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你的心:(三)大家想的都跟大家想的一樣的錯誤共識效應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前幾天女星林辰唏在高鐵上「公然哺乳」貼在FB上,許多網友讚美照片很美很有母愛;但也有網友回應指責她「沒有禮貌、很自私、不顧別人的眼睛」。

 

這個紛爭讓我想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啊,好老派的開場白。)

 

1977年,史丹佛大學的教授Lee Ross做了一系列好玩的實驗;他的團隊寫了四個有「衝突性情節」的故事,要求受試者讀完之後做出一個「二選一」的選擇,然後再填寫一份問卷。這些故事是這樣的:

 

故事,超級市場

當你離開附近的超級市場,有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問你是否喜歡在這裡消費。你很誠實地回答你喜歡,因為除了它很近之外,還有很好的肉品跟合理的便宜價格。你回答完之後,這個男人把一整套攝影團隊叫出來,尋問你是否願意授權,讓這間連鎖超商使用這段影片來做商業宣傳。

 

故事,團體報告

你剛到你這學期主修領域的第一門課,教授說這門課的成績將由期末報告來決定。教授給大家兩個選擇,一個是個人報告,一個是三人一組的團體報告。兩種方式的評分標準一樣,個人報告的分數是個人的,而團體的成員將得到一樣的分數。

 

故事,交通罰單

你開車在你家附近的間道路上,被警察攔下來,他說你被雷達測到超速了,你相信他說的話。當警察走了之後,你檢查罰單,發現上面寫的訊息像是天氣、能見度、時間、違規地點等等,都有很多錯誤。罰單上說你可以直接用劃撥的方式繳這筆罰單,或者你可以出席市政府的裁判庭來質疑這筆罰款。

 

故事,太空計畫

太空計畫的再啟動提案被送交到國會,支持者認為那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發展尖端科技,以及增進國家的榮譽和團結。反對者認為太空計畫會增加不必要的稅目,或者至少排擠其他重要的預算,而且,他們不認為這個計畫可以達到支持者聲稱的效果。兩邊都駁斥對方的說法,於是舉辦了公民投票。

 

raw-image

林辰唏「公然哺乳」事件也可以當作類似的情境問題:你支持或反對這樣的行為?
Photo source: 林辰唏臉書

 

錯誤共識效應:你什麼時候有了大家都會贊同你的錯覺?

 

受試者看完故事之後,他們被要求填寫一份問卷,這份問卷的其中一部份包含了以下內容:

 

你會選哪個選項?

你認為在這個實驗中,會選擇第一個選項的人有多少比例?選擇第二個選項的又有多少比例?

 

實驗者分析得到的資料以後,發現受試者傾向於認為其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是一致的;譬如說在「超級市場」這個問題,選擇「不將自己的影像授權給連鎖商店做商業廣告」的受試者只有34%(80人之中的27人),但他們認為會有42.7%(這是平均值)的人會跟他們想的一樣;而選擇「將自己的影像授權給連鎖商店做商業廣告」的人只有66%,但他們認為有75.6%的人會做出跟他們一樣的選擇。

 

「在公共場所哺乳露奶傷風敗俗啊!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吧?」「公共場所哺乳是天經地義的,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像是這樣的「溝通」,在網路上的討論裡時常可以見到,但Ross的這個四十年前的心理學研究提醒我們,要小心這種「理所當然」其實可能只是我們的心理傾向而已。他將這種心理傾向命名為「錯誤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

 

在「超級市場」、「團體報告」和「太空計畫」這幾個問題上,受試者都有這樣的傾向;但有趣的是,在「交通罰單」這個問題裡,46%的受試者選擇「乖乖繳罰單」,他們同樣(甚至更嚴重)高估自己與他人的一致性,以為會有71.8%的人做出跟他們一樣的選擇;最值得注意的是,剩下54%選擇「跟政府作對」的受試者,是整個實驗中唯一低估自己與他人的一致性的,他們以為只有48.3%的人會跟自己做出一樣的行動。這能不能解釋人民在對抗強權——譬如暴政——的時候,不敢挺身而出的情形呢?

 

對不同立場的評價:大概是智力測驗不及格

 

事情還沒完,Ross教授的問卷還有一部份呢。

 

Ross教授的團隊為前面那些「有衝突性情節的問題」的選項,設定一些特質讓受試者「對號入座」,譬如與「超級市場」這個問題有關的選項,被設定為「內向」、「合作」、「冒險」、「信賴(他人)」;實驗者請受試者用這些特質去評估跟自己有同樣選項的人,像是「1分是內向,100分是很不內向,你給這樣選擇的人幾分」這樣給一個分數;同樣地,實驗者也要求受試者評估做出另一個選項的人。

 

你大概敏感地發現了,實驗者真正想要研究的,是受試者會怎麼評價自己,以及那些與自己選擇不同的人。

 

raw-image

電影《食神》截圖

 

結果是,無論是在第一階段選擇哪一個選項的受試者,都傾向於將那些與自己有同樣選項的人(其實就是自我的投射),定位在接近「理性中立客觀」的位置(中間是50的話,那我大概是60吧,做人還是要誠懇要謙虛啦,畢竟我是火象星座射手座,還是有點像聖鬥士星矢那樣感情用事啦);至於那些與自己選項不同的人,受試者則認為他們「有必要這麼偏激嗎?」「我給87分不能再高了」,或者「零分」(總之是極端的分數啦)。

 

Ross教授的這個實驗提醒我們,我們自以為的中立與超然,以及我們認同的那些「不證自明」的「普世價值」,可能都是一場誤會;除此之外,我們可能還傾向於將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認定成「偏激份子」、「暴民」或「智力測驗沒通過的鄉民」。

 

社群網路增強了「錯誤共識效應」

 

最近有幾件事情讓我想到Ross爺爺的提醒。第一件事就是林辰唏「公然哺乳」事件。第二件事情,是2月19號我去台中參加219反空污遊行,現場有許多親子參與,有位大約三歲左右的孩子爬上了一個裝置藝術,現場有許多人圍觀,父母在下面守護,有人將此畫面拍攝下來貼上FB的公開社團,認為「這是一個藝術品,應該是觀賞用」、「很明顯地不適合小孩爬」,認為孩子的父母「對公共財的不在意」、「自由(不是)愛怎樣就怎樣」;有些網友在下面贊成,說「父母是恐龍父母」或「家長的教育不能等」,但也有網友指出「公共藝術的左派公共性與右派藝術性觀點之間一直有矛盾」。第三件事,則是有網友在新竹縣竹北市一處水泥溜滑梯的「尖峰時段」錄了一段影片上傳到臉書公開社團,說明文字是「教育真的是建國之本,影本(應為影片之筆誤)中你看到問題點了嗎???」

 

這三件事情的共同點(之一),在於拉開了兩個贊成與反對的陣營,各自表達「立場」,一邊+1+1,另一邊就不要不要的。但Ross爺爺提醒我們,我們有可能傾向於以為「大家想的跟我一樣」,也傾向於「將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想成智力測驗不及格或沒教養」,而社群網路同溫層的+1+1留言則強化了這種傾向。

 

raw-image

不會因小孩攀爬而損壞的裝置藝術品,是「理所當然不能爬」,還是「毫無疑問可以爬」呢?
盧駿逸提供

 

以「溜滑梯事件」來說,其中一個立場是「規則有助安全」(譬如溜滑梯只能由上往下溜);除了少部分網友花了許多字數來交代他支持這個立場的明確思路,其他大多數網友都僅僅把「規則有助安全」當成預設的前提來表態,卻沒有為這個前提建構充分的理由;譬如「我自己的小孩也會逆向。每次經過小孩都想去玩,但他不遵守規矩我就直接把小孩帶走。寧可他們哭鬧也不要讓他們有不守規矩的行為」。

 

有些網友的回覆更顯示他們認為這種想法是「理所當然」,像是「上去請走樓梯」、「下是滑梯,上該樓梯!!」。這樣的發言對於贊同的人而言,就是「大家想的跟我一樣」,強化了「虛假共識效應」,但這些「微言大義」的網友,在「看到訊息」到「表達立場」之間也許只花了三十秒來構思措辭,恐怕尚未認真思索過這件事情,就急於表態了。

 

而更值得我們擔心的,是錯誤共識效應的第二個面向——「像我這樣想的人是中立客觀理性的,那些想的跟我不一樣的人一定是哪裡壞掉了!」

 

「別人家的小孩,死不完!」、「逆上向爬 到時候下巴摔壞 是不是要討國賠」、「教育失敗,父母做人也失敗」、「不是怎麼教的問題,是完全不教的問題。」像以上這樣的留言,預設了「與我意見不同的對象」具備「怠惰」、「投機(討國賠)」、「做人失敗」、「自私」、「不可理喻」的性質;面對這樣「人格卑劣」的對象,即使大慈大悲觀世音來到現場,也只好兩手一攤。

 

至於另一方,偏向「過多的規則將限制孩子的發展」這個立場的網友,雖然有少數留言也有點類似上面的例子(譬如「正義魔人是教育的絆腳石!」),但也許是因為他們在這串討論裡明顯是少數,面對強勢的不同立場,他們的發言看起來比較謹慎,較會盡量提出具體說法。

 

如果我們希望社會文化能夠透過溝通和對話往前走(這應該是真・理性客觀中立民眾的願望),或者我們至少想要我們的主張確實有「道理」,那我們或許該放棄「這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不證自明傳統優良文化」之類的「錯誤共識」,好好為自己的想法建立一些能夠站得住腳、也能夠被檢驗的理由;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小心不要將對方預設了「偏激」的位置,忽視對方可能也有一些些些道理的舉證,試著積極同情理解對方的說法。

 

對於避免社群網路加強「虛假共識效應」,而造成溝通品質的惡化,我的具體建議如下:

 

  • 首先你可以做的,是在看到一則想回應的議題,用左手拉住右手,先緩個半小時再來。
  • 如果半小時後你還是覺得很想表達意見,請先看一下有沒有人表達過類似的立場了,有的話,按個讚就夠了。
  • 假如沒有人表達過類似的立場,請試著寫出一些理由來支持你的立場,那應該會有一定的字數。

 

這樣一來,社會大概就會因為你的努力而前進一毫米吧(?)。

 

 

延伸閱讀:

實驗你的心:(一)愛的公式

實驗你的心:(二)今天你認知失調了嗎?

 

好文重推:

零用錢的權力分析

 

「錯誤共識效應」是一種「畫線-排除」式的思維,簡易的劃分出「我群」與「他群」、「正確」與「愚昧」,下面這篇文章的後半簡單地談了一下這種思維模式的缺失:

光復高中納粹事件思辨大作戰

 


更多【好孩子權力故事】

raw-image

編輯:宅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社會建構的信念不僅影響群體也影響個人,當個人預想他的經歷不會被群體接受,他就噤聲了。 當社會不認同你被性騷擾是一種被侵犯,社會多數人仍檢討受害者,你也不敢正視自己的感受,不敢據理以爭,尤其對方是老師、教練、老闆、前輩等,你反而被檢討「是你高攀人家吧?」如果越說越錯,你當然就不說了。
Thumbnail
社會建構的信念不僅影響群體也影響個人,當個人預想他的經歷不會被群體接受,他就噤聲了。 當社會不認同你被性騷擾是一種被侵犯,社會多數人仍檢討受害者,你也不敢正視自己的感受,不敢據理以爭,尤其對方是老師、教練、老闆、前輩等,你反而被檢討「是你高攀人家吧?」如果越說越錯,你當然就不說了。
Thumbnail
歐陽老師線上讀書會來到第3堂課,小茹每一次都會準時參加,因為線上讀書會討論比書本內容更精采,以此次在線上討論書名為何101?是101頁?答案是美國入門課號往往101,101衍生為任何事的基礎,同學討論熱烈會讓我在一瞬間回到學生時代,跟一樣愛學習的人一起上課感覺真好。   這一次歐陽老師導讀的是《
Thumbnail
歐陽老師線上讀書會來到第3堂課,小茹每一次都會準時參加,因為線上讀書會討論比書本內容更精采,以此次在線上討論書名為何101?是101頁?答案是美國入門課號往往101,101衍生為任何事的基礎,同學討論熱烈會讓我在一瞬間回到學生時代,跟一樣愛學習的人一起上課感覺真好。   這一次歐陽老師導讀的是《
Thumbnail
你會用哪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 A: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才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B:擁有豪宅、跑車、聞名遐邇? 順道一問,你認為別人傾向選擇哪一個? 若你選擇A,但卻同時認為大多數人會選擇B,你可能就中了「集體錯覺」……
Thumbnail
你會用哪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 A: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才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B:擁有豪宅、跑車、聞名遐邇? 順道一問,你認為別人傾向選擇哪一個? 若你選擇A,但卻同時認為大多數人會選擇B,你可能就中了「集體錯覺」……
Thumbnail
本書列舉了很多實際案例和故事來敘述人們的從眾效應所帶來危機和問題。也有人從中找到方法去破解集體錯覺和解決問題。人們天性上為了減少腦力消耗容易相信專家名人意見,套張名人照片就認為這是某某人的名言。
Thumbnail
本書列舉了很多實際案例和故事來敘述人們的從眾效應所帶來危機和問題。也有人從中找到方法去破解集體錯覺和解決問題。人們天性上為了減少腦力消耗容易相信專家名人意見,套張名人照片就認為這是某某人的名言。
Thumbnail
你覺得你最近一次做的決定有受其他人影響嗎?任何大大小小的決定都可以,像是要看什麼電影?要吃哪間餐廳?甚至點哪個餐點? 大部分的人都會自信滿滿的說: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我喜歡吃XXX」、「我覺得電影符合我現在的心情」等等,「我」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選擇,跟其他人無關。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Thumbnail
你覺得你最近一次做的決定有受其他人影響嗎?任何大大小小的決定都可以,像是要看什麼電影?要吃哪間餐廳?甚至點哪個餐點? 大部分的人都會自信滿滿的說: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我喜歡吃XXX」、「我覺得電影符合我現在的心情」等等,「我」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選擇,跟其他人無關。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Thumbnail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受到外在世界變數影響時,我們也會認為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多數人,而多數人的決定也會跟自己一樣。這種「多數人是對的」、「我是對的」心理機制,說明人類大腦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在多數的那一邊。或許這反應了數十萬年來人類族群的殘酷屠殺,在依靠棍棒與投石殺人的時代,人多的一邊勝算總是比較大吧。
Thumbnail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受到外在世界變數影響時,我們也會認為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多數人,而多數人的決定也會跟自己一樣。這種「多數人是對的」、「我是對的」心理機制,說明人類大腦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在多數的那一邊。或許這反應了數十萬年來人類族群的殘酷屠殺,在依靠棍棒與投石殺人的時代,人多的一邊勝算總是比較大吧。
Thumbnail
常理,似乎是不言而喻,很自然就會讓我們依循的潛規則,我們很自然會 不假思索地依常理行事,或是做出判斷。 《超越直覺》作者鄧肯華茲結合理科人的科學訓練及社會學家對人類行為的好奇,對原本我們覺得「很明顯呀,就是這樣」的想法提出了更多的疑問與提醒,刺激我們做更多思考,而不是被原來的直覺左右了。
Thumbnail
常理,似乎是不言而喻,很自然就會讓我們依循的潛規則,我們很自然會 不假思索地依常理行事,或是做出判斷。 《超越直覺》作者鄧肯華茲結合理科人的科學訓練及社會學家對人類行為的好奇,對原本我們覺得「很明顯呀,就是這樣」的想法提出了更多的疑問與提醒,刺激我們做更多思考,而不是被原來的直覺左右了。
Thumbnail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認為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想要降低是自己犯錯的風險,而去仿造別人的行為,或是參考別人的看法。如吃美食前先看排隊人潮、看電影時先看網路評價,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
Thumbnail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認為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想要降低是自己犯錯的風險,而去仿造別人的行為,或是參考別人的看法。如吃美食前先看排隊人潮、看電影時先看網路評價,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