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與死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拒絕時間〉( The Refusal of Time),2012,五頻道影像投影、聲音、擴音器、呼吸器,30分鐘。 (圖片提供:白教堂藝廊)

 

他們隨意找了兩張木椅子,坐下觀賞威廉.肯崔吉(William Kentridge)的作品〈拒絕時間〉。機械裝置、時鐘與呼吸機滴答滴答地響,穿梭在不同布景,歌頌著一首首的時空樂章。

 

隨著時針與分針等時性地左右擺動,她不自覺地在腦中重播二十多年來的回憶幻燈片,想著人生的陰晴圓缺。

 

影子樂隊由左至右進入那似真似幻的舞台,大號與喇叭、汽笛與號角譜出的音符、人聲的合唱,隨著行進樂隊的步伐在空氣中飄浮,人群由左至右「往前」進,走向一個未知的終點,最後在黑色碎片堆疊中離場。

 

他跟她在黑暗中對望,心裡想的是同一件事:人死後,一切都永遠消失,注定將進入一個無法回頭的黑洞嗎?

 

一遍又一遍,那一幕幕似真似幻的場景,將他們倆拉至畫面中的世界,又在現實中徘徊;沈浸其中而忘了何為當下, 一同加入抵抗時間的慶典儀式。從時間推移變化、宇宙的終結、黑洞談至弦理論,她看到肯崔吉在理性與感性間抓到平衡,如詩地拋出人對於時間感知的問題。

 

「所有看似邏輯性的理論其實皆與人類深層感情息息相關吧,像是黑洞理論中,引力和宇宙學的相關辯證是對「時間終點」作出假設與提問。由於消失的事實使人痛苦,才設法自己相信死後必會留下一些痕跡?」她心想。對科學家而言,那些以不同形式繼續存在人世的訊息,是否仍保存在一個黑洞邊緣的「弦」中?

 

死亡若不等於離場,那麼我們該如何辨識它的存在?不論是踽行在一片廣饒草原,還是被困在一個個框的白色邊界,他們在找尋的,是無限的永恆嗎?

 

事實上,她從沒有想過死亡是什麼樣子,也從沒想過死後的人會在哪裡。直到那件事的發生,她才意識到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換另一種方式存在。

 

至少,對她來說是這樣的。

 

然而死亡同時又吞噬著她,每分每秒以不知是叮嚀還是預言的口吻,告訴她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之事,隨時可能會發生。那種傷口是不會因時間在指尖的流逝而變淡,那是一種即使你在夢中,也能感受到的隱隱作痛。

 

縱然是夢,離開的人站在身邊,卻看不著、摸不著。早已化成塵埃。

 

隨著隊伍無止盡地繞圈,她腦海浮現的是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霎時之間被打散重組;耳邊縈繞的是父親熟悉的聲音,溫柔地對她說:

 

「時間是相對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解釋其為何物。或許,我們無法征服時間,也無法戰勝終點,唯一能做的,就是擁抱它們。」

 


 

威廉.肯崔吉(William Kentridge)

南非國寶級藝術家肯崔吉於1955年生於約翰尼斯堡,其父母為立陶宛與德國移民,兩人皆為反種族隔離的人權律師。受家庭背景影響,他於家鄉威特沃特斯蘭德(Witwatersrand)攻讀政治與南非學,1981至1982年間,赴賈克·樂寇的國際戲劇學校(École International de Théâtre)學習啞劇和戲劇。1992年後,肯崔吉開始以導演身份與手翻木偶劇團(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合作。

2000年迄今,肯崔吉結合繪畫、電影、劇場、啞劇音樂與錦織畫,創作數件大型多媒體裝置作品,內容從藝術家自身的生命政治、南非歷史與社會發展至殖民與後殖民的思考,作品於外精巧震撼,於內精準深刻,被視為當代藝術大師。

曾展於2012年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拒絕時間〉(The Refusal of Time)是肯崔吉與哈佛大學科學物理史教授皮特.加里森(Peter L. Galison)、錄影剪輯凱瑟琳・麥寶伊(Catherine Meyburgh)以及作曲家菲利普・米勒(Philip Miller)的合作。這部全長三十分鐘,結合短片、逐格動畫、動力裝置的多頻道影像作品,如一齣詼諧細緻的啞劇,從各種角度討論時間的議題,述說這段七百多年的時間史以及人類對時間的無限想像,在一幕一幕場景換置下,帶領觀者進入一個似真似幻的時間旅程。

 

延伸閱讀:「混濁時間」:威廉.肯崔吉的時空劇場

 

avatar-img
10會員
5內容數
<p>藝術本是生命的延伸,而任何事都能以不同的敘事去捏塑生命的形狀。</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戴映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我們似乎對於梵谷的向日葵與星空過於熟悉;對於他的房間擺設寥若指掌,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自己對他是如此陌生。</p>
<p>現成物件的收集與再現?繪畫與雕塑的結合?海倫.馬騰的作品不只是這樣而已。</p>
<p>我們似乎對於梵谷的向日葵與星空過於熟悉;對於他的房間擺設寥若指掌,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自己對他是如此陌生。</p>
<p>現成物件的收集與再現?繪畫與雕塑的結合?海倫.馬騰的作品不只是這樣而已。</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想記住你,我的老朋友   我已經忘了自己是在什麼時候養成這個習慣。   閒暇的時間就會翻開「死亡名錄」,一遍又一遍的,確認有沒有那個既再想見一面,卻又不想那麼快出現在書冊上的名字。   微黃的紙頁以黑墨記下死者的一生,還附上了死時的模樣姿態,今天我再次為她的消聲匿跡鬆一口氣。   人間好像有句話叫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分別帶國小及國中的學生寫〈手機與我〉這個題目,竟意外挖出不少小小低頭族。其中有兩個孩子曾經因為一邊走路、一邊滑手機而發生糗事,雖然好笑,但笑過之後細細回想,還是讓我感到不寒而慄--他們今天能夠坐在教室裡把這段經驗寫下來,而且還笑得出來,只能說是福大命大……
Thumbnail
就算某些人發覺了「能不能」的存在好了,他們很快就會被學校的排除異己裝置視作例外,以老師為眼線射出貶低雷射槍,把這些知道有其它活路可走的人射成蜂窩、不成人形。 好在,當初我認識的同學裡確實有這樣的一群人,而且他們後來都活得好好的,沒事。他們很聰明,有自己的活法。
Thumbnail
死亡襲來時,心靈會發展出一套保護機制,藉由摧毀與攻擊他人找回掌握感,來把得知死訊時所引發的「失落與失能感」替換成「掌控與賦權感」,正反兩派雖然站在毀滅或拯救世界的兩端,卻都想挽救因為瀕臨死亡而失落的自我心靈。我想,諾蘭不只摺疊時間,更將處於兩極的自由與宿命交織成網,開演一場關於如何存活的信念辯駁戰。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念頭,當幸福感越是強烈, 越是覺得太不真實,害怕有一天會失去、也會逝去。 我有,而且常常這樣想, 但並不害怕失去或死亡,只是太多的捨不得。
Thumbnail
縱使到了現代,能在文學、電影、音樂、藝術中瞧見「情色」的面容,甚至是大肆披露,「情色」一事仍不是個能公開暢談的議題。「如果想要一窺『情色』的真相,必得探究生命的核心」,說出這句話的思想家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是繼薩德侯爵之後,最為知名的情色探討者
Thumbnail
Free Solo 這一部國家地理雜誌徒手攀登全世界最艱難的岩壁的紀錄片得了 2019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電影紀錄的不是攀岩,而是與死亡一線之隔的完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想記住你,我的老朋友   我已經忘了自己是在什麼時候養成這個習慣。   閒暇的時間就會翻開「死亡名錄」,一遍又一遍的,確認有沒有那個既再想見一面,卻又不想那麼快出現在書冊上的名字。   微黃的紙頁以黑墨記下死者的一生,還附上了死時的模樣姿態,今天我再次為她的消聲匿跡鬆一口氣。   人間好像有句話叫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分別帶國小及國中的學生寫〈手機與我〉這個題目,竟意外挖出不少小小低頭族。其中有兩個孩子曾經因為一邊走路、一邊滑手機而發生糗事,雖然好笑,但笑過之後細細回想,還是讓我感到不寒而慄--他們今天能夠坐在教室裡把這段經驗寫下來,而且還笑得出來,只能說是福大命大……
Thumbnail
就算某些人發覺了「能不能」的存在好了,他們很快就會被學校的排除異己裝置視作例外,以老師為眼線射出貶低雷射槍,把這些知道有其它活路可走的人射成蜂窩、不成人形。 好在,當初我認識的同學裡確實有這樣的一群人,而且他們後來都活得好好的,沒事。他們很聰明,有自己的活法。
Thumbnail
死亡襲來時,心靈會發展出一套保護機制,藉由摧毀與攻擊他人找回掌握感,來把得知死訊時所引發的「失落與失能感」替換成「掌控與賦權感」,正反兩派雖然站在毀滅或拯救世界的兩端,卻都想挽救因為瀕臨死亡而失落的自我心靈。我想,諾蘭不只摺疊時間,更將處於兩極的自由與宿命交織成網,開演一場關於如何存活的信念辯駁戰。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念頭,當幸福感越是強烈, 越是覺得太不真實,害怕有一天會失去、也會逝去。 我有,而且常常這樣想, 但並不害怕失去或死亡,只是太多的捨不得。
Thumbnail
縱使到了現代,能在文學、電影、音樂、藝術中瞧見「情色」的面容,甚至是大肆披露,「情色」一事仍不是個能公開暢談的議題。「如果想要一窺『情色』的真相,必得探究生命的核心」,說出這句話的思想家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是繼薩德侯爵之後,最為知名的情色探討者
Thumbnail
Free Solo 這一部國家地理雜誌徒手攀登全世界最艱難的岩壁的紀錄片得了 2019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電影紀錄的不是攀岩,而是與死亡一線之隔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