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通過 ph 發音如 f 音而約略形聲漢語「風」的起音;或約略形聲漢語「八」的起音。
o:輔助發音符號;o 約略形聲漢語「禾」又約略象徵禾榖粒的形狀而轉換漢字符號「禾」且約略象徵漢字符號「口」而通過漢字符號「禾口」的組合而轉換漢字「和」。
e:約略形聲漢語「雅」及「頁」的起音。
em:約略形聲漢語「云」,而漢字「云」的初文即與形似表示水蒸氣或雲氣或上升氣體等的漢字符號「ㄙ」的象形文有密切關聯,此處即轉換漢字符號「ㄙ」。
po + e + em 省一個 e = 風 & 八和 + 雅 & 頁 + ㄙ (由「云」轉「ㄙ」)
= 風 + 雅 + 頁八和ㄙ = 風 + 雅 + 頁公 = 風 + 雅 + 頌 = 風雅頌 = poem,直譯即「風雅頌」,而「風、雅、頌」就是漢字文化最早的ㄧ部詩集《詩經》的三大分類名稱,所以此處 poem ㄧ字所轉換的「風雅頌」三個漢字即可能完全會意了漢字「詩」的古意。
(P.S. 參考:〈poem 與「寺言」即「詩」的轉換密碼〉-- https://vocus.cc/BridgeWords/5c9fe05afd897800017f6354)
據說,漢字文化的古詩除了上述「風、雅、頌」的題裁分類,還有「賦、比、興」的技巧分類,合稱「六義」,也就是「詩的六義」。巧合的是,poem ㄧ字甚至也可能橋接於「賦比興」三個漢字,茲分析如下:
p:通過 ph 發音如 f 音而約略形聲漢語「賦」及「凡」的起音;或代表 palm (掌;手掌) 或 point (點) 兼約略形聲漢語「八」的起音而轉換漢字「興」下部符號的原形「屮屮」或「廾」或後世演化出來的二個呈「八」狀排列的點狀符號及「ㄧ」形符號之組合而略似的 Greek (希臘講;廣人之講) 的字母 π (發音似 pai -- 八合一) 的符號。
o:輔助發音符號;約略象徵漢字「口」;或約略形聲漢語「偶」。
e:或通過大寫 E 逆時針轉 90 度約略象徵符號「屮」而約略象徵漢字早期的手形象徵符號之一;或通過大寫 E 約略象徵漢字「興」上部左右兩側形似「E」和「彐」而演化自手形符號的的符號;或約略形聲漢語「ㄧ」。
m:代表 nn 並以通過 n 約略象徵篆文「人」的似 n 形字體而以「人人」轉換同樣演化自二個前後相接近的人形符號之組合的漢字「比」;或約略形聲漢字符號「ㄇ」的「冒」式發音之起音;或轉約 45 度而象徵漢字「多」或代表 multiple (多元化與複數之;......) 之意;同時約略形聲漢語「興」的尾音。
p + o + e + m = p + o + E + m = 賦 & 凡 + (輔助發音符號) + 屮 + 比 & 多 = 賦 + 比 + 凡屮多 = 賦 + 比 + 興 (此處「興」是指早期甲骨文中由漢字「凡」的早期符號與多個表達手形而帶有符號 E 之特徵或類似「屮」形的符號所組成的字體) = 賦比興 = poem,直譯即「賦比興」。(P.S. 參考文末【附圖:「凡、同、興」字形演化】)
p + o + e + m = 賦 & 廾 + 口 & 偶 + E & ㄧ + 比 & ㄇ = 賦 & π + 口 & 偶 + E & ㄧ + 比 & ㄇ = 賦 + 比 + π + 口 + 偶E + ㄧ + ㄇ = 賦 + 比 + π + 口 + 𦥑 + ㄧ + ㄇ = 賦 + 比 + π + 口一ㄇ + 𦥑 = 賦 + 比 + π + 同 + 𦥑 = 賦 + 比 + π同𦥑 = 賦 + 比 + 興 (此處「興」是指後世類似「與」的造字結構但其中的符號「与」代換成符號「同」的漢字字體,即現在看到的這個「興」字) = 賦比興 = poem,直譯也是「賦比興」。
綜合上述,poem 與「風雅頌」及「賦比興」都具有直譯的橋接關係,經由重叠組合也就能直譯爲「風雅頌賦比興」六個漢字而通過漢字文化最古老詩集《詩經》的「六義」之內涵而會意漢字「詩」。
後記:
雖然古漢字文化的詩 (poem) 包含了三大題裁「風、雅、頌」和「賦、比、興」三大技巧,但是後世其中的「賦」又常常和「詩」被等同在一起甚至意通「作詩」、「寫詩」的意思,例如「賦歌」意通「詩歌」,以及「為賦新詩強說愁」這樣的造句。所以,也許 poem 一字也能轉換單一的漢字「賦」:poem = 貝one.e雙 = 貝ㄧee = 貝ㄧ弋E = 貝ㄧ弋屮 = 貝ㄧ弋止 = 貝武 = 賦,其中 m 約略象徵意會「雙」而作爲構字用語,最後一個 e 通過大寫 E 逆時針轉 90 度而約略象徵漢文「止」的早期象形符號之一「屮」以旁通漢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