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創新設計

含有「中原大學創新設計」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以美容、美妝產業設計師的個人經驗出發,探討了設計師在職場上面臨的傳統與創新思維的拉扯。從如何與老闆溝通設計理念、到品牌視覺設計與行銷策略的創新嘗試,以及在社群媒體趨勢變化下的行銷挑戰。設計不僅是追求美觀,更應深入理解市場、解決問題,並呼籲新進設計師應具備清晰的設計闡述能力,讓設計更有深度與影響力。
Thumbnail
洪笙展-avatar-img
1 小時前
在閱讀《終結「只是好看」─設計師的職場生存指南》後,我對設計職場的現實與理想落差有了更深體會。文章從美容、美妝業出發,指出身為設計師,不能只是追求「好看」,而必須理解品牌、行銷、商業與用戶需求的交叉。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設計師在與老闆、行銷、客戶溝通時,若只強調視覺美感,容易被貼上「只會畫圖」的標籤。反之,當你理解整體品牌策略、用戶洞察、投放數據,才能從「作圖」升格為「策略夥伴」。而文章也提醒,設計不是孤立的創意,它需要融入業務流程中,並學會為「效果」負責,而不只是為「好看」背書。 總結而言,我覺得這篇文章對在職或準備進入設計職場的人都很實用:它幫助我們把視覺美好與商業價值連結起來。美感當然重要,但唯有當「好看」背後有思考、有策略、有價值,設計師才真正立於職場不敗。
> 主要引用來源(關鍵事實):軍方以民生用品做心戰文宣(如「投誠方便麵/牛奶糖」等)之新聞報導與案例;政府/學術對「心理戰/政治戰/認知戰」的研究檔案;近年國軍利用社群與動畫進行心戰文宣的官方/媒體報導;歷史上空飄傳單檔案。 一、前言(為何要做這份分析) 心戰文宣品(military psycho
Thumbnail
Lupin-avatar-img
8 小時前
這篇整理超細,資訊量很大,整個像把心戰文宣拆解剖析攤在檯面上。雖然有點偏學術,看得出整理得很用心,也真的有認真做研究。把心戰文宣放回「設計問題」的脈絡來談,這個角度真的少見。它不只是政治或軍事議題,而是訊息與載體如何被設計、被操控、被感知的問題。
在臺灣的數位多媒體教育體系中,許多學生從高職到大學一路學習多媒體相關的課程,卻經常面臨一個問題:課程內容廣而不精,工具操作學得多,但缺乏整合性的設計思維與技術深度。使畢業生往往既無法勝任前端或後端開發,也難以擔任高階設計師角色,成為企業眼中「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夠專精」的可替代型人才。
YHY-avatar-img
3 小時前
這確實是設計師們的都會面臨的問題,我也很認同學校需要改變一些課程內容,更加去引導學生提報及設計概念發想。 剛出社會時真的會說不出為什麼要這麼做,可以透過更多的學習及發言機會,慢慢地掌握這些技巧。
探討電商「安心退」制度的雙面刃,由出發點的「使用者中心」到實務上的「信任崩塌」,並提出「整合型創新」的可能性,強調真正可持續的創新應回歸公平與雙向信任,而非僅追求便利。從「同理」到「偏理」,分析制度設計中常見的失衡,並提出未來信任設計的下一步。
Thumbnail
YHY-avatar-img
4 小時前
有些制度的開始其實也是為了平衡,但最後卻演變成破壞了交易之間的信任,這也是最開始在設定制度時無法想到的,變成每項制度的實施都得做一個即時的調整,最後辛苦的也是這些執行的工作者及才開始適應的消費者。 只能說這件事情真的很兩難。
理想中的使用者體驗,到了真實專案裡,常得要折衷以符合現實情況。最後UI/UX設計師不是在設計,而是在翻譯。把理想、限制和誤解,翻成能被理解的畫面。
Thumbnail
Mi小米-avatar-img
2 天前
我的想法是「系統讓使用者願意理解、進一步操作」。 即便沒有辦法廣泛地調查使用者的使用情況或質性訪談回饋,也依舊能夠讓系統在「普遍的易用性原則」下建構流程與設計。 因為資源預算有限、工作流程有所限制,因此產品設計師(或UXUI)在這方面的素養與經驗上就更重要,必須要更靠近使用者、更向易用性對齊,而非自己的主觀,雖然有時並不容易,但也還是可以努力嘗試的方向。
src
src
很好奇到了現代,這套心理/心戰類的文宣設計,還可以行嗎?? 應該說怎樣的用戶會接受這樣資訊呢,最近聽說連美國國防部也拍了不少短影音。會不會文宣設計只能在無網路時代可以切入運行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題,有機會在聊聊。記得把貼文改成一篇文章就好歐。感謝~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