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偉

含有「余志偉」共 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台灣全面禁伐的政策已經實行了30年,但「山老鼠」卻始終存在,為什麼盜伐案難以遏止?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從高山森林一路追蹤到木材加工廠、地下交易市場、在地原住民家庭,深入調查「福爾摩沙珍貴林木盜伐」議題。以被聖化的「神木」為中心,沿著死去木頭的蹤跡,探索一條關於生存與暴利。
Thumbnail
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創下歷年來最多獎牌的紀錄,而在所有得獎選手中,拳擊銅牌得主黃筱雯更因為成長於「父親曾三度入獄」、「由爺爺開計程車養大」等環境中,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段逆境重生的佳話,似乎也凸顯了一個問題:「難道我們只會在這種時候,看見高風險家庭嗎?」
Thumbnail
<p>在那一場典禮上,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天作之合,然而這卻是繼母的毒蘋果,在眾人的見證下,牢牢的折磨他們,把愛化成恨的配方,一點一滴的根深蒂固。直到那一天,閃過陽子腦袋的五字念頭,他們的愛蛻化了,變成更純粹精煉的愛。</p>
Thumbnail
<p>這週的新聞議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表決,美國同性伴侶結婚的權利受到美國憲法的保障!憂的則是八仙塵爆事件造成五百多人燒燙傷的重大公安議題,因此本週選文除了圍繞重要時事,旨在傳遞即時新聞以外的深度內容!另外,民以食為天,但你知道佐料蔥薑蒜也能成為餐桌的主角嗎?讓我們從西班牙文化一窺烤大蔥的秘密與從產地到餐桌,蒜油的故事。</p>
Thumbnail
<p>因此,我希望改變原本一次性的安排,希望可以更紮實的給予支持這個計畫的夥伴,這會是一個半年小型工作坊的型態,大家可以在這半年內更密切的互動、拍攝與討論,每個月至少聚會一次,每日我會提供適合大家採訪與拍攝的新聞行程,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各位在現場採訪拍攝。</p>
Thumbnail
<p>接下來我會兌現我提案時的訴求,每月至少一篇關於新聞攝影領域個人的實務分享與觀察,當然在時間精神允許下,我應該要多所付出給我們一起的夥伴。至於認同我、要與我一起到新聞現場的夥伴,請來臉書發訊息給我,我把大家加進同一個群組,平時我會不定期將每日大家適合的行程公布在其中,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去拍些作品,我們可以多次聚會,看作品、討論作品,當然也可以隨時線上討論。有大事件時再一起到現場拍攝,也許我可以試著在風傳媒的風攝影中刊登大家的作品。</p>
Thumbnail
<p>「記者」這個職業身份存在著先天的曖昧,它是一個延續自古老的刻印、一種威權的遺毒,如果現今要去定義它便會顯得左支右絀,「攝影記者」與「新聞照片」也是陷入相同困境。與其說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是一位優秀的攝影記者,不如說他是一位漫遊者與見證者,《心靈之眼》書中提到他的職涯經歷與攝影心得,他覺得攝影師最好能隱身在市井街坊,冷靜精準的用照片拍下眼前所見。</p>
Thumbnail
<p>「台灣新聞攝影大賽」(Taiwan Press Photo Contest)是台灣唯一以報導影像為主體的競賽,仿造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的架構,秉持公平公開、開放評審,不僅為台灣大眾帶來過去一整年,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影像與故事,更期盼創造如同荷賽的高水準、高質量作品和效應,用台灣觀點向大眾及世界發聲。</p>
Thumbnail
<p>現代讀者對影像的刺激感已經麻木了,而傳統或新媒體,也都習慣把「圖片當成配角」,只是種輔助工具。但始終熱愛攝影工作的他,希望以不同的方法,讓更多人看見新聞攝影的價值。</p>
Thumbnail
<p>要開始在SOS發表文章了,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該用怎樣開始?用什麼口吻開始?根據SOS的精神之一,希望建立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互動,就我自己而言,我則是抱著與讀者多向交流分享的態度在這邊發表,所以我決定用第一人稱的說話方式,來跟大家聊聊與討論。</p>
Thumbnail
我們、你們、他們... 甚至是美國、中國、日本... 這些「集合名詞」其實是空幻的。代表的是「人」對於孤獨的恐懼以及群體的認同需求感。資訊時代,大量的影音文字,跨過時間、空間的限制,排山倒海到每個人的眼前。我預見到的,是未來對於資訊(圖、文、影音...)的麻痺與冷漠;而非熱情。這樣的處境,正好回歸到「人」生而孤獨的本質。然而這樣子的孤獨,其實應該稱之冷漠。於是手握工具、資本的操縱者,會再發展出更加灑狗血的方式,刺激這些冷漠的人;無論是為了商業因素還是為了某種操控人心的慾望,那些人必然會如此做。用一句簡單的話結尾:「 行銷手法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