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璇
1999,臺大心理系畢,第八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
謝承璇
1999,臺大心理系畢,第八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
25
篇文章
0
專題
0
NFT
0
勳章
20
追蹤者
30
追蹤中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智齒》與救贖(完成)式
《智齒》的英文片名Limbo,譯作「靈薄獄」,意指地獄的邊緣,是罪不致入地獄受難,而必須在此等待救贖者的安置之地;而翻開辭典則會得到「處在不確定、面臨不受控處境或無進展而停滯的狀態」這個解釋。
2022-12-26
5
《講話沒有在聽》|敘事拼裝的最後一程
老李早已透徹生命無法化解的重,只好靠著幽默作解。由此,《講話沒有在聽》同樣從幽默筆觸著手,以老爹的死亡為軸,透由喜劇說一個送行的故事。
2022-11-30
5
喜劇身體能否鑽過生存孔隙:從《稻草人》到《無言的山丘》
本文藉《稻草人》對甘草人物的刻畫,到《無言的山丘》中所拉展的環境景框,嘗試從人物維度的喜劇、滑稽肢體出發,隨其搏力生存的步伐,延伸至小人物如何在所處的大時代窄徑裡謀求生存策略,以此尋探王童在三部曲的首尾所建立的悲喜劇說書體。
2022-08-29
9
楊德昌的現代城市相|前言:《青梅竹馬》
楊德昌眼裡的城市相,個體劃歸於線條矩陣裡,穩穩地塞在現代物理規則中,隨著都市脈搏起伏運轉。《青梅竹馬》開場,阿隆(侯孝賢飾)與阿貞(蔡琴飾)就站在新屋落地窗的兩片玻璃前,望出去的同一片未來即被割裂。
2022-08-21
11
《野蠻人入侵》|多重敘境裡如何拼貼自我?
千禧年初,馬來西亞電影圈掀起了一股以獨立影人主導、擅於游擊拍攝的電影新浪潮,其中,大荒電影的創辦人陳翠梅作為掀浪者之一,為馬來西亞電影提攜新導演、電影工作者,更在對族群、階級等議題相當保守的馬來西亞影壇中,嘗試切入、梳理,開創別於既有敘事的影像敘事。
2022-07-31
7
《永別了,柏林》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道德作為時代倒錯的玩笑
高噪點視野和搖擺的舉步,未辨明出時序的景深在開場的一束頂光裡糊成一片,而夜晚的柏林也因主角和女子在鏡頭裡的跑動而震顫。
2022-07-18
11
《大佛普拉斯》|以語言視角重探階級諷刺
以黑色幽默直陳社會底層的殘酷現實。片中一口流利而語帶幽默的台語,就此成了導演黃信堯的個人特色。偶然之下重看了《大佛普拉斯》,發現比起片中為人熟知的行車記錄器畫面/現實畫面轉換,這一次更想談的是語言和聲音的選擇。
2022-06-20
8
《別回頭》Don’t Look Back|隻身的、變動的 — — 65年的巴布狄倫身影
開場《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MV裡,畫框一角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直視鏡頭,手中的字卡隨著快板敘事歌詞一幀幀掉落。
2022-05-25
10
《異星入境》Arrival|生命繞成一幅語言
在抹去了確切時間和背景的景框裡,語言學家的視角是田野式的、雙向地與新型態的語言溝通、引發時間感知的共振。記憶在新的時間觀裡,不再只是固化過的往昔,而是成為生命星叢(konstellation)裡與當下、未來相互輝映、指引的要素。
2022-05-20
5
《還有一些樹》|在種族以前,你得用手指去指
如果說,廖克發刻意地藉著影像物質和時序間隔出對原住民族的帶有距離的、局外的影像觀點,以指出在馬來歷史裡的種族階序如何地將原住民群體他者化。那麼,之於馬來西亞獨立後的馬華衝突,導演則是引入不同族群見證者的視角,試圖透由多方觀點建構事件,而他的攝影機仍不帶批判地處在局外。
2022-04-15
0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
想閱讀更多
謝承璇
的內容?
立即追蹤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