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教養

含有「溫柔教養」共 2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不陪玩能提升孩子專注力」的育兒迷思,指出蒙特梭利教育並非放任孩子不管,而是成人應提供支持性環境、觀察孩子需求,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協助與引導。文中強調陪伴是長期投資,並非短期操作,分齡與孩子的準備程度是陪伴選擇的根本。作者以自身經驗說明,陪伴的過程需要觀察、理解孩子的需求,選擇適切的陪伴方式。
Thumbnail
3Y1M30D 3歲女兒妡妡愛模仿同學跪地,老師提醒後,妡妡表達不喜歡老師,並與妹妹結盟,隔天又說最喜歡老師。文中探討孩子情緒表達與行為背後的意義,肯定老師接納孩子情緒的態度,並反思教育方式。
Thumbnail
外出用餐時,孩子敲碗發出聲音,常被視為「沒禮貌」。但那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嗎?還是大人太急著套上社會化的框架?這篇文章分享我與妡妡之間的一段日常,也從分齡發展與心理動機出發,探討孩子越制止越故意的背後訊號。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溫柔地看見與說明,而不是急著糾正與否定。
Thumbnail
孩子的體貼,不是早熟懂事,而是源自於對關係的信任與安全感。當她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住,就會自然地用她的方式回應愛。那些看似成熟的舉動,其實不是學來的,而是在被溫柔對待的日常中,一點一滴長出來的。
Thumbnail
我們常以為「人在旁邊」就是陪伴,但對孩子來說,真正的陪玩,是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許多大人不是不在乎,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始靠近。這篇寫給那些曾因「孩子不黏我」而感到心酸的大人,願我們學著放下手機、慢下腳步,用更柔軟的方式重新敲敲孩子的門——因為那扇門,從來沒有真正關上過。
Thumbnail
孩子不是天生懂事體貼,而是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文中以自身經驗分享,說明父母的溫柔回應與愛,如何引導孩子學會關愛他人,並強調父母的情緒與行為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Thumbnail
3Y13D 假日的早晨,她沒有吵醒我,只悄悄地拿娃娃圍住我,還把我最喜歡的朱一娃娃放在臉邊,貼心地說:「這是你最喜歡的喔!」醒來後,我說還想多休息一下,她也體貼地說好。當她說想喝奶,我幫她泡好後,她卻自己走到小沙發床躺下,輕輕說:「我可以躺這裡喝。」那一刻,我知道——她正在長出一種叫做「體貼」的愛。
Thumbnail
3Y11D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3歲的妡妡表達了她對雷聲的害怕。媽媽用一句句溫柔的話語與擁抱,成為妡妡風雨中的避風港。當妡妡在媽媽的背上睡著,這份「被保護著」的感受,也成為媽媽心裡最深的溫柔時刻。
Thumbnail
看到妡妡小小聲說媽咪我害怕那裡,心都融化了🥹 孩子的害怕有時候就是一個尋求擁抱的訊號,而你給的回應好溫柔,完全是行走的安全感啊❤️ 她一定知道,有媽媽在,就算世界打雷閃電也沒在怕!
小鈺-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3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 好喜歡你這麼說🥹 她那聲「媽媽我害怕」真的讓我瞬間想抱緊她,謝謝你一起感受這份小小的信任❤️
當我們用「逗」之名搶走孩子的東西,他笑了,但心裡也可能在退後。 信任是點滴累積來的,我從不這樣對妡妡,所以她總是相信我、也溫柔待人。 孩子模仿我們對他的樣子,尊重與愛,會一層層回到我們身上。
Thumbnail
好喜歡你說的 不是親密,而是邊界裡的信任 讓人看見,當孩子在被尊重的環境長大,他們自然會把被善待的經驗,用溫柔的方式回饋出去~
小鈺-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1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 好喜歡你這麼說,真的被你這句「用溫柔的方式回饋出去」感動到🥹 孩子的回應,往往就是他們內心被好好對待後的映照~ 謝謝你讀懂那句話,也用你的文字,讓它更完整了🧡
3Y7D 今天是她的「可以自己來」三部曲:白天勇敢開口點冰淇淋、晚上溫柔分享吐司、睡前自己去拿藥。不是我推她,是她自己準備好、踏出去。這樣的成長,讓我感動到眼眶紅紅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