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股價漲了自然就會冒出利多新聞,股價跌了就會有利空新聞,這是股市自然生態現象;背後有幾個因素,其中之一是因為媒體看到股價表現才找題材報導,所以新聞是隨著股價表現才出現,新聞的角色是報導已經發生的事,它不是研究機構,沒辦法做事前的判斷。
6月份的主要觀點是:站穩萬點,第3季進入旺季,行情更樂觀。進入7月份,股市表現相對處於拉回或休息狀態,新聞呈現的是台幣貶了,受美國科技股下跌影響,外資跑了,其實台幣在6月份就趨向於貶勢,美國科技股的修正也比台股早,先前還有台股不畏美股修正的新聞,但是要到股市轉弱之後,負面消息才會較受到關注。
雖然財經情勢隨時改變,但若以相對長期觀點來看,情勢的變化像海上波浪潮汐,有著上下來回概略性的規律,景氣有循環,產業有淡旺季,股市有冷熱節奏,當新聞報導旺季或景氣的熱絡繁華時,淡季或衰退也正在不遠處等待著。財經領域是相對枯燥嚴謹的議題,除了用數據來呈現之外,能被用來報導或說明的詞句其實不太多,例如:
當然還有更多更恐怖或誇飾的用詞,例如萬里無雲,黯淡無光,新境界的起點,爆發成長,史上最......等,是在過度樂觀或悲觀時期常見的詞句。
常見特定詞句又具有循環或重複性,要提早猜測新聞似乎不太難;這不是說新聞媒體做得不好,而是真的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數字邏輯太難吸收,只能用這麼淺白的詞句讓報導文章成形,藉以吸引讀者閱讀。新聞描述的方向,顯示的市場氣氛,通常代表著一般散戶的心理情緒,也因此新聞無助於前瞻財經情勢,但有助於瞭解投資大眾心理情緒。
巴菲特的名言是要在眾人貪婪時恐懼,在眾人恐懼時反該貪婪;一個成功的投資者該站在市場情緒的對立面,或至少與市場情緒保持一定距離以維持客觀。而財經領域的新聞,如同上述像海上波浪潮汐,有循環規律而概略具可預測性,這讓新聞成為投資人可以運用的工具;當股價處於漲勢不墜,如果新聞態度還是相對謹慎,沒有太多樂觀的解讀,利多訊息也還不多,可以推測漲勢尚未結束;若是股價已經開始下跌,新聞卻不悲觀,期待短暫休息後可以重回漲勢,也不太多利空消息,則可以推測跌勢或休息調整時間尚未結束。
投資人只要能夠觀察猜測新聞氣氛,再加上一點數據邏輯解讀能力,就可以比一般投資散戶多一些優勢。
以近日的觀察來猜測後續的新聞用詞,開始有類似「選股不選市」、「看外資臉色」、「唯量是問」、「先蹲後跳」等用詞,股市已休息但氣氛還不悲觀,而是還帶有正面期待,利空新聞不多;再加上一些數據的解讀,如......
(以下內容僅限付費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