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的死前七天(一)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篇談到兒童犯罪的代表——《壞種》(Bad Blood),雖然是虛構小說,但絕對稱得上是敲開我對犯罪學認識的敲門磚。在當兵時候,研究完犯罪學的教科書後(當兵可以增加閱讀能力!),對於各個研究犯罪學說有初步的了解。
今天,社畜要開始一個新的篇章,介紹一位瑞典的作者卡瑞納.伯格費爾特(Carina Bergfeldt),採訪美國死刑犯范恩.羅斯(Vaughn Ross)在死前七天的每天行程。
當然,如果只採訪死刑犯的前七天,大概兩頁報告就可以寫完了,每一天都是被規定好的行程,大概毫無看點。所以,作者在每一天,都運用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去做切入,從刑案本身判決的合理性、被害者家屬、加害者本身的自白、加害者家屬和作者實際採訪的心得集結成的一本書。
我必須先說,這本書因為涵蓋的角度實在太廣泛,社畜無法用一篇文章將自己的感想都壓縮在裡面。請容許我慢慢地跟各位介紹記者所認識的犯罪學世界,和對我的觀點衝擊吧!

范恩 · 羅斯死前第七天。
范恩羅斯 (Vaughn Ross)
亨茨維爾(Huntsville)坐落在德州,是距休士頓一小時車程的普通小鎮。1848 年,這個小鎮超越其他鄉鎮,在當地興建了該州第一座監獄——沃斯監獄(Walls Unit),德州也是在美國的可判死刑的 32 州之一。
這一天,作者從加害者及加害者角度出發。一開始引述了范恩的媽媽在法庭中的話,媽媽在法庭上說出:整個司法體系從法官到陪審團都因為他兒子膚色比較深色,所以打從一開始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他們在尚未聽到所有的描述就先在腦中幫他判刑了。而在執行死刑的州裡面,如果要判決死刑前一定要問三個問題:一、是否為預謀殺人?二、有沒有再犯的可能?三、是否有減輕事項?預留這了這些問題,作者將筆鋒一轉轉到范恩 · 羅斯身上。
范恩.羅斯受過良好教育,家裡住在白人社區。從社會背景上來看,很難找出他會槍殺兩人的動機。在作者實際與他會談中,范恩已經從一般的監獄移至「死囚監管區」,這樣的作用是為了防止死刑犯自殺。讀到這裡我不由得會心一笑,整個司法制度為了讓死刑犯能在政府規定的公開行刑時間死亡,花了更多社會成本,以達成公開死刑的示警之效果。而從范恩與作者的互動,不難看出作者對於范恩頗有好感,將他塑造成開朗頭腦清楚的大男孩。
故事到這裡社畜想要說下我的觀點:犯罪學是一們兩百多年歷史的學科,相對於其他學科的進程來說,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但為何我不稱他為「社會科學」呢?
從犯罪學來看,裡面很多的理論並無紮實的統計資料和反覆實驗和驗證,大多是某些教授觀察了一些社會現象,而直接提出就被當成是學說。例如 : 1963 年,貝克(Howard Becker)系統化地提出「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理論重點為負面標籤如何對於被標籤者之未來行為影響。像是一個人如果被標籤為犯罪人,可能會影響到他在家裡、在學校、在工作場所,或其他機構等所受到的待遇;而曾經被標籤為「犯罪人」、「出獄受刑人」或「精神病者」,則會發覺他們並不容易再找到工作。明確一點的例子,就像是更生人的處境一樣。
此理論乍聽之下相當合理,因為他呼應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但是,他卻不是透過實際的統計數字或是實驗方法而得出的結果。他是一個合理化的理論卻無證據佐證的學說,這些學說就是犯罪學的通病。
就社畜來看,犯罪學如要將理論運用在實際減少犯罪數上,每個學說及理論就必須提出相當的數據確認是可行的才是。這個學科另一個大通病就是,幾乎都是從加害者角度去探討犯罪成因及結果,抹殺了被害者其實才是犯罪學最應該被重視及注意的部分。這部分後續會再談到,接下來的故事及感想我們下次再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作者養成買書的習慣,大約十年左右,類別涵蓋小說、歷史、經濟、犯罪、和理財,希望透過自身觀點加上書中內容結合成統統社畜中的特殊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八歲的小女孩能有多壞,作者平舖直述的犯罪過程,就像這件事會發生在你周圍的不寒而慄!
一個八歲的小女孩能有多壞,作者平舖直述的犯罪過程,就像這件事會發生在你周圍的不寒而慄!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我對梅爾維爾的認識,就是從一份天性使然的沉默開始。一種等待事物臨至的安靜,一種盡在不言的生存法則,屬於摸清命運底細的預知者。他們並非不死,而是死亡完整地鑲嵌於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罪行與死刑背後的報導文學。   SEVEN DAYS TO LIVE 他和另外八十七名男性與一位女性,一同踏入那個房—而且,那些人全都沒有活著走出來。 某天瀏覽網頁時,深深被這句文案吸引,儘管這只是文中的一小塊拼圖。   罪與罰,是這本書環繞的核心議題。  作者實際走訪位於美國德州的死
Thumbnail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美國南加州伊斯拉維斯塔發生連續殺死六人後兇手也自殺死亡的大事件。一連串傷害事件發生地是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附近,六名被害死者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二十三歲的兇手有社交困難,加上亞裔臉孔,從小不斷被霸凌,可能也經歷許多女生的拒絕。對這世界的不滿,讓他計劃了這場大屠殺。
Thumbnail
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學作品。描述學過法律的屠宰場工人,大白天闖入屋內殺死富商,還神色自若坐在桌前,不料被送外燴的女孩目睹案發現場。女孩沒有檢舉他,反倒希望他自首,甚至對他產生莫名好感,卻始終無法貼近他的心。
Thumbnail
<p>閉上眼睛數到10/就把自己殺了10遍</p>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我對梅爾維爾的認識,就是從一份天性使然的沉默開始。一種等待事物臨至的安靜,一種盡在不言的生存法則,屬於摸清命運底細的預知者。他們並非不死,而是死亡完整地鑲嵌於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罪行與死刑背後的報導文學。   SEVEN DAYS TO LIVE 他和另外八十七名男性與一位女性,一同踏入那個房—而且,那些人全都沒有活著走出來。 某天瀏覽網頁時,深深被這句文案吸引,儘管這只是文中的一小塊拼圖。   罪與罰,是這本書環繞的核心議題。  作者實際走訪位於美國德州的死
Thumbnail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美國南加州伊斯拉維斯塔發生連續殺死六人後兇手也自殺死亡的大事件。一連串傷害事件發生地是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附近,六名被害死者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二十三歲的兇手有社交困難,加上亞裔臉孔,從小不斷被霸凌,可能也經歷許多女生的拒絕。對這世界的不滿,讓他計劃了這場大屠殺。
Thumbnail
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學作品。描述學過法律的屠宰場工人,大白天闖入屋內殺死富商,還神色自若坐在桌前,不料被送外燴的女孩目睹案發現場。女孩沒有檢舉他,反倒希望他自首,甚至對他產生莫名好感,卻始終無法貼近他的心。
Thumbnail
<p>閉上眼睛數到10/就把自己殺了10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