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間】尋找瞪鞋客——老調曲風青年回魂?/Pheebs Hsu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怪物船2018年一月號【我們之間】的概念/編者的話

音樂與文字仍然是你(們)的寄託嗎?在你和城市和世界之間仍然有希望嗎?昔日能溫暖我們感動我們的技藝與心情,是否沒有全被過激的串流沖走?你期待發現什麼,在我們之間?

 

文/Pheebs Hsu

 

有一次我在小地方參加瞪魔舉辦的瞪鞋季(Shoesgaze)[1] ,朋友帶了新朋友來。

 

新朋友來自英國曼城,對音樂的熱愛不在話下,我們一拍即合,關於音樂,有許多說不完的話。

 

我一向喜歡瞪鞋音樂,也默默地關心瞪魔經營的粉絲頁「瞪入膏肓」很久。身為一個瞪鞋迷,瞪魔的粉絲頁仍然提供許多驚喜、介紹許多非英美系的年輕瞪鞋樂團,有來自中國大陸的、香港的,有泰國的啦,當然也有日本的。新朋友相當驚訝台北有這麼多人喜歡瞪鞋音樂,雖然我很想笑他沒見過世面,但我一回神,也發現身邊的聽眾都好年輕喔。

 

raw-image

台灣的瞪鞋搖滾粉絲頁「瞪入膏肓」(Shoegazemania)

 

所以當小樹問我,關於音樂有沒有甚麼想討論的主題時,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這次對話。聽起來, 瞪鞋好像在台灣復興,而且樂迷都是弟弟妹妹,但是國外的朋友卻說瞪鞋已死?

 

獨立搖滾樂評網站「深晨」也注意到類似的現象,當然不是果斷地說只有台灣的弟仔妹仔在聽瞪鞋啦,但這有點啟人疑竇倒是真的,所以在一次專訪瞪魔的文章之中也針對瞪鞋的聽眾有一些提問,瞪魔則分享他的觀察[2] :「活動基本上沒有特別鎖定希望誰來參與,(但)目前看起來參加活動的還是年少的瞪青比較多一點,粉絲專頁按讚的,年齡層也差不多集中在18~34歲左右。」

 

要說瞪鞋這種風格是甚麼時候被發明的,大概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初期的英國吧。尖酸刻薄的英國樂評發明了「瞪鞋」這個名詞,用來嘲弄當時流行的表演風格——有一批獨立樂團不和樂迷互動也不會炒熱氣氛,(當然更不會砸吉他啦),好像有社交障礙、充滿距離感;表演時自顧自地盯著鞋頭,自我地活在濃重的音牆之中。

 

所以仔細想想,現年18歲的弟仔妹仔會喜歡上Shoegaze也是不得了,那時候我們(?)根本還沒出生哇!就算是30歲出頭好吧,80年代末期也才剛學會走路吧?

 

Pitchfork在2016年10月選出的50大瞪鞋專輯 [3]也許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脈絡。

 

我計算了一下,其中只有兩張專輯發行於80末,分別是1988年My Bloody Valentine《Isn’t Anything》以及1989年The Telescopes《Taste》 。當時瞪鞋曲風還是一隻雛鳥,這兩張專輯不僅承襲了Psychedelic noise(迷幻噪音),又將瞪鞋之中比較具標誌性的元素定義出來,例如恍惚而迷離的旋律,不清楚的歌聲,以吉他製造的效果和噪音。

 

My Bloody Valentine《Isn’t Anything》

 

而90年代則是瞪鞋茁壯的黃金年代,總共有37張專輯入榜。

 

當然你也可以說瞪鞋像曇花一現,因為其中發行於90年的37張專輯,就有75%是誕生於1990~1994年間,包括了瞪鞋的最最最經典:Slowdive的《Just For A Day》(1991)和《Souvlaki》(1993)、Ride的《Nowhere》(1990)和《Going Back Again》(1992)以及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1991)…等。

 

後來瞪鞋在2000年初開支散葉。一樣再看回去Pitchfork的50大選輯,在英國出生的瞪鞋持續在美國發展, 2000年後美國有5張專輯入選,包括A Place to Bury Strangers在2007發行的同名專輯《A Place to Bury Strangers》Blonde Redhead於同年發行的《23》, 日本、德國和法國都各有一至二張專輯入選。英國的瞪鞋則變種而成Nu Gaze(新瞪鞋),新的瞪鞋曲風營造更夢幻和明朗的氣氛,夾帶著電子合成器創造的聲響捲土重來。

 

raw-image

A Place to Bury Strangers的搖滾現場。Photo source : CC BY 2.5

 

其實我自己也是,雖然瞪鞋最光輝的時代我沒趕上,但我也在高中時從Dream Pop(夢幻流行)和Nu Gaze聽回去瞪鞋,年紀再大一點聽不懂噪音,年紀再小一點,聽不懂愁緒。青年時分,是一個瞪鞋的好時分。音牆建立出的距離感讓我有一種被了解的安全感。在慘綠的年少歲月,有多少時刻是你急於分享,卻找不出適合的對象?瞪鞋的音樂給了我最好的陪伴。

 

新朋友大概生於80年代初期,對他來說,瞪鞋是已經過去了的曲風,也許這能解釋為什麼我覺得好像瞪鞋都是年輕人在聽,因為我老了。所以你問我是否瞪鞋已死,其實只是我們長大了而已。

 

註[1] 《Leave No Trace But Gaze》

註[2] 《瞪魔專訪》

註[3] 50大瞪鞋專輯

 

【作者介紹】

 

raw-image

 

Pheebs Hsu,深耕數位行銷領域的自由音樂寫手,作品見於音樂網站《深晨》及音樂雜誌《小白兔通訊》。同時也是獨立活動主持人及瑜珈練習者。平日好製作mixtape分享給喜歡的朋友,追求安定切實地活在當下。

 


 

【航向聲源的怪物船】是由小樹掌舵、SOSreader協助推行的線上音樂誌。每月皆有固定專題與不定期邀稿,歡迎你與我們一起搭上這艘船,體驗各種音樂新生態。

 

【航向聲源的怪物船】精選文章

 

※                 ※                 ※

 

一起搭上「航向聲源的怪物船」,靠自己去探索音樂的活路吧!

raw-image

 


 

封面圖片來源:visualhunt

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物船的沙龍
64會員
41內容數
<p>由小樹領軍的線上音樂誌。怪物船上的人們不介意被當成怪咖,也不在意同溫層;渴望破浪,也享受逆風。最大的興趣,是不斷發現各種最有機的音樂新生態。</p>
怪物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9/10
我是怪物船的舵手—SOSreader的熊編。感謝大家自去年11月以來對小樹船長以及怪物船的支持,讓怪物船航行過了【明日的派對】 、【天然黑】、 【我們之間】 、【誰撿到我的二次元人格】 和【十年】等精彩的專題,與各位一同享受音樂場域被記錄為文字後的風景。
Thumbnail
2018/09/10
我是怪物船的舵手—SOSreader的熊編。感謝大家自去年11月以來對小樹船長以及怪物船的支持,讓怪物船航行過了【明日的派對】 、【天然黑】、 【我們之間】 、【誰撿到我的二次元人格】 和【十年】等精彩的專題,與各位一同享受音樂場域被記錄為文字後的風景。
Thumbnail
2018/08/02
Soma:我今天會以講述帶有樂器的民間譚為主,你可以放上一些覺得可以一起談談的樂器軼聞哈哈!今天會有Nay笛~~~哈哈哈! 大旺:先提樂器,我提供解說。
Thumbnail
2018/08/02
Soma:我今天會以講述帶有樂器的民間譚為主,你可以放上一些覺得可以一起談談的樂器軼聞哈哈!今天會有Nay笛~~~哈哈哈! 大旺:先提樂器,我提供解說。
Thumbnail
2018/07/04
活屋十講即將進行到第四堂,在第二堂討論到厭世風潮時,有位觀眾提出了十分新穎的觀點,驚豔全場。本刊立刻與他聯繫,請他更完整地陳述當晚的觀點。
Thumbnail
2018/07/04
活屋十講即將進行到第四堂,在第二堂討論到厭世風潮時,有位觀眾提出了十分新穎的觀點,驚豔全場。本刊立刻與他聯繫,請他更完整地陳述當晚的觀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部分的,我們所知道最好的Shoegazing都帶著一點冬天夜晚尾端的空氣。爐子裡的餘燼一定快要燒完了,杯子裡的酒一定只剩下淺淺的一口,剛好夠反射房間裡將熄的光線。然而它們看起來會很完美,在早晨的第一道陽光把它們變成杯盤狼藉之前,所有的東西,包括你跟我,都像是在它們該在的位置上。
Thumbnail
大部分的,我們所知道最好的Shoegazing都帶著一點冬天夜晚尾端的空氣。爐子裡的餘燼一定快要燒完了,杯子裡的酒一定只剩下淺淺的一口,剛好夠反射房間裡將熄的光線。然而它們看起來會很完美,在早晨的第一道陽光把它們變成杯盤狼藉之前,所有的東西,包括你跟我,都像是在它們該在的位置上。
Thumbnail
估算一下,大概就是遲了十年吧,直到32歲才跑去做22歲在做的事。 友人那時傳連結來,我說,哇,這陣容太頂了吧,要去要去。友人一付我瘋了的樣子,直說欸不勉強餒。但我已不假思索買票了,豈能說退就退?
Thumbnail
估算一下,大概就是遲了十年吧,直到32歲才跑去做22歲在做的事。 友人那時傳連結來,我說,哇,這陣容太頂了吧,要去要去。友人一付我瘋了的樣子,直說欸不勉強餒。但我已不假思索買票了,豈能說退就退?
Thumbnail
聽說現在文青跑攤拍派對,身旁都有帶正妹。如果沒有正妹,也要有黑膠。 那你有去過誠品黑膠文藝復興?圈子裡都在談的那一個? 我沒有參加過第一屆誠品黑膠文藝復興,第二屆也沒有。事實上,我跟台北的任何一家唱片行都不熟。直到它有了分身,轉戰中南部,我才有了實際交手的機會。 然後我眼鏡全碎了。
Thumbnail
聽說現在文青跑攤拍派對,身旁都有帶正妹。如果沒有正妹,也要有黑膠。 那你有去過誠品黑膠文藝復興?圈子裡都在談的那一個? 我沒有參加過第一屆誠品黑膠文藝復興,第二屆也沒有。事實上,我跟台北的任何一家唱片行都不熟。直到它有了分身,轉戰中南部,我才有了實際交手的機會。 然後我眼鏡全碎了。
Thumbnail
最近蚊子又多了起來。 不知道為什麼想到蚊子,就會想到舅舅家的西敏寺大喇叭。鄉下蚊子多,大人們在和室的草蓆上聊天泡茶,一邊打蚊子,一邊聽美空雲雀,兩個都在飛,煞為有趣。
Thumbnail
最近蚊子又多了起來。 不知道為什麼想到蚊子,就會想到舅舅家的西敏寺大喇叭。鄉下蚊子多,大人們在和室的草蓆上聊天泡茶,一邊打蚊子,一邊聽美空雲雀,兩個都在飛,煞為有趣。
Thumbnail
人類想像時間過去以後自身的樣貌,就像蟄伏之蟲想像風雷與豔陽。那麼新,那麼迷惘,又理所當然地直往。
Thumbnail
人類想像時間過去以後自身的樣貌,就像蟄伏之蟲想像風雷與豔陽。那麼新,那麼迷惘,又理所當然地直往。
Thumbnail
我給很多同學聽了這兩首歌,然後他們總是會用皺著眉頭的神情看著我。 但不管他們怎麼想,我就是愛上了。也正因為有這段探索音樂的經歷,我的音樂品味開始與主流脫軌。我漸漸不去在乎「別人的流行」,我不再跟風。我只關心我自己「真心喜歡」的音樂類型。
Thumbnail
我給很多同學聽了這兩首歌,然後他們總是會用皺著眉頭的神情看著我。 但不管他們怎麼想,我就是愛上了。也正因為有這段探索音樂的經歷,我的音樂品味開始與主流脫軌。我漸漸不去在乎「別人的流行」,我不再跟風。我只關心我自己「真心喜歡」的音樂類型。
Thumbnail
不同的世代背景,產生不同的角度立場,在同溫層愈趨明顯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聽見多元的聲音。
Thumbnail
不同的世代背景,產生不同的角度立場,在同溫層愈趨明顯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聽見多元的聲音。
Thumbnail
per se這場《Through the Branches》音樂會,除了用一點點音符滋潤我們,其實也是他們《Ripples, reflections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專輯的發佈會。十首作品,中英匯聚,記錄這個時代,縱使慶祝也是枉然。
Thumbnail
per se這場《Through the Branches》音樂會,除了用一點點音符滋潤我們,其實也是他們《Ripples, reflections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專輯的發佈會。十首作品,中英匯聚,記錄這個時代,縱使慶祝也是枉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