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避開不喜歡吃的、選擇喜歡吃的,是同一回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很多父母為了子女的「挑食」感到頭痛,餐桌上的交鋒、鬥智更是常見場景。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二月底這篇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為人父母者另一個思考方式。
過去50多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

人們對食物的「喜愛」與「食用」呈現正相關。


但是這並不等於「喜歡吃的東西就會吃比較多」。常見的影響因素還包括:
  • 健康(喜歡吃鹹酥雞,但因為血壓、血脂肪太高,所以控制食用量)
  • 經濟(熱愛品嚐米其林五星料理,但不至於為了吃而借錢、欠債)
  • 心理(愛吃巧克力,但太常吃容易膩,所以刻意減少食用頻率)

如果「不喜歡」吃某種食物,你基本上就會很少、甚至不吃它。


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因為即使從營養、健康等觀點考慮,並沒有某種特定食物是完全難以取代的。
  • 不喜歡吃肉,改以豆類補充蛋白質。
  • 不喜歡吃紅蘿蔔,可從其他深綠、紅黃色蔬果中攝取胡蘿蔔素。
  • 不吃魚怕缺乏Omega-3,從亞麻籽油、核桃等食物也能補充。

然而,上述常見於「成人」的食物選擇模式,是否也能套用到「孩童」身上?又會對他們用餐時的食物選擇產生什麼影響?
本研究受測者是4~6歲兒童,透過實驗室觀察他們在用餐過程中,如何「選擇」進食的內容,並分析這些選擇與「對不同食物的喜愛、厭惡」是否有關連。
結論既簡單又明確:
  • 喜愛」某種食物與「選擇吃它」並沒有明顯相關
  • 厭惡」某種食物與「選擇不吃它」呈現強烈相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2會員
96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在〈適度飲酒真的有益健康嗎?〉一文中,我曾和各位分享酒精對健康的影響,其中一個結論是:「只要有喝酒就會傷害神經系統,喝得再少也會傷害,只是傷害比喝多的人輕微一點」。3/4這篇熱騰騰剛出爐的研究,更是清楚提供了具體數字,很值得各位參考。
「XX無國界」的話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二月初這篇最新研究所探討的「音樂無國界」,究竟有什麼值得參考的發現。 本研究想探討的主題是:「音樂喜好」與「人格特質」之關連性,是否舉世皆然?或者會因為地域、種族、文化、國家而有所差異? 五大音樂類別(MUSIC model)
選擇結婚對象時,哪些條件是你優先考慮的?個性、長相、收入、職業、年齡、家庭狀況等,應該毫無疑問會排在前幾名。不過你或許沒想過,「學歷」這個看似過時的老古板條件,卻成為一篇最新研究的關注焦點。 本研究之發現簡單明瞭: 話說回來,這樣的結論其實並不難想像,為什麼有必要特別撰文介紹? 開闊的視野
小自個人生活習慣、親職教養,大至國家政策、法令規範,都牽涉到「如何導正不良習慣與行為模式」這個議題。採取強制與懲罰手段、甚或「治亂世用重典」,固然有其效果與必要性,適得其反卻也並不少見。究竟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策略?一月中這篇最新研究結果,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方向。
小自點心要吃甜甜圈或蘋果這類無傷大雅的生活瑣事,大至轉職、擇偶、購屋這些人生要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曾在做出某個決定之後,感到懷疑、後悔,甚至希望能重來一次的經驗。究竟這樣的感受從何而來?是否有什麼方法能減輕?
「自欺欺人」向來被視為一個非常負面的詞語。然而在心理學家眼中,「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不但很普遍,而且既合理、又有益心理健康。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研究,一月初刊載於「哲學心理學」雜誌(Philosophical Psychology),專門刊登哲學與心理學兩者關連性的研究。
在〈適度飲酒真的有益健康嗎?〉一文中,我曾和各位分享酒精對健康的影響,其中一個結論是:「只要有喝酒就會傷害神經系統,喝得再少也會傷害,只是傷害比喝多的人輕微一點」。3/4這篇熱騰騰剛出爐的研究,更是清楚提供了具體數字,很值得各位參考。
「XX無國界」的話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二月初這篇最新研究所探討的「音樂無國界」,究竟有什麼值得參考的發現。 本研究想探討的主題是:「音樂喜好」與「人格特質」之關連性,是否舉世皆然?或者會因為地域、種族、文化、國家而有所差異? 五大音樂類別(MUSIC model)
選擇結婚對象時,哪些條件是你優先考慮的?個性、長相、收入、職業、年齡、家庭狀況等,應該毫無疑問會排在前幾名。不過你或許沒想過,「學歷」這個看似過時的老古板條件,卻成為一篇最新研究的關注焦點。 本研究之發現簡單明瞭: 話說回來,這樣的結論其實並不難想像,為什麼有必要特別撰文介紹? 開闊的視野
小自個人生活習慣、親職教養,大至國家政策、法令規範,都牽涉到「如何導正不良習慣與行為模式」這個議題。採取強制與懲罰手段、甚或「治亂世用重典」,固然有其效果與必要性,適得其反卻也並不少見。究竟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策略?一月中這篇最新研究結果,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方向。
小自點心要吃甜甜圈或蘋果這類無傷大雅的生活瑣事,大至轉職、擇偶、購屋這些人生要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曾在做出某個決定之後,感到懷疑、後悔,甚至希望能重來一次的經驗。究竟這樣的感受從何而來?是否有什麼方法能減輕?
「自欺欺人」向來被視為一個非常負面的詞語。然而在心理學家眼中,「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不但很普遍,而且既合理、又有益心理健康。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研究,一月初刊載於「哲學心理學」雜誌(Philosophical Psychology),專門刊登哲學與心理學兩者關連性的研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說,小孩偏食很正常,大人不應該偏食。 為了健康著想,每樣食物都該攝取,才能達到均衡營養。 我從小就偏食,不吃的食物十根手指數不完。 問我為什麼挑吃?沒為什麼,秋葵、茄子、莧菜、苦瓜、 空心菜、海鮮肉類都很好,可我偏偏不喜歡。 曾經有人玩笑說,要開一家專治我挑吃毛病的店, 但廚師
Thumbnail
面對孩子的挑食行為,許多父母難免感到困惑與擔憂。無論孩子是否偏好肉類或蔬菜,關鍵在於營養的均衡,讓孩子在愉快中探索飲食的多樣性。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都會至少有幾種不吃的食物,像我便不愛吃苦瓜、玉米筍、豬血糕、豆芽菜、白花椰。是的,沒看錯,大部分人愛吃的玉米筍我無法接受,台灣人極愛的豬血糕我也是吃過一口便不行了,這代表我挑食嗎?
我家女孩兒真的是一個好奇寶寶 常常吃飯吃到一半 就被其他新奇(對他來說啦)的東東吸引過去了 怎麼叫都不會再繼續吃飯了…   更麻煩的是,他下午會待在奶奶家 有時候隨手一包餅乾吃下去 晚餐回家就說吃不下 要不然就是我家懶惰寶貝真的不太愛動 (這點可能遺傳到媽媽… 活動量不高就也食慾不高、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喜歡吃菜,而且不喜歡的理由五花八門,口感不好不吃、味道不好不吃、名字取的不好不吃、長的醜的也不吃。所以偶爾會被爸媽提醒不要挑食,什麼都吃才有營養,身體才會健康。
Thumbnail
很多孩子都有偏食的習慣,家中的老大不喜歡吃肉、吃魚,他幾乎是素食者;而另外一個孩子則大啖肉、魚及海鮮,標準的重口味及肉食者;為了避免他們養成偏食的習慣,我總要求他們即使不喜歡吃的食物至少要吃一口,但每每我苦口婆心、說破了嘴,他們就是不為所動,不肯吃。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08/11/2011 挑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似乎小孩子都不喜歡吃苦瓜。 在餐桌上,我總是用分配的,而我自己也會看起來好像很喜歡吃苦瓜。 其實我也不喜歡吃,但是為了讓孩子不可以挑食。 否則,我是連碰都不會想去碰的。 而奶奶煮了苦瓜之後,孩子也會私下的去跟奶奶講,以後不要再買苦瓜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孩子挑食行為的背後可能原因,也強調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原因和支持照顧者的重要性。也針對容易挑食的ASD孩子做進一步介紹,他們因大腦結構與一般人不同而表現出特殊行為特質。像是對難以接受新事物,有儀式化的行為、有感官異常...等,這都會影響食物選擇性少。尤其是對於ASD孩子有特殊需求的情況。
Thumbnail
掙扎於孩子的挑食煩惱?來,讓我們一起將每次的用餐時光,化作家庭歡聚的美好時刻!不再是勉強的喂食,而是樂在其中的共享。 孩子對食物的抗拒,其實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用一點巧思,我們可以讓餐桌成為學習與樂趣並存的地方。從創意遊戲到正向鼓勵,從家長的榜樣到共同參與,一切皆有可能。 想知道如何讓孩子從勉強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說,小孩偏食很正常,大人不應該偏食。 為了健康著想,每樣食物都該攝取,才能達到均衡營養。 我從小就偏食,不吃的食物十根手指數不完。 問我為什麼挑吃?沒為什麼,秋葵、茄子、莧菜、苦瓜、 空心菜、海鮮肉類都很好,可我偏偏不喜歡。 曾經有人玩笑說,要開一家專治我挑吃毛病的店, 但廚師
Thumbnail
面對孩子的挑食行為,許多父母難免感到困惑與擔憂。無論孩子是否偏好肉類或蔬菜,關鍵在於營養的均衡,讓孩子在愉快中探索飲食的多樣性。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都會至少有幾種不吃的食物,像我便不愛吃苦瓜、玉米筍、豬血糕、豆芽菜、白花椰。是的,沒看錯,大部分人愛吃的玉米筍我無法接受,台灣人極愛的豬血糕我也是吃過一口便不行了,這代表我挑食嗎?
我家女孩兒真的是一個好奇寶寶 常常吃飯吃到一半 就被其他新奇(對他來說啦)的東東吸引過去了 怎麼叫都不會再繼續吃飯了…   更麻煩的是,他下午會待在奶奶家 有時候隨手一包餅乾吃下去 晚餐回家就說吃不下 要不然就是我家懶惰寶貝真的不太愛動 (這點可能遺傳到媽媽… 活動量不高就也食慾不高、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喜歡吃菜,而且不喜歡的理由五花八門,口感不好不吃、味道不好不吃、名字取的不好不吃、長的醜的也不吃。所以偶爾會被爸媽提醒不要挑食,什麼都吃才有營養,身體才會健康。
Thumbnail
很多孩子都有偏食的習慣,家中的老大不喜歡吃肉、吃魚,他幾乎是素食者;而另外一個孩子則大啖肉、魚及海鮮,標準的重口味及肉食者;為了避免他們養成偏食的習慣,我總要求他們即使不喜歡吃的食物至少要吃一口,但每每我苦口婆心、說破了嘴,他們就是不為所動,不肯吃。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08/11/2011 挑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似乎小孩子都不喜歡吃苦瓜。 在餐桌上,我總是用分配的,而我自己也會看起來好像很喜歡吃苦瓜。 其實我也不喜歡吃,但是為了讓孩子不可以挑食。 否則,我是連碰都不會想去碰的。 而奶奶煮了苦瓜之後,孩子也會私下的去跟奶奶講,以後不要再買苦瓜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孩子挑食行為的背後可能原因,也強調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原因和支持照顧者的重要性。也針對容易挑食的ASD孩子做進一步介紹,他們因大腦結構與一般人不同而表現出特殊行為特質。像是對難以接受新事物,有儀式化的行為、有感官異常...等,這都會影響食物選擇性少。尤其是對於ASD孩子有特殊需求的情況。
Thumbnail
掙扎於孩子的挑食煩惱?來,讓我們一起將每次的用餐時光,化作家庭歡聚的美好時刻!不再是勉強的喂食,而是樂在其中的共享。 孩子對食物的抗拒,其實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用一點巧思,我們可以讓餐桌成為學習與樂趣並存的地方。從創意遊戲到正向鼓勵,從家長的榜樣到共同參與,一切皆有可能。 想知道如何讓孩子從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