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他們的相遇:想對談的五位虛構人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在此相遇》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非小說也非散文,約翰伯格寫的這部作品可說是結合前兩者與回憶錄、沈思錄、傳記的混雜文體,帶領讀者進入的是疑真疑幻的多重人生。入手這本書已是四五年前的事了。各個章節卻永遠都看不膩,每次再次閱讀,總會有些新的發現與心得。

 

奇妙的是,我到近期才發現最後章節後竟接續了一頁文字,篇名為〈8½〉:

 

我喜歡可以帶我進入另一種人生的書。我是為了這個原因才讀以前讀過的那些書的。我讀了很多。每一本都是關於真實人生,但與我翻開書籍,繼續閱讀時發生在我身上的人生無關。我一讀書,就忘了所有時間。女人總是對別種人生充滿好奇,男人因為野心太大而無法理解這點。別種人生,別種你以前活過的人生,或你曾經可以擁有的人生。我希望,你書裡所談的人生,是我只願想像而不願經歷的人生。我可以自己想像我的人生,不需要任何文字。

 

讀著這段文字,激起我思考虛構人生與真實人生的差異。霎時,「有哪些虛構人物我想認識?」是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的問題。我想了一下,發現還真不少。然而,認識卻不等於真正了解,我更期待有機的對話,在一句一句丟躑下,或許能挖掘出更多角色在被框架世界外的秘密?

 

卡夫卡著作《審判》(The Trial)裡的K.、塔可夫斯基電影《鄉愁》(Nostalgia)裡的詩人、「愛在日落」三部曲(Before Trilogy)女主角Celine、《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男主角李還有卡繆著作《異鄉人》(The Stranger)中的莫梭是我希望在歲末年初對談的五位人物:

 

raw-image

 

K.莫名其妙地被控訴,連什麼原因都不知道。這不就是當代權力機制的荒謬?我們每個人都在那無止盡的等待中,一份份的文件資料建構了社會上的所謂「我」。當代社會不就是如此,無以數計的荒謬。《審判》寫出的故事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特別是這「現代怪獸」遍佈的社會。K.在最後一刻,沒有做任何力竭聲嘶,沒有過多的反抗,面對的是那人仍未知卻早已嗷嗷待哺的人生終點。莫梭呢?他對於死亡沒有過多的情緒,甚至被大眾以普世價值與道德觀審判他的靈魂,最後以死刑作結。那最後一刻,他卻覺得無比的釋懷,欣然接受這世界溫柔的冷漠,送自己一程。

 

電影中的李,似乎就是那些報紙上社會新聞的人物:喝多了酒,恍恍惚惚下把房子燒了,連帶葬送自己的兒女。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寡言卻誠實面對自己人生大悲的人。世事白雲蒼狗,當李回到那在海邊的曼徹斯特城,過去一切捲土重來,他仍然選擇沈默。然而,一句「I can’t beat it」道盡所有的他。

 

raw-image

raw-image

 

詩人在義大利古城漫遊,心中惦記的仍是他的家鄉。塔可夫斯基其實將自己融入了詩人這角色,而我也曾在夢中將自己化身為他,尋找那個叫做「家」的地方。敢愛敢恨的Celine呢,她對於愛情、現代女性的看法確實就如電影裡一般嗎?她是導演林克雷特與茱莉蝶兒的創造物,那讀著日記,發現自己變了,但終究那原始的她永遠沒變的Celine。

 

這五位角色其實沒特殊的連結或共通點,倒刺中我心中某些點。人生歷程真真幻幻,寫字的人時常不自覺地或是無法自拔地將自己也寫進了角色裡,而讀字的人則沈迷其中,將自己置身在那文字所建構的世界。這些角色是被杜撰出來的,並非活在現實人生,但很大一部分卻極為真實。 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我不見得願意經歷,也可能我不希望再次發生。不論如何,我看到的是活生生的每個人。同時,我也從中瞥見那最好與最壞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戴映萱的沙龍
10會員
5內容數
<p>藝術本是生命的延伸,而任何事都能以不同的敘事去捏塑生命的形狀。</p>
戴映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7/11/27
<p>藝術書寫應超越我們原先的期待,讓生命更深刻更美好。</p>
Thumbnail
2017/11/27
<p>藝術書寫應超越我們原先的期待,讓生命更深刻更美好。</p>
Thumbnail
2017/11/27
<p>我們無法征服時間,也無法戰勝終點,唯一能做的,就是擁抱它們。</p>
Thumbnail
2017/11/27
<p>我們無法征服時間,也無法戰勝終點,唯一能做的,就是擁抱它們。</p>
Thumbnail
2017/11/23
<p>我們似乎對於梵谷的向日葵與星空過於熟悉;對於他的房間擺設寥若指掌,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自己對他是如此陌生。</p>
Thumbnail
2017/11/23
<p>我們似乎對於梵谷的向日葵與星空過於熟悉;對於他的房間擺設寥若指掌,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自己對他是如此陌生。</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寧願活在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之中,還是敢於接近真誠而現實的自我當中? 書中主角莫梭不願成為世俗眼中的普通人 而令自己成為荒謬卻真實的異鄉人 令此作成為存在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Thumbnail
📝你寧願活在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之中,還是敢於接近真誠而現實的自我當中? 書中主角莫梭不願成為世俗眼中的普通人 而令自己成為荒謬卻真實的異鄉人 令此作成為存在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Thumbnail
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懸疑小說,第一人稱的視角,以為要開始訴說關於謀殺與霸凌的一切。卻沒想到走入的是科幻小說的佈局,在感覺不真實的世界裡反應真實,似乎比任何時候都真實。 那些黑體字反應出來的內心是第一人稱的主角也是自己。 “҉等҉著҉我҉的҉不҉是҉異҉世҉界҉,҉我҉也҉不҉是҉勇҉者҉或҉法҉師
Thumbnail
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懸疑小說,第一人稱的視角,以為要開始訴說關於謀殺與霸凌的一切。卻沒想到走入的是科幻小說的佈局,在感覺不真實的世界裡反應真實,似乎比任何時候都真實。 那些黑體字反應出來的內心是第一人稱的主角也是自己。 “҉等҉著҉我҉的҉不҉是҉異҉世҉界҉,҉我҉也҉不҉是҉勇҉者҉或҉法҉師
Thumbnail
透過小說與影集的角色讓我們投入另外一個平行時空,面對文字又比影集多了一些想像,透過導讀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經典的小說。 唐諾推理小說導讀I 作者:唐諾 INK印刻出版 看這本書之前,我還真的不認識馬修史卡德這個系列的小說,不過透由導讀之後,或許是一套值得找時間來嗑一下的推理小說。雖然不曾看過一
Thumbnail
透過小說與影集的角色讓我們投入另外一個平行時空,面對文字又比影集多了一些想像,透過導讀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經典的小說。 唐諾推理小說導讀I 作者:唐諾 INK印刻出版 看這本書之前,我還真的不認識馬修史卡德這個系列的小說,不過透由導讀之後,或許是一套值得找時間來嗑一下的推理小說。雖然不曾看過一
Thumbnail
覺得閱讀事一件蠻孤單的事情,看劇、聽音樂甚至出遊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而閱讀先不說難以與他人同步進行,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都需要經過內化,比較難像戲劇那般被普遍的討論。所以讀墨這種以創作活絡的閱讀社群來鼓勵大家閱,同時利用類似等級打怪與收集限量徽章的遊戲方式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意願都讓我感受出他們經營的用心。
Thumbnail
覺得閱讀事一件蠻孤單的事情,看劇、聽音樂甚至出遊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而閱讀先不說難以與他人同步進行,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都需要經過內化,比較難像戲劇那般被普遍的討論。所以讀墨這種以創作活絡的閱讀社群來鼓勵大家閱,同時利用類似等級打怪與收集限量徽章的遊戲方式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意願都讓我感受出他們經營的用心。
Thumbnail
《人生複本》是一本科幻小說,我讀科幻故事的時候,對於裡面的高科技或複雜理論一向都有點障礙,太高深了,這本也不例外,但是偶爾看到書腰的介紹感覺很精采,就是會想拿來翻翻看。 這個故事的科幻點在於平行時空,關於科技的知識,讀不太懂我大多都跳過,也只能跳過,就算去google應該也是不懂,總之維持在可以看懂
Thumbnail
《人生複本》是一本科幻小說,我讀科幻故事的時候,對於裡面的高科技或複雜理論一向都有點障礙,太高深了,這本也不例外,但是偶爾看到書腰的介紹感覺很精采,就是會想拿來翻翻看。 這個故事的科幻點在於平行時空,關於科技的知識,讀不太懂我大多都跳過,也只能跳過,就算去google應該也是不懂,總之維持在可以看懂
Thumbnail
20世紀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質疑,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孤獨異化、反映身心折磨與痛苦的寓言體小說,這才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逐漸受到重視,認為真正觸碰到人類內在的心靈,成為存在主義小說的代表。
Thumbnail
20世紀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質疑,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孤獨異化、反映身心折磨與痛苦的寓言體小說,這才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逐漸受到重視,認為真正觸碰到人類內在的心靈,成為存在主義小說的代表。
Thumbnail
一本小說,讓讀者劃線連連;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哲學思維的好句子。
Thumbnail
一本小說,讓讀者劃線連連;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哲學思維的好句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