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為「人在旁邊」就是陪伴,但對孩子來說,真正的陪玩,是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許多大人不是不在乎,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始靠近。這篇寫給那些曾因「孩子不黏我」而感到心酸的大人,願我們學著放下手機、慢下腳步,用更柔軟的方式重新敲敲孩子的門——因為那扇門,從來沒有真正關上過。
有時候,在公園、在親子館、在路邊,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
大人坐在長椅上滑手機,孩子在旁邊晃來晃去,一會兒想攀爬、一會兒想說話、一會兒拉著爸媽的手想要什麼回應。可是,大人的眼神還停在螢幕上,只淡淡地說:「你去玩啊,我在看你啊。」
那一刻,我不太確定該怎麼形容自己的感受,只覺得心裡有點悶悶的。
因為我知道,孩子不是想「有人看著他玩」,他想要「有人陪他一起玩」。

陪玩,不是坐在旁邊,而是走進去
我們大人很容易搞錯一件事:以為「人在旁邊」,就等於「有陪伴」。
但對孩子來說,陪伴不是地點的距離,而是情感的參與。
他把娃娃舉高高,說:「爸爸~她生病了,你可以幫她看病嗎?」
爸爸滑著手機,笑了一下回:「你最厲害了,自己玩吧。」
他愣了一下,低頭把娃娃抱緊,輕聲說:「好吧,那她不想看醫生了。」
他不是想強迫你玩什麼,他只是想邀請你走進他的世界——哪怕只是一小步,他都會很開心。

「他都不理我」的背後,其實是我們沒進去
有時候,我也會看到另一種畫面。
大人勉強放下手機,坐下來,對孩子說:「那你要玩什麼?快一點講啊。」
孩子皺著眉,不知道怎麼接話。過一會兒,大人就說:「你都不說,我怎麼陪你玩?還說想我陪!」
然後手機又拿回手上,孩子繼續孤單地蹲在角落。
我明白,很多大人不是不想陪孩子,只是不知道要怎麼開始。
他們沒有學過怎麼角色扮演、沒有被教過怎麼順著孩子的想像力接話、也不知道什麼叫「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他們只是「不熟悉」,不是「不在乎」。
陪玩,其實是一種要學習的語言
我們花很多時間學習開車、學習工作技能、學習怎麼做料理、怎麼健身,
可是「怎麼陪孩子玩」,卻很少有人教我們。
小時候如果沒有大人一起蹲下來扮家家酒、說故事、玩積木,
長大後就會覺得「玩」只是小孩的事,自己插不上手。
有些人長大後忙於生計,連坐下來好好聽孩子說一句話都覺得奢侈。 還有些人,其實很想靠近孩子,但一靠近就被推開,只好默默退回原位。
我能理解這些「不會」背後的心情,因為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懂。
可是孩子的等待,是有限的
孩子會等你一遍、兩遍、三遍……但等到她習慣你不進來的那一刻,她就會關上那扇門。
從此以後,她學會自己玩,不再邀請你;
她學會說「沒關係啦」,不再期待你參與; 她學會在心裡築一道小小的牆,把世界分成:會玩的人,和不會玩的大人。
而你,或許會在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站在牆的另一邊。

寫給每個正在學習靠近孩子的我們
這不是批評,而是一種邀請。
如果你也曾在育兒路上感到挫折,
覺得孩子不黏你、不理你、不願意靠近你, 那或許,不是你不夠好, 而是你還沒找到通往他心門的鑰匙。
你不需要會說故事,也不需要演得多像,
只要一點點願意:放下手機、放慢節奏、蹲下來陪他看看這個世界,說一句:「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
孩子的門,沒有關上,他只是等著,有一天你願意走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