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看王文華的新書―「空著的王位,」扉頁上說明這是他的第四本自傳,從「史丹佛的銀色子彈」描述他在美國求學工作然後返台,到「開除自己的總經理」,談的是他辭掉MTV電視台總經理的心路歷程,「創業教我的50件事」則是描寫2007年到2010年他與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一起創立「若水」這個社企創投公司所學到的人生課程,「空著的王位」則接續他離開若水,成立「夢想學校」,這六年多來和一群年輕人,一起追夢的故事。 每次離開,在生命中的每個階段,他並沒有安排好後路,只是覺得自己需要改變,傾聽了內心的聲音,然後就縱身一躍,因為真的等到萬事俱備,太理性的分析利弊得失,恐怕就不敢跳了。 這本書我在許許多多的段落都心有戚戚焉,他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失敗與不足,也無私地分享了他所有的心得與收穫。 最近我剛好跟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的志工談到引導與操控的不同,因為在荒野的十多個志工團隊裡,只有親子團的志工是稱為導引員,所以我要他們思考,在十多年前,荒野為什麼要創造出這麼一個名詞? 王文華在書中分享了他在「夢想學校」教導年輕人的三個原則,首先是不講大道理,也不引用大師的理論,只講實際發生過的案例,也就是講故事。 第二個原則是不「灌輸」任何想法,只「中性的引導」同學走過四個步驟,首先是從這個故事刺激自己的思考,然後各自發言表達想法,再來是聆聽別人的意見,同時也修正自己的想法,最後也許可以找到答案,或者浮現更多問題,展開新一輪的思考與追尋。 是的,引導就是沒有預設答案,以平等的態度一起思考,而操控就是事先已有標準答案,然後讓對方一步一步走入那個答案。 當然,在陪伴孩子時,不見得操控就不好。就像王文華在書中提到,教育訓練分兩種,一重是功能性的,比如教英文鋼琴……等,另一種是觀念性的,如成長或策略……等,功能性的功課可以用操控或灌輸的方式,但是觀念性的不同。 他也提醒,往往「操控」是用某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說服別人做某件事,但真正的原因,完全是另一個。 王文華也寫到,他也常提醒自己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當他的演講或授課聽眾都是他的粉絲,他的讀者時,講的時候當然會high,但是那不是真實人生,當聽眾從來沒有聽過王文華這三個字,對你完全空白時,沒人給你籌碼,你就必須憑真心與努力慢慢賺來,在這短短時間內爭去他們的認同。 這些年我也常在各地方演講,的確如他所說的,在自己的舒適區是非常愉快,但是我們就常常挑戰自己,來到全然陌生的場域,激發出自己的熱情,誠如王文華說的,人生最美好的滋味,不是得到100分,而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