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札記:《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成為全球性的課題,在台灣如何上演「一中」?

閱讀札記:《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成為全球性的課題,在台灣如何上演「一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本書中印想較深刻的即是作者以實際參與並詳細記錄了陸客八日團,並提出作者觀察及詮釋:在台灣如何上演「一中」。 但是我很疑惑,地陪導遊及攤販基本上都是台灣人,說出的言論真的能代表心中的真實聲音嗎?有沒有可能只是為了接待大陸客,為謀生而說的一套說法詞? 陸客來台的旅遊,是對岸政府加深給自己人民的洗腦模式其中一環。 歷史教育為主,觀光旅遊為輔,加深人民信任政府的其中一環。 從兩個角度切入,從歷史教育層面,地陪導遊敘事。

歷史教育方面,政治對立的背景下,兩岸教科書對於歷史的表述、解釋不盡相同,同樣的中國歷史,兩岸教課書就是不同,讀到理解的就是不一樣。經常聽到「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岸遊客讀到的歷史與台灣不一樣,遊客基本對於一中想法不會有太大變動,照作者敘述出來,大部分人基本上應該覺得是到自己國家的某個省份遊玩,讓遊客見證台灣是屬中國。 而導遊亦占了一大重要角色,旅行社的行程為導遊敘事安排造訪地點所用,所以成為一種用來展示台灣是中國觀光一部分的腳本大綱,安排者可以選擇如何展演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行程上所有的部分都是由旅行社安排,連人當然也會精心挑過,很難得知導遊或攤販真實心聲。且絕對會精心安排,就算導遊想要講述自己的言論,很快會有旅客反映,很容易就被撤換。

我想這是一場失真的旅遊吧,換言之,就是兩岸觀光景點與人潮流動所創造的空間是經過舞台管理設計呈現的,避免中國多數遊客親中統一的立場與台灣多數持反對統一立場出現不和諧或衝突的表現。 結論可以這樣說就是「各說各話」,而導遊攤販的心理聲音狀況,我認為也只有兩種,第一即是親中的為同胞介紹古蹟景點,第二則為謀生而見鬼說鬼話見人說人話的一種謀生術,但心中實際則無太多感覺。 「一中」這個詞,實在敏感。我認為像導遊此工作,尤其對象是陸客的,也許經常在景點介紹時,可能很多台灣旅客聽到時也許會白眼一下,但我認為這樣的現象往後還是會經常發生,如新聞上藝人被迫表態但有可能實際心聲不一定是他發言那樣,明明大家都知道會有這樣的現象,但卻還是出言罵人,但現在兩岸經商交流那麼頻繁,這種口是心非的現象實在有趣。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0會員
43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5/5器子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5/5器子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