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搬到倫敦,剛搬來時到處找房,存款尚薄的我以平價住宅為目標,其中一間是concil house驚覺這是《遇上街貓》場景中的社會住宅,陪我去的同事驚異樓梯間的髒亂積水與樓下的碎窗戶,後來忍不住建議我再多看看找找。
於是找到了現在的住處,生活從在Airbnb間流浪的生活中穩定下來,也從公司搬回了我寄放的所有行李。在Airbnb樓下的房間繭居的經驗,雖然房東人很好,但壞掉的窗簾、有限與老舊故障的生活用品,讓剛到倫敦、淺眠的我狀況並不佳,這樣上班了十天天,才體認到不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真的很耗人元氣與令人沮喪。
很多人批評街友不好好自立,然而在愛丁堡與街友訪談的經歷中了解到,日日在街頭討生活的所費精力,承受日曬雨淋、飢餓的消磨、被驅趕的壓力,甚至街頭暴力與癮頭的負擔,誰可以輕易地重新站起來?
倫敦像一塊大吸鐵,有高級的頂樓餐廳,也有價格僅3磅5,是一般基本餐費的三分之一的雞肉飯盒,什麼樣的人都被吸來,聚集在這裡。用餐時間一到,分別到迥然不同的地方用膳。路上可以看到倒臥睡覺的街友,在火車、地鐵上,也會有街友一個一個車廂宣告自己的身世:
「敬愛的先生女士,我很抱歉...」他們總這樣開頭,後面的故事各異。
倫敦的朋友對街友的議題也有一些想法,他說有一些小報會在報稅季披露有人乞討為生,收入卻比上班族多的故事,而且這樣的報導總出現在人對金錢特別敏感的報稅季。「我從來不給他們錢。」他說,現在這個時代,太多的騙術,把人變得提心吊膽,也更害怕幫助人,擔心自己的好意變得廉價。然而,又是什麼讓這些心高氣傲的倫敦人,窩在街頭乞討?夜晚露宿街頭的人、睡在夜間巴士上的人,如果並非陷入困境,為何想在這樣一個亮麗的城市在角落中生活?
街友的處境和故事是很複雜的,但傷心的故事總比騙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