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1M30D 妡妡因模仿同學跪地遊戲被老師提醒後,產生情緒反應,說「我不喜歡芬芬老師了,我喜歡尼尼老師」,並拉著較不會表達的妹妹認真結盟「我們一起不要喜歡芬芬好嗎?」還故意避開老師視線才跪地,結果砰一聲還是被發現。隔天妡妡又說最喜歡老師了,情緒轉換迅速。媽媽理解這是她自我調節與表達的方式,並感謝老師願意傾聽、不急於糾正。
最近,妡妡的班導跟我分享了一段超有戲的日常。
妡妡最近很愛模仿班上幾個動作比較大的小男生,用力跪地。

芬芬老師怕她膝蓋受傷,就溫柔地提醒她:「不能這樣跪,受傷了媽媽會哭哭。」
妡妡聽完立刻回:「媽咪才不會哭餒!」😅
然後語氣篤定地宣布:「哼,我不喜歡芬芬老師了,我喜歡尼尼老師!」
芬芬老師笑著說:「你不喜歡我也沒關係,但我一定要提醒你,因為我怕你受傷。」
從那之後,妡妡經過芬芬老師身邊時都會特別小心翼翼地走路,像踩在雲朵上。
結果——一離開老師的視線範圍,就聽到「砰!」的聲音……又跪了!🤣
更精彩的是,她還認真展開了結盟行動。

她看準坐在旁邊、話還不太多的小妹妹,非常慎重誠懇地拉著妹妹的手,眼神認真到像在訂婚一樣:「我們一起不要喜歡芬芬好嗎?好不好呢?」
小妹妹:「嗯…#¥—%…」發出了一串可愛的聲音,聽不太懂,但妡妡毫不猶豫點頭:「好,那我們就這樣說好了喔!」
老師說,她看妡妡那個誠懇模樣,簡直像小小外交家,知道找誰結盟不會被拒絕,還能拉攏成功。😏
不過,孩子的感情總是像天氣一樣,變得快又自然。
昨天放學前,妡妡又笑咪咪地對芬芬老師說:「你是我最愛的老師!」
前一天還「不喜歡」,隔一天就「最愛」了。
這轉變太真實,也太可愛了。

我很感謝妡妡的老師,在這樣的互動中沒有急著糾正她的想法,而是接住她的情緒、理解她的行為背後,是孩子在學習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
我自己也相信——孩子的話語,是她表達情緒的出口;行為,是她自我探索的方式。
不是每一個「不喜歡」都需要被糾正,不是每一個跪地的行為都該馬上被制止。 當她感受到被尊重與被信任,她會自己學會「怎麼做比較好」,而不是「我只能照做才安全」。
我們一起陪她慢慢長大,也一起,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