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與不言之間——從通靈少女到靈界譯者

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相信有鬼嗎?」

 

聽到這個問句,我相信大部分讀過書學過科學,或者自詡為知識份子的人會沉吟一下,揣摩對方問話的動機,再看看該怎麼回答。

 

有句成語「鬼話連篇」,至少談到「鬼」、「驅邪通靈」這些事,在社會新聞中我們已看到太多江湖術士、神棍在招搖撞騙,騙財騙色。所以這些號稱會通靈的人,那些乩童仙童以及符水法術,不免讓受過教育的人放在檯面下,不會公開談論。

 

「你到底相不相信有鬼?」

 

以邏輯上來講,如果你不承認有鬼,那麼到處可見的教堂跟廟宇該怎麼說?日常生活的祭祀或清明掃墓拜祖先又是怎麼一回事?若我們相信有佛祖、有上帝,當然相對的會有撒旦、邪靈或惡鬼,那才合理呀!何況一直到一、二百年前,歐洲還有數以千計的女巫經正式法庭審判後活活燒死呢。

 

不過自從人類科技進展,我們已經有能力改變大自然,宰制萬物之後,在主流的政治經濟社會中,已不太公開談鬼神與靈異現象。一般所謂正派的宗教,也不太談神通這件事。大家通通採取孔子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以逃避討論為對策。但是我們也別忘了,孔子也說過:「敬神如神在。」基本上,我覺得孔子的模糊策略是很理性的:「存而不論。」

 

相信死後有另一個世界,絕對是理性的選擇。因為假如你相信,但若死後沒有那個世界,你其實沒有多大損失;但是假如你不相信,但死後真的有審判、有地獄,那豈不是麻煩大了嗎?

 

是的,原本我們都很有默契的「存而不論」的態度,因為最近一部很夯的影片——《通靈少女》,而讓許多人開始公開談「通靈」這件事,包括主流媒體也不再以負面社會新聞的方式呈現。

 


 

《通靈少女》之所以會引起關注,除了拍得真的還不錯,它也是台灣第一部連續劇與國際合作,少數能在數十個國家同步上映的戲劇節目,所以具有話題性。更重要的,靈媒仙姑或乩童,這樣的題材的確也碰觸到最幽微、最隱而不宣,屬於台灣本土的民間信仰。

 

我是在六年前看了索菲亞所寫的《靈界的譯者》這本書,索菲亞也是《通靈少女》裡女主角的原型,甚至也擔任了整部戲劇的指導顧問。

 

雖然我認為坊間大部分談鬼,談靈魂的書或電視節目很多是有問題的,而且那些「撞見鬼」的親身經驗絕大部分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破解。但是我真的被索菲亞的《靈界的譯者》給說服了,我相信她講的是真的,至少她是誠懇的。

 

她書中所描述的鬼魂,也符合我自己所想像的。雖然或許我「八字比較重」,從來沒有遭遇過,我身邊的親朋好友,基本上也從來沒有人有親身遭遇的經驗,當然,間接的傳聞聽到很多,繪聲繪影活靈活現,可惜都是轉述的。但是,當我們的態度是「存而不論」時,心中當然會有一點對「那另一個世界」的揣摩,而索菲亞的描述最符合我的認知。

 

首先,她很誠實的表白,她從小就看得到鬼(也就是死去的靈魂),甚至能跟他們溝通,但是僅止於此。那些鬼魂也搞不清楚他們為什麼存在,會到哪裡去,而且鬼魂沒有形體,所以能力很有限,遠遠低於人類所能做的。

 

鬼跟人一樣,素質有高有低,品格也有良善與愚鈍粗魯之別,為什麼有些人死後鬼魂會存在世間?有些人不會?索菲亞也完全不知道,那些鬼魂自己也不知道,甚至那些鬼界眾生比人類世界更辛苦,常為了覓食與棲居問題而惶然奔走。

 

覓食?鬼魂也要吃東西?

 

索菲亞只知道他們很愛吃灰燼,所以她勸人不要亂燒香,亂燒紙錢,因為會吸引鬼來聚集搶食,她說燒紙錢等於邀請他們來吃大餐,怎麼還能怪他們賴著不走,如果不幸被附身了要怪誰啊?

 

原來真的有的鬼會伺機附在人身上,索菲亞觀察到,身心愈健康,愈能遠離他們;換句話說,疲倦精神困頓身體虛弱也較會被鬼上身。她也看到鬼附身多半是從人的背後肩胛骨進入,所以她建議要保暖,必要時穿背心,護住這個部位,就比較不怕鬼上身,這大概是既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索菲亞建議家中不要擺設或配戴一些佛像,天珠、符咒、平安符……等等,因為裡面可能會藏有鬼魂,尤其開過光的更不用說了;因為所謂開光根本就是拜託他們住進來,當然,有人會說開光請進來的是「正神」,但是靈界的神或鬼,就像人間的好人或壞人一樣,其實是很不容易區分的。

 

通常被附身後,宮廟神壇請靈媒為信眾祭改辦事時,往往就是用「紙錢」作為與鬼談判的籌碼,也就是用來賄賂他們離開。但是當狀況沒有改變,只靠賄賂,往往也只是暫時性離開。

 

紙錢真的不要亂燒,索菲亞特別提醒,不管信什麼宗教,請不要在親友將死之際燒紙錢,燒了紙錢引來眾多孤魂野鬼爭先乞食,反而形成嚴重的干擾。

 

raw-image

Photo source : 通靈少女

 

索菲亞這個仙姑靈媒,不斷用各種通靈的故事來勸大家:「不要相信通靈!」其實還真的蠻好笑的。不過道理其實蠻清楚的,當一個人會去神壇問事,就像索菲亞從小扮演仙姑,也就如她所說的——當靈界與人間溝通的翻譯者角色。問事就跟算命一樣,要說過去的事,也就是已經發生的事,通常很準,因為已經發生了嘛,就像我們每個人要聊自己過往的事,當然也都一清二楚的。但是要預知未來的事,我們要猜測與推理,對鬼神來說,也是一樣的。不同的鬼,講的都不一樣,她也只好笑說:真是鬼話連篇。

 

靈界真的就像人世間一樣,有厲害的人,當然也會有比較厲害的鬼;有德行高操的人,當然也會有善良的鬼,我們對未來很迷惑,鬼對自己的未來也搞不清楚。

 

索菲亞目前是國際棒球裁判,她曾為了尋找答案,去讀宗教研究所,也去拜訪宗教界的大師找答案。不過,後來她選擇信奉伊斯蘭教。

 

據她說,伊斯蘭教的經典明確指出,精靈的食物是炭,最常出沒的時間是清晨與黃昏,跟她的觀察一致,同時她同意「堅決反對崇拜偶像」等等伊斯蘭教的教諭。不過她也景仰台灣名門正派的大師,他們不必賣弄神通,可是對生命的體認與修養,是令人崇敬的。

 

是的,不管是人界與靈界,道理是共通的,所謂天理是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要省下精神心力在人世間修養自己,以符天理。

 

其實孔子還曾有另一個不語的時刻,子弟惶然問老師怎麼不說話,孔子感慨: 「四時行焉,百物育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孔子說:「我想不說話。」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誰教我們呢?」孔子說:「天說過什麽?天不說話,照樣四季運行,百物生長,天說過什麽?」)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在語不語之間,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封面圖片來源:The Teenage Psychic 通靈少女 

編輯:熊編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隨著台漫IP改編劇《用九柑仔店》和《神之鄉》先後在2019與2021年問世,卻證明了過去成功在地化的日漫IP改編劇和如今的台灣漫改劇,竟有著神似與精神承繼之處—而差別當然是,現在我們用我們原汁原味的在地故事與鄉土,去承載我們最真實的台灣情感。
Thumbnail
有人留言給我說:「我以為你是全職部落客不用上班!」我說:「我只是在家接案,不工作是要吃土嗎?」看來有一天要寫「上班」跟「工作」這兩個名詞的說明。但原則上我基本上不把我可以用來糊口的那些事視為「工作」,或者更準確地說:「我把工作視為我的生活,而不是工作!」
Thumbnail
方格子的點閱率感覺一直都不太高,這篇文章,卻是在一夜之間便衝到近六千的點擊率。 。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你是不是曾經也有過這個感覺:「這些社會議題報導裡人們的處境,真的好絕望,但我好像除了忍痛讀完它,真的什麼也做不了......。」 報導與群眾之間,有沒有機會從我到我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隨著台漫IP改編劇《用九柑仔店》和《神之鄉》先後在2019與2021年問世,卻證明了過去成功在地化的日漫IP改編劇和如今的台灣漫改劇,竟有著神似與精神承繼之處—而差別當然是,現在我們用我們原汁原味的在地故事與鄉土,去承載我們最真實的台灣情感。
Thumbnail
有人留言給我說:「我以為你是全職部落客不用上班!」我說:「我只是在家接案,不工作是要吃土嗎?」看來有一天要寫「上班」跟「工作」這兩個名詞的說明。但原則上我基本上不把我可以用來糊口的那些事視為「工作」,或者更準確地說:「我把工作視為我的生活,而不是工作!」
Thumbnail
方格子的點閱率感覺一直都不太高,這篇文章,卻是在一夜之間便衝到近六千的點擊率。 。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你是不是曾經也有過這個感覺:「這些社會議題報導裡人們的處境,真的好絕望,但我好像除了忍痛讀完它,真的什麼也做不了......。」 報導與群眾之間,有沒有機會從我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