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歲開始閱讀,進入數位閱讀時代—淺談親子共讀
方格精選

從0歲開始閱讀,進入數位閱讀時代—淺談親子共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閱讀與書寫的技巧提供獲得知識的管道,而知識就是權力。

語言學家Florian Coulmas《The Writing System of the World》


在21世紀,掌握知識真的是權力

在科技丶醫療、各種企業中,少數掌握重要知識的人

可以控制未來的發展方向丶影響大部分人的生活

資訊如此氾濫的時代

充斥著各種吸引大家短期注意力的刺激

視頻要吸引人就靠前三秒!新聞標題越來越聳動!追求按讚數、追求點閱率!


人類的訊息接收模式丶思考模式是否也悄悄地在改變了呢?

Maryanne Wolf在最新的著作《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閲讀的你》中提到:

現今,人的演化變得更人為,而非自然取向

《Reader, Come home:The Reading Brain in the a Digital World》

《Reader, Come home:The Reading Brain in the a Digital World》

  • 你最近一次看完的一本書是什麼呢?
  • 你現在可以三十分鐘都只看書,不打開手機嗎?
  • 你是否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出一本書的內容呢?


世上所有已知的語言和文化,全部透過閱讀才得存續

從人類閱讀與書寫的歷史經驗看來

  • 比如紀錄文字的界面,從泥板丶紙莎草紙丶到羊皮紙丶到紙張丶再到電子書。第一部《聖經》的冊子是是仿羊皮紙冊,後來隨著基督教拓展才增加羊皮紙的使用,這橫跨整個中世紀
  • 隨著印刷品數量變多,在18世紀末時英國鄉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能閱讀,城市裡更幾乎都以書面文字為主
  • 近年來,英美為主的書童業急遽成長,可能台灣孩童了解《貓戰士》比了解論語孟子多,印度孩童了解《哈利波特》比了解吠陀經多

讀寫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展丶文化的保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A  History of Reading》

《A History of Reading》

即使外在環境變化再快,一切關鍵還是在於:如何掌握知識?

透過讀寫,掌握知識

讀寫能力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實力

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再到進階的媒體識讀能力

掌握了知識,知道如何思考

似乎就能坐擁全人類智慧


來比較看看人類口語發展vs讀寫發展

人類的口語能力,一半是靠天生,一半是靠後天環境刺激
人類的讀寫能力,完全是後天環境養成,但需要以口語能力為基礎,相輔相成。

意思是:

比如語言表達的功能可找到腦中特定負責的區域,在Broca區;語言理解在Wernicke區,這是腦中的功能區位化現象(locolization)

但在腦中沒有專門負責閱讀的閱讀區丶負責書寫的書寫區,讀寫都是借用本來就發展出來的腦區功能來執行的,所以腦中很多區域會一起整合動起來。

截圖自《圖解臨床神經解剖學》

截圖自《圖解臨床神經解剖學》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可以從0歲就可以開始進行親子共讀?

因為,閱讀是後天培養的能力!



不管幾歲,隨時都可以開始,投入閱讀的行列!

家中有孩子的,更是可以常常進行親子共讀的活動!

歡迎訂閱專題:大人囝仔來讀冊,或留言告訴我好奇的主題!

星語語言,歡迎大人囝仔來讀冊!

raw-image
avatar-img
Lîm Uí-thîng的沙龍
41會員
46內容數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閱讀嗎?人類的閱讀行為怎麼出現、數位閱讀時代對人類之影響、如何成為閱讀精熟者進行深度閱、親子共讀、學前幼兒讀寫萌發、學齡兒童學習閱讀與書寫⋯⋯ 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認知神經科學到兒童文學,讓我這位熱愛閱讀的語言治療師,帶著對閱讀深深著迷的方格子讀者們,一起加入認識「閱讀」的行列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îm Uí-thî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談到今年有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紅包的習俗,換成送繪本(我覺得非常值得鼓勵這樣的行為),且因為知道我在推廣全民閱讀丶親子共讀,朋友特別也詢問我有沒有選0~2歲繪本相關的建議。到底,從語言治療師的角度來看,會如何選書呢?
今年,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晚輩紅包的習俗,換成送書丶送繪本,我聽了之後覺得非常興奮,很鼓勵這樣的行為,同時我也被問到如何挑選學齡前兒童的書籍,也順勢提供了一些親子共讀的建議。我在想,如果換成是我,有可能這麼做嗎?再來,親子共讀原來不只是父母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實踐在生活中,一起創造閱讀風氣
挑選繪本時,有時會看到書上印有得獎標誌,常見的有「美國凱迪克大獎」、「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德國繪本大獎」、「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最佳選書」丶「國際安徒生大獎」。大家有好奇過凱迪克是誰?格林威又是誰呢?為什麼這兩個大獎要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就要從圖畫書複製印刷的歷史說起,一起來了解吧⋯⋯
上一篇談到今年有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紅包的習俗,換成送繪本(我覺得非常值得鼓勵這樣的行為),且因為知道我在推廣全民閱讀丶親子共讀,朋友特別也詢問我有沒有選0~2歲繪本相關的建議。到底,從語言治療師的角度來看,會如何選書呢?
今年,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晚輩紅包的習俗,換成送書丶送繪本,我聽了之後覺得非常興奮,很鼓勵這樣的行為,同時我也被問到如何挑選學齡前兒童的書籍,也順勢提供了一些親子共讀的建議。我在想,如果換成是我,有可能這麼做嗎?再來,親子共讀原來不只是父母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實踐在生活中,一起創造閱讀風氣
挑選繪本時,有時會看到書上印有得獎標誌,常見的有「美國凱迪克大獎」、「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德國繪本大獎」、「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最佳選書」丶「國際安徒生大獎」。大家有好奇過凱迪克是誰?格林威又是誰呢?為什麼這兩個大獎要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就要從圖畫書複製印刷的歷史說起,一起來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