可說是大鳴大放,不論是二二八、白色恐怖,許多作品藉由呈現受難者的悲慘經歷,在在地揭露了當時威權政府的蠻橫,及至今仍尚未痊癒的社會傷疤。然而,在這一切的論述中,有一群人似乎註定要缺席,他們並沒有受到迫害的印記,也不是加害者方,在這段時期他們所做的,就只是平凡地生活。
Thumbnail
《白色畫像》是本跟白色恐怖有關的書,書裡的人物他們活過白色恐怖,卻從來不是主角,他們就像當時大多數的人,沉默的配合體制,不對體制發出質疑,所以好好的活了下來,賴香吟用三個小人物,清治先生、文惠女士和凱西小姐的一生來讓我們看到白色恐怖時期大多數人的模樣。
Thumbnail
《白色畫像》是本跟白色恐怖有關的書,書裡的人物他們活過白色恐怖,卻從來不是主角,他們就像當時大多數的人,沉默的配合體制,不對體制發出質疑,所以好好的活了下來,賴香吟用三個小人物,清治先生、文惠女士和凱西小姐的一生來讓我們看到白色恐怖時期大多數人的模樣。
Thumbnail
4月底在線上參與了鄭南榕基金會的講座,在談白色恐怖時代的記憶與「後記憶」,找來兩位在文學領域深耕的學者兼作者黃崇凱和湯舒雯。中間湯舒雯講了一段她自己的體悟,我聽到的當下,被這段話著實地打通了某個思想上的通道,鑿開有光。
Thumbnail
4月底在線上參與了鄭南榕基金會的講座,在談白色恐怖時代的記憶與「後記憶」,找來兩位在文學領域深耕的學者兼作者黃崇凱和湯舒雯。中間湯舒雯講了一段她自己的體悟,我聽到的當下,被這段話著實地打通了某個思想上的通道,鑿開有光。
Thumbnail
「白色」為什麼恐怖?​​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白色恐怖」的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白色會恐怖?​通常白色給人的印象是潔淨、純潔的印象。為什麼白色會跟恐怖有連結?​《白色畫像》這本小說,很輕巧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Thumbnail
「白色」為什麼恐怖?​​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白色恐怖」的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白色會恐怖?​通常白色給人的印象是潔淨、純潔的印象。為什麼白色會跟恐怖有連結?​《白色畫像》這本小說,很輕巧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