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檢舉內容
避開不喜歡吃的、選擇喜歡吃的,是同一回事嗎?

2022/03/1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很多父母為了子女的「挑食」感到頭痛,餐桌上的交鋒、鬥智更是常見場景。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二月底這篇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為人父母者另一個思考方式。
過去50多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

人們對食物的「喜愛」與「食用」呈現正相關。


但是這並不等於「喜歡吃的東西就會吃比較多」。常見的影響因素還包括:
  • 健康(喜歡吃鹹酥雞,但因為血壓、血脂肪太高,所以控制食用量)
  • 經濟(熱愛品嚐米其林五星料理,但不至於為了吃而借錢、欠債)
  • 心理(愛吃巧克力,但太常吃容易膩,所以刻意減少食用頻率)

如果「不喜歡」吃某種食物,你基本上就會很少、甚至不吃它。


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因為即使從營養、健康等觀點考慮,並沒有某種特定食物是完全難以取代的。
  • 不喜歡吃肉,改以豆類補充蛋白質。
  • 不喜歡吃紅蘿蔔,可從其他深綠、紅黃色蔬果中攝取胡蘿蔔素。
  • 不吃魚怕缺乏Omega-3,從亞麻籽油、核桃等食物也能補充。

然而,上述常見於「成人」的食物選擇模式,是否也能套用到「孩童」身上?又會對他們用餐時的食物選擇產生什麼影響?
本研究受測者是4~6歲兒童,透過實驗室觀察他們在用餐過程中,如何「選擇」進食的內容,並分析這些選擇與「對不同食物的喜愛、厭惡」是否有關連。
結論既簡單又明確:
  • 喜愛」某種食物與「選擇吃它」並沒有明顯相關
  • 厭惡」某種食物與「選擇不吃它」呈現強烈相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收錄於此專題與 Premium 專區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經歷:國泰醫院身心科醫師,敦南心診所院長。 *專長:橫向及跳躍思考,全面性整合思考。兼具心理學、精神醫學背景,看診超過萬人實務經驗。廣泛涉獵身心靈理論,如整合理論、奇蹟課程、奧修、賽斯等。 *寫作內容:心理學、精神醫學、感情、婚姻、教養、旅遊、財經、小說。 *夢想:提升人類心靈層次、進而改變世界。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音樂無國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另一半的學歷重要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治亂世用重典有效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怎麼做決定才不會後悔?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我欺騙」的重要性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享受沈浸的閱讀體驗
徜徉在不受干擾的簡約介面,瀏覽數百萬篇原創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