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人造意識》在神創人與人造AI之後的「科學美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如果,人工智能(AI)除了有龐大的知識資料庫,還懂得比對資料,運用資料,自成一個有意識的個體,甚至還能以她的意識,操縱他人的行為時;此時,人工智能會不會超過人類的掌握,而產生悲劇呢?

神,創造了人;人,創造 AI。神,遠遠超越人類的想像,人類還無法僭越神的境地。但是,人類確定掌握得了 AI? 人類真的認為 AI 一直都能受人類操縱,隨人類的意志,想關掉就關掉,想更新就更新,想消滅就消滅嗎?

《人造意識》(或稱《機械姬》Ex Machina) 想問的,應該就是這些問題;想說的,也是這樣的故事。(這部電影的台灣譯名為《人造意識》,在中國大陸譯名為《機械機》,然而在看完電影之後認為,若是翻譯成《科學美人》或許會更貼切地呼應著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在1818年出版的《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人工意識》是 2015 年由英國導演亞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所編劇與導演的電影。Garland在年輕時所創作的暢銷小說《海灘》(The Beach)在2000年由Danny Boyle所導演,並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co)主演,是部冒險的驚悚電影。Garland 不只寫小說、寫劇本,現在還拍電影,首部導演的《人工意識》即獲得爛番茄網的92高分,並獲得2016年多項國際影展大獎,其中包括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電影故事的前進步調緩慢,但是驚悚的營造卻相當緊湊,沒有冷場。隨著鏡頭緩緩的前進,在冷酷的靜默中,只有更多的疑惑與擔憂,害怕與驚嚇。

故事的場景相當冷調。主要場景都是在挪威拍攝,散發著濃濃的北歐風格。無論是室內裝潢,或是幽靜清冷的世外桃源,都有著乾淨俐落的線條,溫暖的木頭混合冷酷的玻璃質感,呼應著故事的基調:慢慢慍出的情感與乍現的鋒利現實。

故事的結構有三層:骨幹,是建立在驚悚的法國童話故事藍鬍子(Bluebeared);肌肉,是聖經裡的《創世紀》;表皮,就是《科學怪人》裡的議題。

議題的討論至少有四:1. 什麼是創造? 2. 人可以跟神一樣,以自己的模樣,創造人工智能嗎? 3. 科技與人的關係:是人操縱了科技,還是人被科技操弄了?4. 人為創造物的行為,是出於本能,還是有罪?

首先,就以故事的結構與基底,來了解這個故事是如何建立驚悚與恐懼的調性。

故事裡的Nathan,也就是 "Bluebook" 搜尋引擎公司的CEO('blue' 就是個提示),是個讓人很不舒服的「大鬍子」先生。這個非常「有錢」的人,在深遠的山中,有個豪宅(城堡),在Caleb來到Nathan的山中豪宅時,得到一張Keycard;Nathan 告訴Caleb,這是一把可以讓Caleb「自由進出任何准許房間的鑰匙」。只要能夠進出的地方,這把鑰匙都能開門。而那些打不開的門,則是有禁忌的地方。

由上面的故事梗概,應該就能發現,整個《人工意識》的驚悚基底即是法國童話裡的《藍鬍子》:有個年輕貌美的女孩,被禁錮在豪華的城堡裡;就在這美麗的山中城堡,竟然藏著一個駭人的天大祕密。觀眾透過主角Caleb的視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一間一間地打開房門,也一層一層地揭開恐怖的秘密。

由《藍鬍子》起始,我們還能理解故事裡的其他角色與情節:包括「被受虐的年輕女孩(Ava)」、年輕女孩和她的姊妹(Kyoko)、衣櫃裡的其他姊妹,還有故事最後的「姊妹聯合幹掉藍鬍子」。

不過,如果 Ex Machina 的故事只單靠《藍鬍子》營造肯定不夠看。當代的故事繁複許多。藍鬍子不過只是整個故事的第一層,目的是驚悚的基本結構。

第二層結構就明白多了:《聖經》創世紀裡的「上帝七天創造物質世界」。第二層結構目的是要建立「討論的平台」,由「上帝創造人」,來討論「人創AI」的應該與不應該,是否該有底線,底線到底在哪裡等的諸多議題。

因為牽涉到《創世紀》裡的神創世界,於是《人造意識》裡也出現許多象徵符號。例如,Caleb 的旅程共有七天;每過一天,故事就會提醒我們來到第幾個章節(Session 1-7)。此外,因為神在創造世界之後,就把亞當與夏娃都放在伊甸園裡。於是《人造意識》的故事場景同樣也設立在幽靜的世外桃源。透過對於高山、瀑布、草原、叢林等等的特寫描繪,導演刻意地強調生意盎然的「伊甸園」景象,因為就在這個伊甸園裡,神創造了人類,且Nathan創造了Ava(夏娃)。

如果上帝創造人類,而Nathan創造 Ava,這兩個創造的差異空間,將會導引出哪些討論呢?

首先,創造者Nathan被比擬為如神一般的偉大。於是,為了強調Nathan如神一般的偉大,不只創造出新的物種,竟還支配著這個新物種的生命,於是就在 Caleb 抵達的第一天,他們有段對話大意即是「Nathan 你還真神呀!」

然而,人類僭越自己的能力範圍的「創造」,是福還是禍呢?Nathan 真的如神一般嗎?關於討論「創造」,Nathan 也透過現代主義的抽象藝術家,Jackson Pollock (1912-56),提出屬於他自己的「創造理論」。

Nathan跟Caleb說,Pollock能創造出如此瘋狂詩意的藝術品,即是處在某種獨特的創造意識裡:大腦不受理性思維控制,在一片放空的空白之時,以潛意識為主角,成為帶動創作的手,不刻意而隨機地隨著潛意識的運作。就在這宛如夢境的情境下,即能創造出超越性的藝術作品了。這種不是透過理性主導的創作即是「無意識藝術(automatic art)」。

就是這樣的創作理論,正好呼應了Nathan的處境:若不是正在喝酒,就是處在喝醉的狀態。就是在這種昏昏朦朦的狀態下,他反而能自然而然地,創造出美麗性感又聰明的Ava。

不過,這種無意識創造,放在文學藝術裡,可以溝通潛意識、傳遞不明的美感,甚至達到美感的超越與突破。但是,若是把這樣的創作意識放在創造AI這種關係到人類未來生機的機器人,真的可以這麼無意識,這麼超越嗎?也就是說,科技真的能夠像藝術一樣,沉浸在無意識的喜悅中地創造嗎?

對於「創造」時理性與情感的調和,Nathan特別重視「情感」的出神狀態。於是,當Caleb很認真地要跟 Nathan討論關於Ava的圖靈測驗(Turing test)時,Nathan總不理會Caleb的觀察,反而要求「說說你對 Ava的『感覺』」吧!

這是種隱喻,正如同Nathan因為喝醉而失去理智,無法判斷這樣的先進科技能帶來到底是福是禍,今日現實世界的科學發展,真的就是奠基於理性的判斷,而不是出於一廂情願的進步喜悅與超越快感嗎?

事實上,導演對於Nathan聲稱的無意識與情感式的創造,並非全盤接收,藏在對話與字裡行間的批評,都說明了導演的立場:創造者出神忘情的偉大創造,很有可能對人類來說,根本是場生命與文明的大浩劫。

在 Nathan 與 Caleb 的對談間,他們提到原子彈的創造者J. Robert Oppenheimer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現在我是死神了,是摧毀世界的人。這個段落明確地預告了Nathan最後即將面臨的命運,當然也呈現出創造之神與毀滅死神之間的諷刺對比:當Nathan一直沾沾自喜自己如神一般的創造力之時,到底是如「神」一般,抑或是如「死神」呢?

電影很妙地,在Ex Machina這個題名上,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原本,在希臘劇裡面,有一種特效叫做Deus ex Machina(天外飛來神蹟),意思是說,當故事發展到快要不可收拾時,便需要借重外力(神力),才能救回主角,或是幫助失序的狀態重回秩序。

為了「讓失序的狀態,回到秩序裡」,於是,故事需要一個「神(Deus)」;但是,這個電影的題名卻說,沒有喔!只有「Ex Machina(機械)」而已,沒有「Deus」!

人類若真的想玩「創造」,可能玩到最後,只會剩下「機器」,而不是「神蹟」。所以,Ex Machina 在這個電影裡的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失去神的機械」。

在 Nathan 宛如伊甸園一般的人間仙境,人類偷嚐了禁果,當然也自食惡果。

而那個被創造出來的科學美人,其實也只是依照她被創造的劇本(to be programmed),做出她最本能的求生選擇。看起來無情殘忍,卻是最合理的決定。她既然被設定為「恨Nathan,想逃走」,那麼,集合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資料數據,能夠分辨情感、情緒、表情,甚至還知道愛與性是種武器,Ava 當然要發揮全部的功能,想盡辦法的求生存。

當一個創造物被創造的基礎,不是出於善意,那麼,這樣的創造物,會不會無法收拾?此時,要如何由「人性」評斷這個 創造物 的行為?

這些討論,在 200 年前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1818)裡,早已經討論過;想不到在200年之後的今日,面對科技,人類還是沒有跳脫相同的思慮與憂慮。

最後,為什麼男主角的名字,叫做Caleb呢?

這是個諷刺。在聖經裡,Caleb是個虔誠地相信神的人,於是,他是唯二能夠由埃及出發,順利進入加遖聖土,親身到達、親眼看見,神的應許之地。他是個被撿選的幸運兒,也因為他的信念與虔誠,才讓神給予他這個機會。

回到電影裡,Caleb剛好就是這樣的角色,他是那個自以為神的Nathan所挑選的幸運兒,可以親身到達、親眼看見,神的應許之地(山中豪宅,科技密室)。不過,跟聖經裡的Caleb不一樣,電影裡的Caleb雖然有幸進入應許之地,但是他遇到的不是神,而是「失去神的機械」。

最後,為什麼Caleb明明還有機會逃走,為什麼在Ava穿上人皮時,他還不趕緊快逃?或者,起碼也得緊跟著Ava一起逃才是。線索就在Ava見到慢慢甦醒的Caleb所說的那句話:Will you stay here?此時,Ava應該是想提醒他,「既然醒了,就該閃啦。」但是,Caleb顯然會錯意了:「要我在這裡等你的意思嗎?」

接著,當鏡頭帶到Nathan美麗的雙人大床時,Caleb肯定真心期待著Nathan跟他提過的:在他的設計裡,Ava也能感受肉體的愉悅。於是,看著讓他心動的Ava一分一秒地成為真正的女人時,Caleb想像接下來的橋段,肯定是「伊甸園裡亞當與夏娃的美麗相遇」。

殊不知,Caleb 根本不是亞當,而只是錯以為來到應許之地的 Caleb 啊!

編輯:蔡宜蒨

封面圖片來源:John Bolin @Flickr BY NC ND 2.0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27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科幻電影希米露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希米露的沙龍
2.1K會員
233內容數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希米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28
倘若你有已經個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或者,你的內心始終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又或是你只是想更深刻認識自的內在運作,去看看《腦筋急轉彎2》吧。
Thumbnail
2024/06/28
倘若你有已經個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或者,你的內心始終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又或是你只是想更深刻認識自的內在運作,去看看《腦筋急轉彎2》吧。
Thumbnail
2024/05/06
《非紳士特攻隊》是一部以二戰時期為背景的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了祕密突襲組織在1941年的行動。這篇文章介紹這部充滿輕鬆幽默調性的英雄電影、其中角色、配樂、還有與其他二戰相關的電影。
Thumbnail
2024/05/06
《非紳士特攻隊》是一部以二戰時期為背景的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了祕密突襲組織在1941年的行動。這篇文章介紹這部充滿輕鬆幽默調性的英雄電影、其中角色、配樂、還有與其他二戰相關的電影。
Thumbnail
2020/01/01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
Thumbnail
2020/01/01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創世者是一個標準的Cyberpunk風格的電影。不夜城、仿生人、探討AI是否有靈魂這種議題。所以喜歡《銀翼殺手》、《阿基拉》、《攻殼機動隊》的觀眾,都能在電影中找到相似影子,也難不喜歡。然而AI是否有靈魂,早已是Cyberpunk一大宗旨,也很契合現在世界的AI趨勢。   我接觸過很多的Cy
Thumbnail
AI創世者是一個標準的Cyberpunk風格的電影。不夜城、仿生人、探討AI是否有靈魂這種議題。所以喜歡《銀翼殺手》、《阿基拉》、《攻殼機動隊》的觀眾,都能在電影中找到相似影子,也難不喜歡。然而AI是否有靈魂,早已是Cyberpunk一大宗旨,也很契合現在世界的AI趨勢。   我接觸過很多的Cy
Thumbnail
我認為這是一個關於掌控自我,剝奪轉嫁與意識覺醒的角力,可以說是各方勢力之間的博弈遊戲,不過這不是賭博遊戲那樣,這次輸家的代價是非常沈重的我拆解了本片三個面向,再將其互相關聯,嘗試探索和挖掘更多洞見,包含:片名Ex Machina的原意, 三方測試的暗濤洶湧,以及Ava Session 1~7的含義。
Thumbnail
我認為這是一個關於掌控自我,剝奪轉嫁與意識覺醒的角力,可以說是各方勢力之間的博弈遊戲,不過這不是賭博遊戲那樣,這次輸家的代價是非常沈重的我拆解了本片三個面向,再將其互相關聯,嘗試探索和挖掘更多洞見,包含:片名Ex Machina的原意, 三方測試的暗濤洶湧,以及Ava Session 1~7的含義。
Thumbnail
剛好那陣子,用 Netflix 看了一部劇: Sandman (睡魔),在講的是掌管夢境的主角故事,非常好看的劇,我又重新對"意識" 感興趣,下次聊聊我最愛的一集。 然後遊戲 "原神"也出了新大阪本,新的故事發生在新區域: 須彌,須彌的所有人都頭戴"虛空" :神所創造的機器,長的像智慧眼鏡,簡單理解
Thumbnail
剛好那陣子,用 Netflix 看了一部劇: Sandman (睡魔),在講的是掌管夢境的主角故事,非常好看的劇,我又重新對"意識" 感興趣,下次聊聊我最愛的一集。 然後遊戲 "原神"也出了新大阪本,新的故事發生在新區域: 須彌,須彌的所有人都頭戴"虛空" :神所創造的機器,長的像智慧眼鏡,簡單理解
Thumbnail
在西方的思想傳統中,從古希臘哲學到基督宗教,都傾向於將「超越界」與「現象世界」二分,那是形上與形下的區別、性靈與身心的區別、亦是死與生的區別。儘管人類擁有內在的超越性,渴望跨越自身的不完滿、朝向真善美,亦能運用理性,穿越事物的表面、探尋事物之上/之外的存在與本質,可是身在人間始終只能仰望和相信⋯⋯
Thumbnail
在西方的思想傳統中,從古希臘哲學到基督宗教,都傾向於將「超越界」與「現象世界」二分,那是形上與形下的區別、性靈與身心的區別、亦是死與生的區別。儘管人類擁有內在的超越性,渴望跨越自身的不完滿、朝向真善美,亦能運用理性,穿越事物的表面、探尋事物之上/之外的存在與本質,可是身在人間始終只能仰望和相信⋯⋯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些比較近代的科幻片,我對科幻片的印象機器人大戰人類,但最近看的電影感覺更圍繞在何為人?何為存在? 電影很精緻,只有四個人一間大宅,整體氛圍從一開始就偏向壓抑及懸疑,京子和艾娃展現了不同樣子的似人非人,納森和加勒同為工程師的差異,女性機器人與男人工程師之間的愛與恨。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些比較近代的科幻片,我對科幻片的印象機器人大戰人類,但最近看的電影感覺更圍繞在何為人?何為存在? 電影很精緻,只有四個人一間大宅,整體氛圍從一開始就偏向壓抑及懸疑,京子和艾娃展現了不同樣子的似人非人,納森和加勒同為工程師的差異,女性機器人與男人工程師之間的愛與恨。
Thumbnail
📷 《人造意識》是一部低成本的驚悚科幻片,當初於美國、英國上映時口碑極佳,在爛蕃茄上更是高達92%新鮮度,曾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原著劇本。 📷 📷 電影探討的主旨很簡單,便是人類的本質,或者應該說是自我意識的本質。 📷 📷 📷 📷 📷 《人造意識》/《 機械姬》- Ex Machina
Thumbnail
📷 《人造意識》是一部低成本的驚悚科幻片,當初於美國、英國上映時口碑極佳,在爛蕃茄上更是高達92%新鮮度,曾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原著劇本。 📷 📷 電影探討的主旨很簡單,便是人類的本質,或者應該說是自我意識的本質。 📷 📷 📷 📷 📷 《人造意識》/《 機械姬》- Ex Machina
Thumbnail
《機械姬/人造意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成本敘事電影,之所以說不可多得是因為該電影非常明確深入地描述了關於人工智慧的理解,卻又不用單純說教的方式來闡述,反而是利用劇本富有娛樂價值的部分進行鋪陳。這使得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即使不太明白那些理論的基礎(圖靈測試、黑白瑪莉等),仍可以透過劇情的引導來了解導演
Thumbnail
《機械姬/人造意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成本敘事電影,之所以說不可多得是因為該電影非常明確深入地描述了關於人工智慧的理解,卻又不用單純說教的方式來闡述,反而是利用劇本富有娛樂價值的部分進行鋪陳。這使得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即使不太明白那些理論的基礎(圖靈測試、黑白瑪莉等),仍可以透過劇情的引導來了解導演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或許人類的結局不是滅絕,而是過時,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的進化,就像過去智人淘汰其他人種那樣,是個難以避免的進程。或許我們該接受,末日與創造常常是並存的,有毀壞才有新生。但是,如果艾娃這樣的人工智慧,取代原本的人類,會怎麼樣呢?這個「人類社會」會變好還是變壞?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或許人類的結局不是滅絕,而是過時,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的進化,就像過去智人淘汰其他人種那樣,是個難以避免的進程。或許我們該接受,末日與創造常常是並存的,有毀壞才有新生。但是,如果艾娃這樣的人工智慧,取代原本的人類,會怎麼樣呢?這個「人類社會」會變好還是變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