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女性樂評嗎?她們被消失很久了,現在讓你看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艾倫·葳莉絲(Ellen Willis)的女兒12歲時想給媽媽買個生日禮物。她踏進Tower唱片行,想當年這家連鎖超大型樂迷寶庫還沒倒,而CD還是超炫的新媒體呢!她挑了又挑,最後把搖滾女神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精裝合輯抱回家。

結果,小女兒發現了驚人事實。那套專輯的解說小冊…根本就是她老媽寫的啊!

媽啊!一直到艾倫·葳莉絲過世,全世界才像挖出了什麼披頭四未出土專輯一樣重新發現她。這位紐約客雜誌首位流行樂評人,她生前整整開過「56個」專欄,卻直到過世後才得以將樂評集結出書。

「搖滾之母」莉蓮·蘿森(Lillian Roxon),因為寫了搖滾樂第一部百科全書而得名,這本書熱賣到三度再版,實在太暢銷還上了報。諷刺的是,搖滾之母的故事被人家寫成書、拍成電影,她自己寫的書卻已絕版多年。

絕版的還有卡洛琳·庫恩(Caroline Coon)。身為藝術家的她,70年代以繆思女神之姿遊走於英倫龐克音樂圈,曾提供作品給短暫經紀過的衝擊樂團(The Clash)用,也是行刑者樂團(The Stranglers)〈倫敦小姐〉(London Lady)這首歌的主角。她為雜誌寫文章介紹這些樂團,並出版《The New Wave Punk Rock Explosion》(暫譯:新浪潮龐克搖滾大爆炸)一書,早早就為樂迷見證了龐克的崛起。



引領潮流的女人們把新音樂寫進歷史,她們卻被歷史給遺忘

2015年,潔西卡·霍柏(Jessica Hopper)出版了《The First Collection of Criticism by a Living Female Rock Critic》,落落長的書名直譯起來,叫做「第一本活生生女性搖滾樂評家評論集」。

這個書名很「故意」的點出一個事實: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一本還在世女樂評的書。

作者潔西卡·霍柏現為Pitchfork音樂網站主編,這家從1995年創立至今的線上音樂雜誌,藉由不斷更新的樂評資訊,漸漸成為獨立音樂圈的風向指標,也是促成許多風格特異創新藝人廣受歡迎的推手。

而這本活生生就出書的女樂評集,則收錄2003-2014橫跨超過十年,原刊載於各大報章雜誌的評論與訪談稿,是她如今何以當上資深編輯的歷程。

從流行天后(泰勒絲、女神卡卡)到搖滾天王(珍珠果醬、Bruce Springsteen),從饒舌嘻哈到另類獨立,書中所選的藝人與樂風非常多元,充份展現作者各種敢言的野心。

其中包括與揭露R. Kelly性醜聞的音樂記者對談:時任芝加哥太陽報流行樂評的Jim DeRogatis,在接獲這位R&B黑人歌手R. Kelly疑似與未成年女孩發生關係的錄影後,明知會有冒犯粉絲與種族歧視的惡名,仍勇敢寫出了報導。此後開始有受害女子半夜打電話給他投訴傷痛:「我被這些事糾纏困擾難眠,你能不能聽我說?」記者表示,這一切是「我身而為人起碼能做的」。

在還沒有Me Too運動的年代,雖然最後這椿性醜聞未被定罪,但因為一個樂評的勇氣,至少在聽這個人露骨的歌的時候,你無法不想到那背後的恐怖真實:

他強暴了14歲小女生,「尿在她嘴裡,還遠端搖控喬她的姿勢好迎接這個『禮物』」。

事情再也不是「搖滾巨星就是狂」那麼簡單而已了。

她玩搖滾,她是女權份子,她卻以人家老婆身份出名

關於寇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的Hole樂團,以及那張《Live Through This》專輯,如果不是她老公─Nirvana樂團天之驕子─科特·柯本( Kurt Cobain)的自殺,還會那麼出名嗎?

有鑑於八卦、陰謀論實在太多太多,而且很顯然都站在柯本粉那邊,潔西卡·霍柏乾脆把做這張專輯的人都找來說明白。

歌是科特·柯本寫的嗎?「我想要比柯本更好。我是認真在和柯本較勁。」寇特妮·洛芙表示總是有這種白目冒犯她,「我超得意他寫了我也不爽用」。樂團吉他手Eric Erlandson也說,「他是天才…想和他合作但又不想他碰我們的藝術。那和Nirvana是兩回事:是我們的能量」。

「當人家老婆和當個媽媽,所有的衝突就從這來;明明是個女權份子,卻因為身為柯本太太而出名?」鼓手Patty Schemel說,「這全部的挫折和競爭,我想有很多都寫進歌詞裡了,也成為那張唱片的一大力量。」

這世界需要女性樂評,越多越好

那麼到底,為什麼非「女樂評」不可呢?

也許是因為,只有在女樂評的書裡,才會有專為女性音樂人指定保留席。當我看到潔西卡·霍柏的書裡,竟然有篇叫做「女性 (Female)」的專章,我整個覺得有洋葱,其他音樂書裡絕對找不到這種好東西。

另外,我也很愛文章裡的「女孩經驗」,那是其他樂評人寫不出的共鳴。像是,喜歡這音樂,就可以無視對女生很不政治正確的詞嗎?還有,那些男孩在歌裡寫的女孩總是不太對,我們女生本人值得更好的歌。

或者是,暗戀那個誰就學他聽什麼,卻沒有真的接近他一點,而且他後來也沒在聽那些了,就只剩下你,和你已無法不熱愛的音樂。

因為音樂總是不只是音樂,他們常常是生命裡的「那個誰」。

這時就不得不說,作者的開頭文章標題下得好:

我跟音樂有種怪怪的交往關係(I Have a Strange Relationship With Music)

因為我也是。

這本書也引來安溫‧克勞馥(Anwen Crawford)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寫了評論文章─〈這世界需要女性搖滾樂評〉。

她寫道:

搖滾樂很少提供給女性反叛社會與性解放的具體希望,像它給男性的那樣─雖然很多女性,包括我自己,曾試著在其中尋找那些自由。

當她看到搖滾之母莉蓮·蘿森對友人的私信,抱怨說再也受不了男生們該死的電吉他時,安溫自承,「我完全了解她的心情。」

對,很多事情就是只有女生才懂。

這世界上所有知名樂評都是些又用藥又淫亂的壞男人,但這些精蟲過剩的「搖滾精神」並不適用於女性。

搖滾世界的逆女,包括寫音樂的,並不被預設為才女,更常發生的是,她們被當作是慾女。

安溫舉了凱西‧蜜勒(Kathy Miller)的例子,她被男編輯派去寫The Who樂團,卻要求幫他口交作為回報,還說:「這沒什麼吧?妳還不就是個樂迷妹(groupie)。」當她說,「我是個寫搖滾樂的女人。」對方卻說,「有差嗎?」

其實潔西卡·霍柏在她那本書裡,一開頭就講到書名並不完全如此,卻又無法否認。

嚴格說來,前面提到的艾倫·葳莉絲生前還是出過書的,但那並不算是樂評集。莉蓮·蘿森與卡洛琳·庫恩確實達成活著出書的成就,就算絕版也一樣,而有本《搖滾她寫的》(Rock She Wrote)探討過這件事情,也是此書促使潔西卡·霍柏採取行動。

然後,就沒有了。

就真的沒有女樂評的書了啊!還好作者很樂觀,她說,「我們應該可以列出好多好多本書⋯只是這些書還沒有寫出來,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采致的沙龍
6會員
5內容數
吳采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4/17
前陣子為了和女友更好的生活,做出了換屋的決定。本來看上某間頂樓公寓的無敵海景,但卡在頭期款、裝修成本和附近環境機能等,種種考量下還是放棄。結果,我自己同時出售的房子卻速速賣掉了。
Thumbnail
2019/04/17
前陣子為了和女友更好的生活,做出了換屋的決定。本來看上某間頂樓公寓的無敵海景,但卡在頭期款、裝修成本和附近環境機能等,種種考量下還是放棄。結果,我自己同時出售的房子卻速速賣掉了。
Thumbnail
2018/12/17
美國獨立音樂最權威網站Pitchfork「2018最佳音樂好書榜」來了!一反樂壇各種男流至上現狀,一開始就挑了講90年代傳奇之淚:Lauryn Hill(蘿倫希爾)的書! 這樣的選書品味真是太強大了,請大家務必看看用戀女濾鏡挑過的好書們還有哪些。
Thumbnail
2018/12/17
美國獨立音樂最權威網站Pitchfork「2018最佳音樂好書榜」來了!一反樂壇各種男流至上現狀,一開始就挑了講90年代傳奇之淚:Lauryn Hill(蘿倫希爾)的書! 這樣的選書品味真是太強大了,請大家務必看看用戀女濾鏡挑過的好書們還有哪些。
Thumbnail
2018/11/22
當她們站到舞台上,勇敢講出了真話,為信念發聲,那一刻,世界突然變得很棒。 她就是要不顧一切的講你們不愛聽的話,並對這個世界的醜惡比了中指。 為什麼要做個找麻煩天后?不講會死嗎? 還真的會。 很多巨星死在開趴嗑藥,M.I.A.說,那就是你有信息沒傳達出來,有話沒講的下場。
Thumbnail
2018/11/22
當她們站到舞台上,勇敢講出了真話,為信念發聲,那一刻,世界突然變得很棒。 她就是要不顧一切的講你們不愛聽的話,並對這個世界的醜惡比了中指。 為什麼要做個找麻煩天后?不講會死嗎? 還真的會。 很多巨星死在開趴嗑藥,M.I.A.說,那就是你有信息沒傳達出來,有話沒講的下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名來自私立學校,聰明有個性的女孩,如何跨越鴻溝,成為九零年代另類搖滾樂團中具影響力的成員。似乎這個故事本身就具有足夠的吸引力,然而,由於撲朔迷離的死亡事件—克莉絲汀·普法夫(Kristen Pfaff)的故事這才引起人們的興趣。
Thumbnail
一名來自私立學校,聰明有個性的女孩,如何跨越鴻溝,成為九零年代另類搖滾樂團中具影響力的成員。似乎這個故事本身就具有足夠的吸引力,然而,由於撲朔迷離的死亡事件—克莉絲汀·普法夫(Kristen Pfaff)的故事這才引起人們的興趣。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伊莎貝·雨蓓主演的《鋼琴教師》摘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83年出版的小說原著,有性與謊言還有權力遊戲的自我毀滅。 我們隔著文字看主人翁的自我毀滅,難道不應該產生一些 「如果不這樣,也許就不會那樣」的正反兩方思考嗎?
Thumbnail
伊莎貝·雨蓓主演的《鋼琴教師》摘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83年出版的小說原著,有性與謊言還有權力遊戲的自我毀滅。 我們隔著文字看主人翁的自我毀滅,難道不應該產生一些 「如果不這樣,也許就不會那樣」的正反兩方思考嗎?
Thumbnail
【波士頓勒殺狂】以1960年代「波士頓勒殺者」連續殺人案的歷史事件為軸,講的卻是揭發這樁新聞的兩位女性揭破案件的身心過程,乍看之下,很像2007年【索命黃道帶】,其實我在看的過程,反而感覺像是2016年的【關鍵少數】。
Thumbnail
【波士頓勒殺狂】以1960年代「波士頓勒殺者」連續殺人案的歷史事件為軸,講的卻是揭發這樁新聞的兩位女性揭破案件的身心過程,乍看之下,很像2007年【索命黃道帶】,其實我在看的過程,反而感覺像是2016年的【關鍵少數】。
Thumbnail
《鋼琴教師》不只有最奪人眼球的性與謊言,還有權力遊戲所造成的自我毀滅。強勢帶來壓抑,反擊帶來奇異的力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里尼克筆下的故事發展,是兩車加速不踩刹車相向,相撞。
Thumbnail
《鋼琴教師》不只有最奪人眼球的性與謊言,還有權力遊戲所造成的自我毀滅。強勢帶來壓抑,反擊帶來奇異的力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里尼克筆下的故事發展,是兩車加速不踩刹車相向,相撞。
Thumbnail
廣泛的文學作品裡,多數讀者讀的是作家的作品本身,而旁及書信、日記,偶爾讀讀,更少讀的是評論或研究作品,然而,如果你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傳記或者研究文集,你會發現,這些作家本身跟作品印象會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有些讀者會覺得,讀到這些傳記會造成偶像幻滅,但我總感覺到:幻滅,才是開始(大笑)。 講這麼一串打強心
Thumbnail
廣泛的文學作品裡,多數讀者讀的是作家的作品本身,而旁及書信、日記,偶爾讀讀,更少讀的是評論或研究作品,然而,如果你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傳記或者研究文集,你會發現,這些作家本身跟作品印象會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有些讀者會覺得,讀到這些傳記會造成偶像幻滅,但我總感覺到:幻滅,才是開始(大笑)。 講這麼一串打強心
Thumbnail
respect 致敬人權靈魂歌后,Aretha Franklin傳記電影 永遠別讓任何人阻止你做喜歡的事,別輕易向困境妥協。記得,你值得一切更好的,去追尋,去爭取!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劇照 《靈魂心聲》(Respect)是一部2
Thumbnail
respect 致敬人權靈魂歌后,Aretha Franklin傳記電影 永遠別讓任何人阻止你做喜歡的事,別輕易向困境妥協。記得,你值得一切更好的,去追尋,去爭取!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劇照 《靈魂心聲》(Respect)是一部2
Thumbnail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鄉村音樂三個和弦,就能唱出最真實的感受,  但真實的人生,並不像三個和弦那樣地簡單。  她擁有清亮厚實的嗓音,快慢歌都能輕鬆駕御, 育有一子一女卻因故入獄,服獄期間全賴母
Thumbnail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鄉村音樂三個和弦,就能唱出最真實的感受,  但真實的人生,並不像三個和弦那樣地簡單。  她擁有清亮厚實的嗓音,快慢歌都能輕鬆駕御, 育有一子一女卻因故入獄,服獄期間全賴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