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

含有「幸福路上」共 1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關係出現裂縫,真正讓彼此重新靠近的不是一句「和好吧」,而是回暖的節奏與語言。 W.A.R.M. 回暖導航圖從「用字→對齊→節奏→維護」四步出發,幫你在試探、回暖到完全修復的每一階段,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重新建立信任。 少一點急躁,多一點溫度,關係就有機會重新被點亮。
Thumbnail
感情降溫並非一夕之間,而是循序漸進的信號累積。 本文結合 MBTI 16 型人格特質,解析戀愛退場的 4 個階段——從微退縮期、觀察期、抽離期到完全分開期, 幫你精準識別不同人格的降溫模式,並附上專屬挽回策略。 無論是想挽救關係,還是減少情感消耗,你都能從中找到對症的方法,為愛保留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高敏感創作者常因靈感過多、情緒起伏與自我懷疑,陷入「想太多,動太少」的內耗循環。 這篇文章分享我如何透過4個方法建立創作節奏,包含心流筆記、情緒書寫與行動前暫停點,幫助高敏感者從內耗走向溫柔行動,逐步實現創作與變現。
Thumbnail
給內向創作者的8月靈魂練習指南,透過日常儀式、情緒覺察與創作靈感的練習,慢下腳步,回到內在節奏。這篇文章融合靈性自我照顧、正念生活與身心平衡的提案,幫助你在創作卡關與生活混亂中,找回靈魂的對齊感,活出真正想要的生活節奏。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8/06
謝謝您的分享🫶
書書的棉花園-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6
旅人小萌 早安呀~八月是書書的休息月,我特別喜歡寧靜創作,能為自己而寫很開心
「活在當下」不是放空或逃避,而是從內在出發,真實地選擇、行動與感受。 本篇帶你用四個步驟,從情緒覺察、創作實踐,到活出自己的光,踏上回歸真我的幸福練習旅程。
Thumbnail
作者:黃之瑩(IAA NLP高階執行師)、藍丞弘(IAA NLP專任講師) 《結婚典禮後,我將往何處去?》 已進入婚姻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朋友的婚禮現場,看著新人許下承諾,心頭突然一陣恍惚:「結婚到底是為了什麼?」 或者,在某次與伴侶的一場無解爭執後,深夜自問:「我當初為什要要結婚?」
Thumbnail
你不需要日更、不必強推,才能讓品牌長久變現。 這 30 天,我們一起走過創作、產品、故事、定價 最後一哩路,我想分享:讓品牌走得遠的關鍵,不是努力做更多,而是設計可持續的心態與節奏。 我整理了三個讓我轉念、也能幫助你溫柔變現的創作者心法。 重複,是聚焦;創作,是覺察;收費,是信任的延伸。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在一段關係裡,我漸漸發現自己變得緊繃,開始在意訊息有沒有被回、懷疑是不是自己太依賴。 透過每日的書寫,我誠實面對內心的陰影,也認出那些不安全感背後,是我渴望被理解與共振。 學會從情緒中抽離,是我靠近幸福、活出自我光芒的重要一步。 這是一段走向成熟的過程,也是我與自己的和解練習。
Thumbnail
母胎單身不是不值得被愛,而是我們還在練習靠近愛。 這篇文章從女生視角出發,給戀愛零經驗的男女一些溫柔實用的建議。 不教套路,只談相處,戀愛不是為了彌補,而是兩個完整的人,一起發光。 搭配韓綜《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的真實觀察,寫給還在門口猶豫的你。
Thumbnail
山嚮導-avatar-img
2025/07/28
讓我想到一句獵人裡的台詞,「慾望讓人迷失,恐懼則讓人裹足不前」。慾望與恐懼分別代表著妳對於男性與女性在戀愛中角色的想像。不能說是事實,卻是我們文化上的共識。 妳針對「不懂拿捏距離的男生」、「封閉內心的女生」提出戀愛建議,暗示男性之於女性,是主動方之於被動方。 這種刻板印象一定會有例外,強調例外是很無聊的事。 但我想說的是,這種刻板印象對人類來說真的是好的嗎?我們應該讓它繼續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嗎?
書書的棉花園-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8
山嚮導 首先,謝謝您的回覆與提問。 你說的:「這種刻板印象對人類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我們應該讓它繼續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嗎?」 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以我的觀察,以及心理學的視角來看—— 我們對於戀愛中性別角色的想像,很多時候源自群眾的真實經驗, 那是社會長期建構出的氛圍。 男性被期待成為主動出擊的「獵人」,而女性則被描繪為等待、回應的「角色」。 這種模式在影視劇、脫口秀、甚至交友節目中反覆被強化, 也逐漸內化成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我分享的內容,其實是來自我近三個月使用交友軟體的個人觀察。 書書交流對象超過百人,這段經驗讓我開始思考, 男女在關係初期的困難是否有些共通模式? 我試著整理出一些觀察與建議,當然每個人的經驗都不同, 能不能共鳴或受用,也真的見仁見智。 但正因為有你這樣的提問,我們才有機會一起看見: 主動與退後,其實都不該是性別決定的事情,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選擇。 謝謝您分享您想法,也讓我在下一篇文章裡,有機會放進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