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避開不喜歡吃的、選擇喜歡吃的,是同一回事嗎?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避開不喜歡吃的、選擇喜歡吃的,是同一回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很多父母為了子女的「挑食」感到頭痛,餐桌上的交鋒、鬥智更是常見場景。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二月底這篇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為人父母者另一個思考方式。

過去50多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

人們對食物的「喜愛」與「食用」呈現正相關。


但是這並不等於「喜歡吃的東西就會吃比較多」。常見的影響因素還包括:

  • 健康(喜歡吃鹹酥雞,但因為血壓、血脂肪太高,所以控制食用量)
  • 經濟(熱愛品嚐米其林五星料理,但不至於為了吃而借錢、欠債)
  • 心理(愛吃巧克力,但太常吃容易膩,所以刻意減少食用頻率)

如果「不喜歡」吃某種食物,你基本上就會很少、甚至不吃它。


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因為即使從營養、健康等觀點考慮,並沒有某種特定食物是完全難以取代的。

  • 不喜歡吃肉,改以豆類補充蛋白質。
  • 不喜歡吃紅蘿蔔,可從其他深綠、紅黃色蔬果中攝取胡蘿蔔素。
  • 不吃魚怕缺乏Omega-3,從亞麻籽油、核桃等食物也能補充。


然而,上述常見於「成人」的食物選擇模式,是否也能套用到「孩童」身上?又會對他們用餐時的食物選擇產生什麼影響?

本研究受測者是4~6歲兒童,透過實驗室觀察他們在用餐過程中,如何「選擇」進食的內容,並分析這些選擇與「對不同食物的喜愛、厭惡」是否有關連。

結論既簡單又明確:

  • 喜愛」某種食物與「選擇吃它」並沒有明顯相關
  • 厭惡」某種食物與「選擇不吃它」呈現強烈相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21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