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
時間 2021/10/02 - 2021/11/28
地點 三樓3A
策展人 余思穎
展覽顧問 邱函妮
今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成立百週年。為回應1920年代文協作為臺灣最重要的民族運動與思想啟蒙機構,推動「文化向上」的新文化運動、爭取臺灣民眾參政權之請願運動與追求現代化的時代趨勢,特別以本館收藏1920至40年代日治時期第一代臺灣美術家經典代表作品為主,部分向國立臺灣美術館與私人藏家商借珍貴展品,策劃「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
回顧1920年代,當時日本尚未在臺灣設置任何藝術專門學校與美術館等專業機構。若要實踐藝術創作志業,多半只能赴日或留歐、參加美術競賽獲奬而受肯定,因此需具備相當經濟背景的學子才有可能。在民族自尊心的驅使下,臺灣藝術家為能爭取與日本藝術家平等的地位,期許藉由美術創作以累積臺灣的文化深度,他們付出極大的努力留學、參與日本的官展;以及1927年之後,在總督府主導下於臺灣開辦的「臺展」、「府展」;或入選法國沙龍展。不僅在美術創作上獲得社會聲譽,也開創臺灣美術輝煌的年代。
第一代臺灣藝術家「走向世界」,除留學日本及歐洲學習美術,亦旅行各地,開拓視野,再反思如何描繪出臺灣風情與特色,渴望迎接時代變化,爭取平等地位,與世界藝術潮流接軌。而「翻轉力」亦呼應蔣渭水喊出的口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在日治時代,「有力」代表的是向上、亦「翻轉」居於弱勢的處境與地位;對藝術家而言,也是內在自我認同的凝聚;與外在社會地位的翻轉。展覽從「在臺日籍畫家/教育者」、「美術競賽與臺灣藝術家」、「現代性與地方特色」、「現代女性形象」、「寫真術興起」等主題介紹並展出37位日本與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他們在時代使命感與無比的熱情下,所創造的臺灣獨特文化形象與藝術風貌。
──北美館展覽簡介
去年到北師美術館看了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深受感動,而日前又得知雕塑家黃土水完成於1921年的作品,有台灣維納斯稱譽的裸女雕像〈甘露水〉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預計12月將於北師美術館展出)
響應文協百年,好消息接連不斷,北美館特地籌備的展覽也是其中之一,主題展出1920-1940日治時期第一代台灣美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們以一己之力,描繪出時人生活的樣貌,使一個別具風情的時代得以躍然於觀眾眼前。
展覽當中,不僅有臺灣人的作品,更有對臺灣美術史影響甚鉅的日人畫作。
石川欽一郎,《從圓山神社眺望臺北》,1930,水彩畫,25.8×35.3cm。國美館典藏
石川欽一郎(1871年8月8日-1945年9月10日),別號一廬,日本靜岡縣人,畫家。曾多次至臺灣任教,擔任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以及臺北師範學校圖畫科教師,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同時也是台灣學校美術教育的開創者,讓台灣學生得以接觸西方美術教育,早期在臺曾發起藝術文化月例會、番茶會(1913-1916),後期來臺積極在學校及校外推廣水彩畫,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臺灣教育》發表大量的畫作與文章,出版《最新水彩畫法》、《課外習畫帖》、《山紫水明》等,並且指導七星畫會、臺灣水彩畫會、基隆亞細亞畫會與各種學校美術講習會以及業餘美術愛好團體,並大力提攜後進,在1920年代臺灣畫壇深具吸引力,學生有李石樵、黃奕濱、李梅樹、倪蔣懷、藍蔭鼎、李澤藩、陳澄波、陳英聲等人。
──《
維基百科》
北美館本次展出的鄉原古統的山海屏風,不同於之前在北師美術館看到的四季花鳥那般秀美,其尺幅更大,局部不失細膩且氣勢磅礡,很難想像這樣的作品是一個人獨力完成的。
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能高大觀〉,水墨、紙173×62cm×12,1930,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北關怒濤〉,水墨、紙,172.8×62cm×12,1931,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 木靈〉,水墨、紙,172×62cm×12,1934,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內太魯閣〉,彩墨、紙175.3×61.6cm×12,1935,臺北市美術館典藏,此作初繪時未上色,至1948年為了參加長野廣丘「文化祭」方敷上色彩。
鄉原古統(1887年8月8日-1965年4月6日),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今塩尻市),本名堀江藤一郎,日本畫家,為臺灣日治時期著名藝術教育家。鄉原古統仿照日本本地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模式,與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木下靜涯等美術家,在台灣開辦了一年一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提攜後輩甚力,著名弟子包括陳進、林阿琴、邱金蓮、周紅綢等,影響台灣畫壇甚鉅。
──《
維基百科》
《釋迦出山像》於1926年12月供奉於龍山寺之後,卻於二次大戰1945年臺北大空襲轟炸時被毀,如今是重新翻模鑄成的翻銅複製品,位在展區中央。
黃土水,《釋迦出山》,石膏原件,38×38×113 cm,1926。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翻銅複製品)。
黃土水,《釋迦出山》,石膏原件,38×38×113 cm,1926。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翻銅複製品)。
陳澄波,《嘉義遊園地》(嘉義公園),油彩、畫布,130 x 162 cm,1937。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郭雪湖,《雙牛圖》,膠彩、紙,134.7 × 174 cm,1941。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郭雪湖,《萊園春色》,紙、膠彩,223x149cm,1939。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郭雪湖(1908年4月10日-2012年1月23日),本名郭金火,是台灣日治時期中重要的畫家之一,也是台灣膠彩畫的先鋒。曾與陳進、林玉山並列為「台展三少年」。
──《
維基百科》
林玉山,《曉霜》,墨、彩、紙,132×159cm,1942。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林玉山(1907年4月1日-2004年8月20日),小名金水,後更名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是一位生於臺灣嘉義美街(現東區中央里成仁街)的畫家。林氏擅繪動物,尤擅畫龍虎,並以其膠彩及水墨作品著稱;他曾與陳進、郭雪湖被譽為「台展三少年」。
──《
維基百科》
陳進,《野邊》,膠彩、絹,186 x 171 cm,1934。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陳進(1907年11月2日-1998年3月27日),又名陳進子,常以陳氏進署名。出生於今新竹市香山區牛埔莊,為日本時代以及戰後台灣著名的畫家,也是台灣女子學畫的第一人。由於出身士紳世家,因此被後世譽為「閨秀畫家的代表性人物」。
西元1922年進入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接受美術教師鄉原古統於繪畫上的啟蒙。高女畢業後考取東京的女子美術學校日本畫師範科。1927年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東洋畫部,與林玉山、郭雪湖兩位台灣畫家合稱「台展三少年」。1934年,以大姐陳新為模特兒所繪製的〈合奏〉入選日本第十五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女畫家。1934年至1937年任教於屏東高女。
──《
維基百科》
顏水龍,《盧森堡公園》,油彩、畫布,1932,65.1×80.3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日本第8回帝展:入選
呂鐵州,《後庭》,膠彩、紙,213×174cm,1931。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由於展品眾多,這邊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縱然無緣目睹這些藝術家揮灑才華的時刻,但仍能從他們遺留至今的作品裡,得見藝術家對繪畫創作的熱情與精神。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登入並按❤!或是按底下的拍手符號按鈕5下,就可以免費贊助我寫專欄。(´▽`ʃ♡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