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湯瑪斯・湯森・布朗(Thomas Townsend Brown,1905–1985)是20世紀中一位被歷史邊緣化的物理學家。他的名字常與「電重力學(Electrogravitics)又稱電引力」並列——一項試圖以高電壓系統控制或減弱重力的技術理論。這項理論長年處於科學主流之外,但至今仍被獨立研究者、另類科學社群及一些退役軍事人員視為潛藏的突破性技術。(見附錄A 影片1、2、3)
成長與早期實驗
布朗出生於1905年美國俄亥俄州。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對電力和磁場展現出強烈興趣。進入大學後(曾短暫就讀加州理工學院與丹尼森大學),他開始進行一系列實驗,尤其專注於非對稱電容器在高電壓下的行為,這些實驗最終引導他發現了後來被稱為「Biefeld-Brown Effect」的現象。
Biefeld-Brown效應與電重力學理論
在1920年代末,布朗與他的導師保羅・比菲爾德(Paul Biefeld)合作,聲稱在高壓下,帶電非對稱電容器會產生推力。這一效應後來被命名為「Biefeld-Brown效應」。他認為這不是單純的離子風效應(ion wind),而是一種新型態的重力-電力交互作用,可能意味著我們能透過電場影響重力場。這是一般所認為的UFO的飛行科技,利用重力(反重力)牽引達成位移,可能還牽涉零點能的研究。
軍方介入與實驗消失
湯瑪斯・湯森・布朗(Thomas Townsend Brow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海軍服役歷程,以及他於1942年突然辭職的原因,長期以來一直是研究者和歷史學家關注的焦點。
布朗在二戰期間進入美國海軍任職,但於戰爭初期便離職,原因至今不明——此舉在當時對科學人力需求殷切的背景下,顯得格外離奇。要知道這時二戰正方興未艾,美國正渴求科技人才,布朗卻離職了,這是很奇怪的事,令人無法理解。有的研究者推測他可能被轉移至黑色項目計劃,例如後來被傳為都市傳說的「彩虹計劃(Project Rainbow)」或費城實驗(Philadelphia Experiment),但缺乏官方證據。
布朗於1930年加入美國海軍,憑藉其在電磁學和重力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參與了多項軍事研究計劃,包括磁性與聲學掃雷技術的開發,以及高真空物理實驗等。1942年7月28日,布朗接到命令,要求他將位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設備轉移至大西洋艦隊雷達學校。然而,他選擇不遵從該命令,並於同年10月請求辭職,以「為了海軍服務的利益,避免接受軍事法庭審判」為由。官方的退伍檢查報告中對此未作評論。
在1950年代冷戰高潮時期,美軍對布朗的研究顯示出高度興趣。據傳他的研究曾被列入軍事機密,他也與 Buhl Aircraft、Glenn L. Martin 公司等軍工承包商有聯繫。據 Paul Schatzkin 所述,布朗晚年工作越來越隱密,甚至離群索居,相關技術也未見於公開場域。
私人實驗與獨立研究
布朗在1950至1970年間於私人機構(如 Bahnson Lab)持續進行高壓電推進研究。1956年他與 Agnew Bahnson 合作,拍攝了著名的5分鐘實驗影片,顯示「Lifter」裝置在無明顯推進機構下升空——即所謂的「無翼飛行」。
布朗亦發表多篇文章,包括〈How I Control Gravity〉(1929)等,記錄了他的重力控制理論與實驗細節。他主張高電壓場能在真空中產生重力異常,且其推進不依賴質量排放(不像噴射推進)。
主流科學界的質疑與忽視
主流物理學界普遍認為布朗所觀察到的現象可由「離子風」與「電暈放電」解釋。NASA 與MIT曾於20世紀末進行重現實驗,將推力歸因於空氣電離產生的微弱氣流。這使得布朗理論在正式學術界逐漸被邊緣化。(見附錄A 影片4、5)
但對另一些研究者來說,布朗的成果可能遭遇「壓制性沉默」(suppression),其潛在應用——尤其在反重力航行與能源領域——具有足以顛覆既有經濟與軍事權力結構的破壞性潛能。
晚年與死亡疑雲
布朗於1985年去世,警方記錄中無明顯可疑之處,但亦無明確病因說明。支持者認為其死因可能涉及科技掩蔽政策,或至少顯示其身上仍帶有機密資訊。其遺物與大量實驗紀錄下落不明,部份文件仍未解密。
結語與科技餘燼
湯森布朗留下的是一場尚未結案的科技命題。他的實驗、理論與神祕履歷,至今仍吸引獨立研究者探索。從 Lifter 的升空影像,到模糊的軍方介入記錄,再到反重力可能性的爭論,布朗的故事不僅是一則科技奇談,更是一面映照現代科學運作邊界的鏡子。
附錄 A:影片與中文翻譯(如果找不到影片就是被404了)
影片 1:Lifters, Antigravity of the American Physicist Townsend Brown
• 連結:YouTube
• 摘要:美國物理學家湯瑪斯·湯森·布朗(Thomas Townsend Brown)認為,升力器(lifter)能夠產生局部的重力場,這與其能量有關,該能量由高壓電荷從升力器頂部的發射線輻射出來。觀察時可以看到類似紫色電暈的光芒從發射線輻射出來。根據一種新理論,這種普遍且持續的過程形成了時間的連續體或時間之箭。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與量子物理中的不確定性是一致的。
影片 2:Thomas Townsend Brown's Electrogravitics | Documentary
• 連結:YouTube
• 摘要:湯瑪斯·湯森·布朗是電重力學的先驅物理學家,他的研究開啟了反重力推進的可能性。他的發現仍具爭議,經常在被壓抑的技術、先進推進系統和另類科學的背景下被討論。本紀錄片探討了布朗的生平、研究及其工作的影響,聚焦於他可能揭示了反重力的秘密,挑戰了傳統的理解。
影片 3:Gravity Buster T. Townsend Brown: The Man, Myth and Legend!!!
• 連結:YouTube
• 摘要:湯瑪斯·湯森·布朗是一位開創性的物理學家,他在電重力學方面的工作為反重力推進的可能性打開了大門。他的發現仍具爭議,經常在被壓抑的技術、先進推進系統和另類科學的背景下被討論。本紀錄片探討了布朗的生平、研究及其工作的影響,聚焦於他可能揭示了反重力的秘密,挑戰了傳統的理解。
影片4:NASA 格倫研究中心:離子風推進研究
• 連結:YouTube
• 說明:NASA 格倫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名為《An Investigation of Ionic Wind Propulsion》的研究,探討高壓電暈放電是否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以用於航空推進。研究發現,這種推力確實來自於離子風,但其效率和實用性仍有限。
影片5:MIT:無動件離子風飛行器
• 連結:YouTube
• 說明:2018 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團隊成功製造並飛行了世界上第一架無動件的飛機,完全依靠離子風推進。這架飛機的翼展約為 5 公尺,重量約為 2.5 公斤,透過機身內部的電池供電,產生高壓電場,使空氣中的離子加速,進而產生推力。這項技術被稱為「電氣空氣動力推進」(electroaerodynamic propulsion),具有無噪音、無污染的特性,未來有望應用於無人機和其他輕型飛行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B:名詞解釋
電重力學(Electrogravitics):一種假設的物理效應,聲稱透過電場對質量的影響產生反重力力。
升力器(Lifter):一種利用高壓電場產生推力的裝置,通常由非對稱電容器構成。
電暈放電(Corona Discharge):在高電壓下,氣體周圍產生的等離子體放電現象,常見於高壓電設備。
量子不確定性(Quantum Uncertainty):量子力學中的原理,指出某些物理量無法同時被精確測量。維基百科
附錄 C:另類科學與陰謀論文獻索引(精選)
1.Rho Sigma《Ether-Technology: A Rational Approach to Gravity-Control》(1977)
2.Paul Schatzkin《Defying Gravity: The Parallel Universe of T. Townsend Brown》(2009)
3.Nick Cook《The Hunt for Zero Point: Inside the Classified World of Antigravity Technolog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