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出版

含有「2020出版」共 4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比起電視劇,雖然在聲光效果上明顯處於劣勢,但圖像版的詮釋反而會讓人感覺更貼近作家本來的氛圍,在不過度「超譯」、沒有演技干擾的情況下,它也得以讓我們以另一個角度,再次體會這些魔幻故事的魅力。
Thumbnail
5/5《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小莊卷》
搜集了1945年前的所有相關紀錄,何敬堯以台灣人熟悉的大航海時代、明清時代與日治時代做為分界講述這些故事,搭配繪者張季雅的想像力,存在於傳說的鬼神精怪們也變得更加栩栩如生。
Thumbnail
5/5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
過去在看世界地圖的時候,總會疑惑為什麼有些旗幟看起來尤其有特色,有些地區的旗幟們又是如此相像,而這些類似或迥異的元素,又代表著哪些意思?在《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這本作品當中,總算是大略得到解惑。
Thumbnail
3/5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
儘管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民間信仰也難以再依靠傳統的方式進行,但經由轉化、適應,在城市街道小巷內的小型宮廟,似乎也代表著它們確實提供了一些都市人在生活上的需求,甚至發展出了讓自己能夠適應都市社會的新信仰型態。
Thumbnail
4/5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古拉格的氣象學家》以蘇聯前水文氣象局長阿列克謝・費奧多謝維奇・范根格安姆的故事為主軸,描寫那段蘇聯由烏托邦走向地獄的十字路口,以及社會主義的理想,如何成為從眾多知識份子的奮鬥目標轉瞬變成幻夢。
Thumbnail
隨著本土文化受到越來越多重視,台語歌作為一種社會寫實的文本,重要性也開始被看見,儘管如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它們仍是了解台灣近代化歷程,與社會變遷的重要史料。
Thumbnail
「跨過換日線是否就能年輕24小時?」、「不同時區是否代表著某種程度的時光旅行?」當人工的「時間」遇上自然的流轉,難免會產生不和諧的悖論,而黃暐婷的長篇小說《少年與時間的洞穴》,正是誕生於這樣的縫隙中。
Thumbnail
或許用「得天獨厚」來形容有點不恰當,但身為台灣共產黨幹部後裔的朱嘉漢,在書寫相關題材時,想必會更有感觸。在《裡面的裡面》這本長篇小說中,故事主角正是他祖父的三舅舅、老台共「潘欽信」,藉由虛構他的口吻、心境,以及周邊包含兄姐、外甥、妻女等,作者更試圖描繪出白色恐怖受難者、遺族,在事件發生後所經歷的
Thumbnail
作為國民黨政權下的異數,「張超英」是推動台灣外交近代史的重要人物,藉由這本由主角本人口數、已故作家陳柔縉執筆的傳記,也將帶領讀者重溫這段對於台日關係至關重要的「張超英時代」。
Thumbnail
Claydee-avatar-img
2025/03/27
我也好喜歡這本呀!張先生有夠飄撇,每次散步經過「宮前町九十番地」都會想到他 : )
職場讀書人-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9
Claydee 真的!當初讀完也疑惑怎麼會到那麼晚才知道這號人物!
一位寫作教師,收到導師兼好友尋短身亡的消息,並在因緣際會收養他留下的大丹狗後,一人一狗展開面對悲傷的旅程。簡單來說,《摯友》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表達,但在此之上,作者更藉由主角背景的設定,進一步探討了文學、教育與生命意義。比起看小說,整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一場文學寫作課。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