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純屬個人經驗分享,並不代表所有公司或團隊的狀況。
希望透過這些觀察,提供UI/UX 設計師在現實協作裡的另一種參照。

多數人以為的使用者體驗/介面設計
UI/UX在公司主要工作是,分析操作邏輯、檢查功能一致性,整理介面美感, 確保系統看起來能用、用起來不亂。
但久了之後會發現,UI/UX的工作比想像的複雜。
有時要對工程師講邏輯、有時要幫PM轉成畫面, 甚至還得讓老闆看懂那份「感覺可以賣錢」的設計稿。
原本以為「以使用者為中心」是設計的起點。 直到真正開始做UI/UX,才知道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多數人以為設計師的任務是「讓畫面變漂亮」,但真正的挑戰,不在畫面,而在「溝通」。 當沒有清楚的邏輯、沒有一致的流程、沒有共識的語言時,整個專案就像一台開錯導航的車。
UI/UX的角色,大概只能在旁邊提醒方向,而不是決定車要開去哪。
我們能做的,是讓路線至少不要偏得太離譜。
使用者研究?還是使用者猜測?
團隊每天都在講「以使用者為中心」, 理想狀況是要訪談、要觀察、要做問卷, 但現實是沒時間、沒預算、沒人力。
有時是業務說:「客戶想要簡單一點。」
有時是主管說:「這樣比較直覺。」
沒有資料、沒有使用者、也沒有明確情境。設計師只能靠經驗拼出輪廓。 做完人物誌(personas)、旅程圖(user journey),想讓大家理解使用者流程。
結果工程師看了幾秒:「這是啥?太複雜了吧,先不用。」
聽到時很不解,但可能的狀態是: 不是大家不在乎使用者,而是沒有人知道該怎麼「看懂」使用者研究。
理論上,這是UCD(User-Centered Design)最核心的地方: 設計應該用數據與洞察,而不是猜測。 但當時間與資源都不夠時,「研究」往往變成一種口號。 最後,設計就從「以使用者為中心」,變成「以方便做事的人為中心」。
UI/UX的工作,就卡在這個兩難又模糊的縫裡。
PRD是文件,UI/UX是翻譯蒟蒻
主管說:「設計要照PRD走。」 但打開文件後只覺得頭更痛。
裡面一半能用、一半要通靈。 同一個專案有三份版本,內容都不一樣。
必須自己判斷哪一個是「現在的真相」, 然後轉成可被實際執行的介面。

後來發現,PRD根本不是說明書,而是一份語言測驗。
工程師、PM、設計師三個部門, 各自講著自己的版本,卻都覺得彼此應該懂。
理想的狀態應該要是大家一起對齊想法,做出共識,但現場更像一座巴別塔。 所以每天的工作,不只是畫面與體驗設計,而是確認需求是否真的一致。
UI/UX的「設計」,很多時候是跨部門的溝通翻譯工作。 再漂亮的設計,如果沒有達到目的,一切都只是幻覺。
設計沒錯,但最後的畫面不是那個樣子
每次專案結束,都要先深呼吸有心裡準備, 因為,最後的成品一定會長得不一樣。
工程師其實知道,Figma不能直接轉成前端。 但為了讓系統跑順、代碼別炸掉,他們常會在實作時「自己調整」。 那個「調整」,往往就是設計崩壞的開始。
字距、按鈕、動線,一個個被換成「系統裡能跑的版本」。
設計稿裡的節奏被改掉、比例被壓縮。 最後的畫面還是能用,但已經不是那個設計。
工程師主管後來說:「你們沒有設計錯,只是工程師做不出來。」這句話不是安慰,而是現實。 後來他也坦白說, 希望有一個平台能把Figma直接轉成程式碼,還能符合現有框架,不會崩壞。
Design System、元件庫、Handoff 文件…etc 確實能減少落差,但它們解決的是樣式一致, 不是「理解一致」。
其實雙方都在做一樣的事: 想讓畫面和邏輯靠近現實,只是用不同方式在掙扎。
最後,雙方會協調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去完成那個系統專案。 畫面不是原本那個樣子,但至少,它能動、能跑、能用。
有時候,這就已經是最大的共識了。
UI/UX的工作,就是在這些縫隙裡求平衡。
不只在設計畫面,是在設計一種能共存的現實。
在混亂裡工作,也要記得方向
設計與工程的距離,就像版本控制。
永遠在追同步,也永遠會有延遲。 不覺得誰錯,只是沒有人真的定義過「對」。
這邊只是想紀錄設計師在現實專案裡常遇到的狀況。 類似的事情幾乎每個設計師都碰過,只是劇本不同。設計師的存在,也許不是為了解決所有問題, 而是讓問題能夠被看見,有時候那就夠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但也因為這樣,才會不停地問:「這樣真的好用嗎?」
因為那個問題,才是設計的起點。
好不好用需要設計師、工程師與使用者共同定義。
在不斷溝通修改的過程中,設計成為橋樑,讓使用者心聲被團隊聽見,也讓團隊努力被使用者看懂。
這或許就是設計存在的最大價值。
💬留給你的問題
你覺得設計的價值,是讓使用者理解系統,還是讓系統理解人? 如果兩邊都不理解,我們還能算是在「以使用者為中心」嗎?
#UIUX #設計日常 #專案管理 #設計思維 #設計職場 #產品設計 #職場心得文 #中原大學創新設計 #Higer創新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