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的死前七天(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篇談到兒童犯罪的代表——《壞種》(Bad Blood),雖然是虛構小說,但絕對稱得上是敲開我對犯罪學認識的敲門磚。在當兵時候,研究完犯罪學的教科書後(當兵可以增加閱讀能力!),對於各個研究犯罪學說有初步的了解。

今天,社畜要開始一個新的篇章,介紹一位瑞典的作者卡瑞納.伯格費爾特(Carina Bergfeldt),採訪美國死刑犯范恩.羅斯(Vaughn Ross)在死前七天的每天行程。

當然,如果只採訪死刑犯的前七天,大概兩頁報告就可以寫完了,每一天都是被規定好的行程,大概毫無看點。所以,作者在每一天,都運用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去做切入,從刑案本身判決的合理性、被害者家屬、加害者本身的自白、加害者家屬和作者實際採訪的心得集結成的一本書。

我必須先說,這本書因為涵蓋的角度實在太廣泛,社畜無法用一篇文章將自己的感想都壓縮在裡面。請容許我慢慢地跟各位介紹記者所認識的犯罪學世界,和對我的觀點衝擊吧!


范恩 · 羅斯死前第七天。


范恩羅斯 (Vaughn Ross)

范恩羅斯 (Vaughn Ross)



亨茨維爾(Huntsville)坐落在德州,是距休士頓一小時車程的普通小鎮。1848 年,這個小鎮超越其他鄉鎮,在當地興建了該州第一座監獄——沃斯監獄(Walls Unit),德州也是在美國的可判死刑的 32 州之一。

這一天,作者從加害者及加害者角度出發。一開始引述了范恩的媽媽在法庭中的話,媽媽在法庭上說出:整個司法體系從法官到陪審團都因為他兒子膚色比較深色,所以打從一開始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他們在尚未聽到所有的描述就先在腦中幫他判刑了。而在執行死刑的州裡面,如果要判決死刑前一定要問三個問題:一、是否為預謀殺人?二、有沒有再犯的可能?三、是否有減輕事項?預留這了這些問題,作者將筆鋒一轉轉到范恩 · 羅斯身上。

范恩.羅斯受過良好教育,家裡住在白人社區。從社會背景上來看,很難找出他會槍殺兩人的動機。在作者實際與他會談中,范恩已經從一般的監獄移至「死囚監管區」,這樣的作用是為了防止死刑犯自殺。讀到這裡我不由得會心一笑,整個司法制度為了讓死刑犯能在政府規定的公開行刑時間死亡,花了更多社會成本,以達成公開死刑的示警之效果。而從范恩與作者的互動,不難看出作者對於范恩頗有好感,將他塑造成開朗頭腦清楚的大男孩。

故事到這裡社畜想要說下我的觀點:犯罪學是一們兩百多年歷史的學科,相對於其他學科的進程來說,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但為何我不稱他為「社會科學」呢?

從犯罪學來看,裡面很多的理論並無紮實的統計資料和反覆實驗和驗證,大多是某些教授觀察了一些社會現象,而直接提出就被當成是學說。例如 : 1963 年,貝克(Howard Becker)系統化地提出「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理論重點為負面標籤如何對於被標籤者之未來行為影響。像是一個人如果被標籤為犯罪人,可能會影響到他在家裡、在學校、在工作場所,或其他機構等所受到的待遇;而曾經被標籤為「犯罪人」、「出獄受刑人」或「精神病者」,則會發覺他們並不容易再找到工作。明確一點的例子,就像是更生人的處境一樣。

此理論乍聽之下相當合理,因為他呼應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但是,他卻不是透過實際的統計數字或是實驗方法而得出的結果。他是一個合理化的理論卻無證據佐證的學說,這些學說就是犯罪學的通病。

就社畜來看,犯罪學如要將理論運用在實際減少犯罪數上,每個學說及理論就必須提出相當的數據確認是可行的才是。這個學科另一個大通病就是,幾乎都是從加害者角度去探討犯罪成因及結果,抹殺了被害者其實才是犯罪學最應該被重視及注意的部分。這部分後續會再談到,接下來的故事及感想我們下次再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統統愛看書:書說社會的沙龍
34會員
49內容數
作者養成買書的習慣,大約十年左右,類別涵蓋小說、歷史、經濟、犯罪、和理財,希望透過自身觀點加上書中內容結合成統統社畜中的特殊書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滴水的推理書屋」裡的檢察事務官循線找到書屋,那個曾為大學推理社社長的店長,就以「你是檢查事務官?」這句話回敬也是推理迷的檢察事務官。當然,書屋門口店長自己掛了一個門牌:「貝格街221B」也是重要的梗,貝格街221B是福爾摩斯與華生住的地方,應該是百年來全世界最出名的地址。
Thumbnail
「滴水的推理書屋」裡的檢察事務官循線找到書屋,那個曾為大學推理社社長的店長,就以「你是檢查事務官?」這句話回敬也是推理迷的檢察事務官。當然,書屋門口店長自己掛了一個門牌:「貝格街221B」也是重要的梗,貝格街221B是福爾摩斯與華生住的地方,應該是百年來全世界最出名的地址。
Thumbnail
解密陌生人6 〈完結篇〉:不在堪薩斯市的布蘭達 還記得布蘭達這個名字嗎? 一位叫做安辛尼亞的粗魯惡霸警察, 竟然害的一位黑人女性自殺, 他應該要懂的更多尊重和禮節, 我們要狠狠的判刑他! 但,問題真的是他嗎?
Thumbnail
解密陌生人6 〈完結篇〉:不在堪薩斯市的布蘭達 還記得布蘭達這個名字嗎? 一位叫做安辛尼亞的粗魯惡霸警察, 竟然害的一位黑人女性自殺, 他應該要懂的更多尊重和禮節, 我們要狠狠的判刑他! 但,問題真的是他嗎?
Thumbnail
從死刑犯執行死刑前七天,淺談我所認識的犯罪學,這會是一個系列,希望大家跟我一起Dive in!
Thumbnail
從死刑犯執行死刑前七天,淺談我所認識的犯罪學,這會是一個系列,希望大家跟我一起Dive in!
Thumbnail
來自人性陰暗深淵的聲音,隨時在我們身邊耳語── 「想要有能力控制一切」、 「想要受人敬畏恐懼」, 「想要自己的所作所為被全世界永遠記得……」 是什麼讓潛在的邪念升級成暴力的罪行? 又有什麼辦法能避免我們成為這些暴行的犧牲者?
Thumbnail
來自人性陰暗深淵的聲音,隨時在我們身邊耳語── 「想要有能力控制一切」、 「想要受人敬畏恐懼」, 「想要自己的所作所為被全世界永遠記得……」 是什麼讓潛在的邪念升級成暴力的罪行? 又有什麼辦法能避免我們成為這些暴行的犧牲者?
Thumbnail
「罪行終將敗露,以厚土覆蓋也無法掩蓋天下人的耳目。」──《哈姆雷特》 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 約翰·道格拉斯 ,和美國作家暨電影製作人 馬克·歐爾薛克 1995年共同創作的同名非虛構作品:《破案神探》(Mind Hunter),2017年由《Seven火線追緝令》《控制》大衛芬奇 改編,氣氛陰鬱黑暗
Thumbnail
「罪行終將敗露,以厚土覆蓋也無法掩蓋天下人的耳目。」──《哈姆雷特》 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 約翰·道格拉斯 ,和美國作家暨電影製作人 馬克·歐爾薛克 1995年共同創作的同名非虛構作品:《破案神探》(Mind Hunter),2017年由《Seven火線追緝令》《控制》大衛芬奇 改編,氣氛陰鬱黑暗
Thumbnail
這本2003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剖繪檔案」,不只是一本刑事心理偵查的書,還是一本以歷史角度切入的罪犯學研究專書;它以真實案例(不侷限於美國)解讀背後隱含的深奧心理剖繪理論,也以具體的資料,驗證科學心理剖繪的實用性,是許多犯罪懸疑小說構思時不可或缺的靈感來源~
Thumbnail
這本2003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剖繪檔案」,不只是一本刑事心理偵查的書,還是一本以歷史角度切入的罪犯學研究專書;它以真實案例(不侷限於美國)解讀背後隱含的深奧心理剖繪理論,也以具體的資料,驗證科學心理剖繪的實用性,是許多犯罪懸疑小說構思時不可或缺的靈感來源~
Thumbnail
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Thumbnail
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Thumbnail
看到天黑請閉眼這幾個字相信有玩過“狼人殺”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個遊戲的目的是找出“狼”(兇手),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來了解這些有名的“狼”的過去。
Thumbnail
看到天黑請閉眼這幾個字相信有玩過“狼人殺”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個遊戲的目的是找出“狼”(兇手),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來了解這些有名的“狼”的過去。
Thumbnail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1975     酒駕肇事的議題最近一直浮上檯面。過去「葉少爺」酒駕撞人致死,最重只能判七年,不禁讓人質疑,這種如同蓄意謀殺的行為會不會刑罰的過輕?這也讓我反思以前總是認為刑罰制度越嚴厲犯罪率就會下降,是不是
Thumbnail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1975     酒駕肇事的議題最近一直浮上檯面。過去「葉少爺」酒駕撞人致死,最重只能判七年,不禁讓人質疑,這種如同蓄意謀殺的行為會不會刑罰的過輕?這也讓我反思以前總是認為刑罰制度越嚴厲犯罪率就會下降,是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