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譏小故事(五)-俠仙若士】

2024/02/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盧敖翱翔乎玄闕,若士竦身於雲清」。

最後了。

盧敖是什麼人?漢初的文獻其實主要稱他盧生。

簡單說,他是徐福的同事。

盧敖的任務,跟徐福有點同又有點不同,畢竟是傳說各種版本嘛。最主要的說法,都是說他負責去找仙人「羨門(高)」。

《史記》做羨門與高誓,不過司馬遷就很先秦姓名障礙,因為他都要改寫成漢姓名。

喔,有點像幕之內一步要寫李慕之那樣,這種事情幾千年來中國都在演,不是國民黨發明的。

剛好我們聊過幾過先秦人士,用地物名稱冠個通稱來做名。

柳下惠啦,雍門周啦。

羨門本身也是一個物件,是陵墓的門。

《史記》那句:「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

把標點去掉是這樣,老實說可以解做盧生是去跟羨門高拿個咒語回來刻……

不過我更喜歡反解。

意思是:盧生是幫秦始皇陵墓門上刻字的人。

羨門之所以被當成仙人來解讀,已知始於方士欒大跟漢武帝所說。

欒大表示,羨門跟安期都是海外仙人。

安期的傳說特別多,基本上西漢的道家方士很多都會提到他。有人說他跟秦始皇暢談三天三夜,而後約定與之蓬萊相會:所以徐福他們才要出海。

也有說安期曾受蒯通之邀,去跟項羽會面。

當然最主要是有些方士自承祖師爺就是安期。至於安期跟ANGEL有沒有關係我不知道。

總之這些事,越吹越神乎。

《淮南子》就收錄了一篇盧敖的故事,也是郤正在這裡引用的典故。

「盧敖游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於蒙轂之上。」

這個我覺得看你要怎麼去體會。

一是冥想無極限,所以哪裡都去得。

二是盧敖有仙術,上天下海沒問題。

至於他有飛碟這個就先不要好唄,雖然安期生好像是有飛碟的。

北海始終是一個很棒的詞,讀史以來我從不認為「貝加爾湖」是答案。中國人明顯知道北方窮盡之處有海,而未曾前往。曾有極北之人來到中國並且成為領導階級的可能性倒是大些。

對,這個北海要解釋成「極北之處」。

太陰就是月亮,玄闕是天宮,《楚辭》便有「選鬼神於太陰兮,登閶闔於玄闕」,這種都類似「上窮碧落下黃泉」啦。

「蒙轂」是蒙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日落之處。

環遊了這些神話神秘之處,盧敖的神通已經超乎人類所能想像了吧?

然而,他卻在蒙谷碰見了一個士人。

更準確點說,只是像個士人。

是故稱為「若士」。

「見一士焉,深目而玄準,戾頸而鳶肩,豐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

劉邦是「隆準」(高鼻子),不過與其說「若士」眼睛深邃鼻子黝黑,跟整個描述相比,我更傾向這人一副雷公樣。

這時,若士回頭看見了盧敖,就放下雙臂,往下飛去。

盧敖好奇低頭一看,若士倒也不是躲避,只是「卷龜殼而食合梨」,合梨是蛤蜊,這鳥人只是去吃飯了,根本不在乎盧敖。

這就有趣啦,盧敖就湊了過去:「遠離人群,巡遊天地六合之外的行者,原來不只有我!我從小喜歡四處冒險,第一次來到北陰之處,你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嗎?」

若士露齒笑道:「嘻乎!子中州民,寧肯而遠至此?此猶光乎日月而戴列星,陰陽之所行,四時之所生,此其比夫不名之地,猶突奧也。

(這裡還是地球上,跟那個沒有名字的地方相比,只是個小角落)

若我南游乎罔䍚之野,北息乎沈墨之鄉,西窮冥冥之黨,東貫鴻濛之光……

這不是真的東南西北,比較像是說:我穿過了天與地。

了解天地之外昏暗冥冥這不需要太高深的科學知識,穿過之後更有光亮的渾沌之氣,也很符合本作的宇宙觀。

什麼本作?前面盧敖就是先到月亮穿過黑暗到太陽落腳的地方。

若士的意思就是,再過了這一個境界……

此其下無地而上無天,聽焉無聞,視焉則眴。

沒有地也沒有天,聽不見也看不見。

就變成很像一開始離開地球,過了月亮,過了太陽,往一無所有的宇宙空間前進。

而且還沒到頭。

「此其外猶有沈沈之汜,其餘一舉而千萬里,吾猶未能之在。」

宇宙之外是個像深海底一樣的地方,這我不知道,其實若士也不知道:他就說他一動千萬里,光那麼快都到穿不出宇宙啦。

若士又說:「你才不過到這裡,就以為自己已經看到了盡頭,豈不孫悟空乎?」

他當然不可能說孫悟空,不過翻不出五指山的孫悟空,大概就是這個故事改編的吧。

笑完盧敖,若士說:「我跟汗漫約在九垓之外,掰啦。」說完一舉手,身影一閃就飛入了雲中。

垓是10的8次方,不過加九一律當很大很大的意思。

汗漫也是很大很大的意思,不過這裡看起來像個人名吧?

直到再也看不見若士的身影,盧敖才感嘆自己的所知所能是那麼渺小。

這也是郤正用這兩人故事作結的原因。

對啦你們都很厲害,但你以為自己超凡入聖去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總會碰到更厲害的人。

盧敖之遊,基本上就是個寓言故事。

這些故事能夠越傳越真,有個特點是「觀念的累積」。

好像《進擊的巨人》,城牆中的人們的世界觀。

是錯的,但透過代代的累積,對那裏的人來說,就是「真實世界」。

更可愛的是,仙人跟宇宙的設定,這些錯誤的認知,其實被秦始皇消滅過一次囉。

結果呢?它們沒有消失,反而更加的神秘,更加的茁壯。

即使你引進「事實」,這種古老認知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推翻。

不過我覺得,古老認知就像一個水閘。剛開始,被帶來的泥沙,只是加厚這個水閘的止水能力。但慢慢的,淤底會讓能量獲得新的出口。

新知終有一天會淹沒古老的水閘。它不會消失,仍然在水底。

欸不是,以這個舉例來說,講真除了時間,暴雨或者上游的山崩更能加速推動對吧?

公式,只是暫時忽略變數的道理。

總之,郤正的故事跟蜀書十二到這邊也真的是全部完結了。感謝收看。


224會員
80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