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R

含有「PIXAR」共 3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來到這裡莫名失語,像個孩子似的以各種語助詞及歡呼表達我內心噴發的小宇宙! 啊啊啊啊啊太可愛了吧!
Thumbnail
聖誕快樂 搶頭香 林口超級冷...
Pixar似是預定了要為成長中的小朋友們留下禮物,事隔多年才推出續集。續集主要圍繞主角Riley已長到十三歲,開始產生更多樣的情緒:焦慮、羨慕、厭倦、尷尬;而本集主要以「焦慮」為主,講述了Riley踏入漸漸被焦慮主導的青春期,人際關係開始產生變化,在忠於自我及為將來打算之間的兩難掙扎。
Thumbnail
《玩轉腦朋友2》刪除角色1:Shame 羞恥 在《玩轉腦朋友》的開發過程中,「羞恥」原本是27種情緒之一,最初設計為男性角色。但在續集中,「羞恥」被重新塑造成女性角色,預計成為新的情緒角色。然而,導演認為「羞恥」會讓萊莉的成長故事過於沉重和黑暗,因此將這種情緒融合進「阿焦」的性格中,成為「我不夠
Thumbnail
前天下班跟朋友去新光三越南西店,意外發現現在有「迪士尼夏日探險季」快閃店(7/25~8/11),結果出來就帶了兩盒...加起來接近1000塊的彩繪玻璃透光撲克牌。 阿~~~我真的抵擋不了設計跟做工精良的迪士尼角色卡牌 兩套撲克牌分別是皮克斯(Pixar)與迪士尼(disney)角色合集,本來還在猶豫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美國 Pixar 在動畫電影中如何運用藝術元素和設計原理,包括形狀、色彩、光影和構圖等,以塑造角色形象和營造視覺效果。通過《反斗奇兵》、《怪獸公司》、《海底奇兵》和《反轉腦朋友》中的例子,家長如何與孩子一起看動畫學藝術元素及設計原理。下一篇文章將會介紹 Pixar 在動畫中的創新之處。
Thumbnail
Disney/Pixar 電影《玩轉腦朋友 (Inside Out)》是一部充滿橫跨文化的情感色彩作品,介紹韋莉(Riley)的心理世界中的五個情感化身。本文分享了這些情感角色背後的設計理念以及和漢斯 .霍夫曼的色彩理論的關聯。下篇文章將深入分享霍夫曼的心理藝術理論。
Thumbnail
皮克斯曾在2015年靠著一部《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在觀眾腦海中掀起一股情緒旋風,在當時藉由情緒小人控制大腦的有趣設定擄獲了大小朋友的喜愛。如今,睽違9年後上映的《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是否能夠再度給我們驚喜?抑或是淪為舊菜重炒、了無新意的續作呢?
Thumbnail
雖然我在上一篇說過《腦筋急轉彎2》沿用的敘事結構基本上與第一集雷同,但除了新情緒之外,這一集有沒有帶出一些新的概念,我認為是有的。「人格」及「信念」的重塑再造,分別是《腦筋急轉彎》第一集及第二集在描繪的主軸。第一集中一座座的「個性島嶼」,可解釋為人格特質組成,是藉由成長過程中經歷的各種關鍵記憶(核心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大概是我最想看到續集但又最怕看到續集的一部皮克斯動畫了。   面對數量增長的情緒小人,我很開心皮克斯並沒有選擇去講一個格局更大、事件更多的故事,讓整部片變的太花俏,而是仍然聚焦在萊莉的成長過程,用一個生命中的小事件介紹這些新出場的情緒如何影響萊莉的所作所為。
Thumbnail
沒有公主、也沒有怪獸和英雄,回歸到一如你我的平凡人,深入探究全人類共通的心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