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話說唐僧師徒一行,取了真經回東土,成就了無邊功德,返回西天各成正果,唐僧為旃檀功德佛,孫大聖成了鬥戰勝佛,豬八戒封了個淨壇使者,沙悟淨為金身羅漢,白馬亦成了護法天龍,各安本位,轉眼過了幾年。
某日,觀音大士於東海紫竹林說法,一時間諸天神佛,四方賢德長老,天龍八部眾皆現身聽法,唐僧悟空和八戒也在座下聽講。一時天花亂墜,眾會者同心讚嘆。
會後,唐僧與悟空八戒,見面不禁遙想當年,不久,見善財童子前來招呼,說觀音菩薩請三人過去相見。眾人隨即起身,隨善財入內拜見觀音大士。
觀音:這天上一日,人間一年,三藏真經流傳東土,在人間也已過了一千多年,卻不知東土眾生,是否能秉善修持,免墮惡業。三位是否有意再度紅塵,體察人世。
唐僧等三人面面相覷,皆雙手合十頂禮答道:吾等謹遵法旨。
於是觀音大士輕揮柳枝,一陣清風,飄飄渺渺,將三人各自降生蓬萊。
昔日蓬萊,今名台灣。
唐僧成了個詩人小說家,雖然寫小說賺不到什麼錢,所幸天不絕人,連續得了幾個獎,堅毅卓絕地走在孤獨的創作路上,直到三十多歲時遇見八戒,八戒當個實驗室助理,還是一樣好吃懶做,渾渾噩噩,再過兩年才又遇上悟空,悟空讀完博士,空有一身本事,卻找不到正職。 三人相遇,頓時覺得:這位哥哥我見過。
觀音現世,指點他們一處小廟棲身,三人也就這樣扮起神棍,時而對著路人說法,也不見有啥回音。 如此兩三年,一日,唐僧接到小廟住持的E-mail,說他昨日作夢,夢到彌勒佛問他,在此胡亂說法的人是誰?這小廟原是由觀音護佑,如今由彌勒當權,故來盤查。
三人無語望天,唐僧當晚靜坐冥想,一絲神識,飄飄渺渺,來到東海紫竹林,拜見觀音大士。大士道曰:彌勒即將降世,爾等本應在靈山護法,然為我私命入世,彌勒欲藉汝等究我之罪責,非汝等之過也。
唐僧:吾等一心傳揚佛法,未敢有私,自是問心無愧。 唐僧於是安心,隔日醒來,告知悟空八戒,還向住持遞了周五小法會的講稿。住持稱善。
不意到了周四晚上,住持廣發信件,說這週五的例行法會從此取消。三人皆不可思議,質問住持,住持答曰:我又夢到彌勒佛降旨,說此處為佛門清淨地,不由汝等野狐禪放肆。
悟空怒曰:要是當年,老孫就殺上西天,問是哪個小鬼做得主,這番折辱我們。
八戒道:想來是彌勒與觀音不合,師父師兄你們雖然都封了個佛號,不過都只是空名虛職,我更只是個廚餘回收桶,本就離權力核心十萬八千里,倒是觀音大士可憐,恐怕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唐僧道:那如今該如何?
悟空向八戒道:這次你不鬧要散夥?
八戒道:當時我還有妻子家庭在高家莊,是被師兄你們抓伕上路的,有機會當然想散,如今人海茫茫,我也只尋得你們,是要散去哪?事到如今,我們再找個地方棲身便是。 商議既定,此事也先按下。
(仿章回體寫起來有點吃力啊,不定期待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3624
不太長的一本書,在武俠小說的世界裡相對算異數。
以下全雷。
(防雷留白)
故事很簡單一個類似楚留香一般沒有親人的大俠,名聲很高可是人很低調。處在金國要侵略宋朝那個年代。中原武林聽說了金國那邊的一個武林幫派歸元幫,其重要人物要來中原,所以埋伏要抓他,但沒攔到,主角於是放出了他身懷國家級藏寶圖的消息,引官方和黑白兩道都來找他。他想這樣一來,金國的那個重要人物也一定會出現。 最後發現這個金國的高手是他在路上結識的一個朋友。這人是金國某貴族的私生子,為了要恢復家聲而來中原,想找機會立功,光榮回金國。 最後兩人決戰,金國人雖敗但不肯投降,不得已主角還是殺死了這個互相有好感的朋友。
這本書作者林莫完全沒有名氣,小說文字筆調等等也不突出。看的過程我只是當做功課在看,心想以後真的別在買這種來路不明的小說了,多看好像也沒啥幫助。只是為了寫電子報做點功課也沒人會感激欣賞,和大家一起談談金庸古龍不是很好?圖書館都借得到也不用自己掏腰包。
不過看完其實在心中是有點餘韻的。 因為這是個主角一點都不神,一直在犯錯的故事。主角雖然在書中被形容是少年英雄,足智多謀,且善良衛國,願意犧牲。不過所有籌畫的計劃都失敗,最後雖然成功引來想抓的金國幫派要人,但那人其實是平日結識的朋友,重要的是兩人相逢真的很平凡,不知道是刻意為之還是筆力有限,兩人見面就只是走在路上同行,聊幾句聊得來,到了城裡,主角是地主作東請這個外鄉人吃飯喝茶,外鄉人也挺感激的,主角對這個外鄉人很友善,外鄉人對主角也很感謝很好。很平凡沒有什麼高來高去的,不過就是這樣的平凡普通,讓我對這個故事留下了感情。
武俠小說有時高來高去真的沒必要,主角是個好人,沒有高來高去,很多事他不知道,計劃也有點兩光,可是你看著看著就能感受他是好心人,你會相信他和這朋友之間是有些很萍水相逢的那種淡淡的善意。 也因為這樣的善意存在.讓這個故事最後的悲劇才有點動人。
雖然這樣講好像這本書很棒.不過說真的作者的文筆和小說書寫的細膩度應該還是很有進步空間。我有點過譽是因為,和現在很多很浮誇但空洞的小說比,這部小說主題清楚,很樸實。我覺得是值得讚賞的。
這書要和現在的黃易一起看才會比較清楚. 黃易的角色,因為武學體系的關係,都像有神通超感應力,角色也很重視心理戰,所以知己之彼,高手間其實對於對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常反派都是很強,但臨戰之際不清楚主角突然間的提升層次或最近來的某些奇遇變化,所以才落敗。(這種情報戰的趣味往上追應該要講到司馬翎)
這其實也未必全然是司馬翎到黃易獨門一脈相承,就我看過的書來看,例如我認為,奇儒早期是受古龍影響的,不過後期的作品,S級的角色都有佛法無邊的神通感應,次一等A級的江湖大老,通常有巨大的情報網在背後。我曾經用過一個形容:奇儒的小說故事場景雖然是一整個廣闊的大陸天南地北,但所有人都像是在一個彼此聲聞的舞台上一樣,差不多到了我看得到你你聽得到我,大家都隨時可以招手打招呼的樣子。 黃易這方面還沒有奇儒走得極端。
所以這顯然是武俠某種一去不回頭的演化過程,武功只能越寫越高,所以有神通也是必然的演化趨勢,但有了神通後有些東西就變得麻煩,高手都有神通,沒神通境界就低了,但有神通,故事就只能寫成像本土劇那樣,每個勢力都你知我知,大家勾心鬥角,勝負都只是在有沒有突發意外或是某些未知(特別是主角,主角的武功實力都一定不是最高的,但一定是很多秘密別人不知道的) 看這樣的故事看久也會有點疲勞. 在這樣的時刻看禪念劍就有點新奇的趣味了。
要在這樣彼此沒有神通的設定下,他們建立的友情才可能是比較純然可貴的。是不含任何對於彼此的武功或其他條件的欣賞或是猜疑的,而也只有這樣的情況,這種有點類似漫長的告別的某種微妙樸素的善意才可能成立。
當然這本書本身其實文筆沒有這麼細膩,有很多可能是我現在寫評自己腦補。但我想說有時讀書的趣味要建立在和其他書的關係上,單獨看一本書或許沒啥好的,但重點是他在我心中和其他一些書發生的些比較。趣味由此而生。
而且真的,為什麼大家其實平常都可以好好做朋友,但講到國家立場,就非要殺得你死我活不可呢?這本書最後的悲劇真的太現代,太哀傷了。
《王的十二女色》連載彙整
沈默在sos重啟連載的「王的十二女色」,現已連載到第二回,這部作品是沈默大虛空五部曲的第二部。比起之後的「天敵」的七個角色,「傳奇天下與無神年代」的兩個主角,「在地獄」的六個主角,這部作品用了十三個角色(王+十二女色),顯然是最多的一個,而且書寫年代是在這三本得獎作之前,十三顯然是個不祥的數字,但我覺得更根本的原因是七這個魔術數字。
有人說七是大腦記憶的一個單位,人能輕鬆記得住的大體就是七以內的數字,超過七,人要動用比較複雜的記憶資源。 我個人看完了大虛空五部曲中的「天敵」、「傳奇天下與無神年代」、「在地獄」,閱讀上大致沒有什麼困難,但看這部其實我覺得有點混亂,十三個人真的記不這麼清楚。但可能也和看連載沒能一氣呵成有關係。
要幫助記憶,最好的方法是能和另一套人類社會行之有年隨處蘊含的規則做連結,就像西方的靈數,一到十二本來就有特定的意涵,而且是發展很久的一套隱喻,若能依附在上,其實也比較容易理解記憶,可是沈默顯然也不是這樣,沈默有自己一套設定和規則,這方面真的說沈默是很不體貼讀者的作者,看他的書,就只能照他說的看。(但往好處想,對於一個熟悉固有隱喻的讀者,這樣完全不理現實既存的做法,才有新鮮感,否則可能看個頭就知道尾了。)
整個大虛空五部曲其實都有這樣類似的風格,就是一個和現實沒啥太有關係的世界,出自於虛空中,五部曲是五個地理方位,有五種不同的武學法則,小說就在描寫這些法則,與從這些法則誕生出的人們,如同萬花筒般的互相映照,發生的故事。 十二女色也是這樣(至少看到目前),故事的敘事總是由一個角色所見,去思考與另一個角色的關係,這其實頗有種學易經的感覺,一個卦有自身隱喻,還有和另一個卦組合時產生的隱喻,卦本身也有不同位置時產生的隱喻……小說就在繁花盛開的展演這一種種的組合。
特別是這部十二女色,像易經靈術之類的思考的感覺更甚,相較沈默其他得獎作,這部小說其實情節性更弱,隱約一個主線只是王老了,終究要選一個女子當正宮,傳宗接代。這是一個很弱很弱的情節趨力,至少對我一個武俠讀者來說,要看選妃和後宮,應該去看甄繯傳就好了,而且沈默的角色沒有這麼宮廷式的陰暗纏綿(還是其實還沒寫到畢竟才第二回),那些畢竟不是沈默真正關心的事。沈默,至少前三部大虛空小說,給我的感覺,都在運作一個世界不斷前往盛極,到最後倏然轉空的故事,那似乎像是直接跳過了人世間的種種是非善惡輪轉流離的點滴體會,直接拋向生命的終極大問。
孔子一生仕途失意,到老時也說過,再給我幾年學易(經),我應該就可以不迷惘了。沈默不知道之前受到什麼打擊,似乎年輕就一頭哉進了類似對易經的研究中,只是沈默學的不是從神秘學傳承來再賦與文化厚度的知識,而是貪婪的從各種小說,文本中去截取吸納資訊(沈默是我身邊朋友中我知道對看書作筆記最用功的人),一沙一瓦點點滴滴的建構出自己的虛空樓閣,而到最後一陣大風吹散它。(這樣做法我其實想到一個現在比較少人提的奧罕帕穆克)
以上是我個人對沈默「王的十二女色」的看法,看書這事沒絕對定論,只希望提供一個線索,讓大家去思考沈默這部作品。
看了很難過的小說。很好,可是我不喜歡。不喜歡但還是要說很好。我看的是大陸網站的連載內容,本想買書但博客來說賣完了,不得已只好不買,有朋友知道門路通報一下,買書支持創作。 感覺是比溫武得獎主慕容無言更短小精悍的作品,對人性與時代的看法更為清明與冷酷。以師父這一篇來說,每個人都有私心,都不是啥好人,結局也是全面崩壞,沒一個有好下場。(慕容無言的作品裡,還有點正氣骨氣。)所有人都迷於名利與女色中。很不俠義,可是人不就是這樣嗎?
台灣這邊幸福太多年,拋開那些寫來爽的不入流武俠除外(其實也沒剩多少),應該說,很多人對武俠是有點崇敬的,像劉兆玄老來才又寫出王道劍這樣的作品,寄託的無非是官場下來後的一點鳥氣,人世間難能有理想,理想只能寫在小說中。小說家把一些美好的想像寫在武俠中。
但徐皓峰往反方向走,走入現實,武打是現實的,人性是現實的,有文革十年的人性大實驗,大陸人應該很難相信人有啥偉大的理想。或者也不關文革事,而是大陸現在比資本主義還資本主義,人不過都是隨著時代擺弄,即使存了點啥私心卻往往還是一切成空。醒醒吧,這世上沒有啥無私的理想。沒有俠,只有名利和色欲,而且是求不到的(不過技藝是真的)。
我聽見徐皓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