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龜|考據篇】成為傳說的火山島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龜山島,無人島

  龜山島位於宜蘭頭城外海,現在普遍的說法,是因本島看來像抬起頭的烏龜,才被稱為龜山島——說是這麼說,其實只有某個角度特別像烏龜,其他角度都需要一些想像力。從烏石港出發,船程大約要半小時,從岸上看彷彿很近,其實比想像中更遠。臺灣有句俗諺叫「龜山踅頭」,用來形容不可能發生的事,但從宜蘭各處看龜山島,竟會有龜山島轉頭的錯覺;這是因為宜蘭的海灣呈半月形,剛好包住龜山島,雖然龜首始終朝東,要是沿著海岸走,從北或南看向龜山島,會覺得龜首朝著不同方向。

  現在的龜山島是無人島,但過去島上是有住人的,最多時曾達七百多人,只是1977年,因為軍事規劃的需要,強制將島上居民遷徙,成員軍事用地,解嚴後軍隊撤離,龜山島便無人居住了。說起漢人何時到龜山島,根據日治時代的文獻,說是道光年間從頭圍大坑罟地方的漳州人為了捕魚之便而到島上,在那之後遷到島上的人漸漸增加。

  現在島上地名,由龜尾、龜首、龜甲、龜爪等稱之,是徹底將龜山島當成大烏龜了。但何澂寫〈臺陽雜詠〉,裡頭「兩三孤嶼似星羅」一句,註解中提到「又有五獅嶼,在噶瑪蘭頭圍對渡」,從地理上看,這「五獅嶼」當為「龜山島」無虞;日人安倍明義推測,五獅或許是原住民語的近音譯字,而「五獅」發音與「龜山」相近,從這個脈絡看,龜山島叫龜山也未必是形似烏龜所致。不過,其實無法否認何澂將「龜山」誤為「五獅」的可能,只能說這個問題未有定論。

鄭成功傳說

  關於鄭成功砲擊龜山島的傳說,目前我找到最早的文獻,是1936年李獻璋主編的《臺灣民間文學集》,其中黃得時紀錄了草鞋墩、鶯歌石、劍潭、龜山島的傳說,說龜山島本是龜精,還帶著兩顆卵,讓鄭軍大為驚恐。明明軍隊不在海上,鄭成功還騎著馬,到底有什麼好怕的?這或許是不解之謎。不過,鄭成功看到精怪絲毫不亂,在馬上開槍把龜精的甲殼打出了一個洞,重傷的龜精就不吐霧了,沈入海中,不久再度浮上來,成為龜山島。後來鄭成功打出來的洞,裡面積了水,變成湖泊。

  這個湖,大概是所謂「龜潭」吧?位於龜頸左側的湖泊,可以從401高地上俯瞰。其實黃得時紀錄的故事還有後續,說有天島上婦女忽然感到情慾難安,覺得一定有什麼作祟,後來發現有個男人拿竹竿搗動湖水,於是她們衝過去搶走竹竿丟掉,渾身的慾火也就降下來了。這種莫名其妙、毫無道理的發展,可說頗有民間故事風格。

  故事中的龜卵,是龜山島西南方的礁石,今已不存。據說1943年夜裡,海上忽然巨響,隔天龜卵嶼就不見了。當地居民猜測可能是被水雷破壞。

  這不是日本時代的唯一版本。就在1937年,幸田青綠寫了《蘭陽》一書,裡面以「神秘之島」、「傳說之島」來形容龜山島,雖然也提到了鄭成功傳說,但細節與黃得時所寫的完全不同,以下簡述:

  過去鄭成功征伐臺灣時,叭哩沙(三星之古名)有隻稀世的巨龜,鄭成功作為戰勝紀念,帶了許多動物要回日本,這隻巨龜也是其中之一。但牠不用就縛,或許是心意感動上天,忽然天氣劇變,驚濤駭浪,作為重要的伴手禮的巨龜竟化為山石,一動也不動,鄭成功無可奈何,但性烈如火的他氣憤難平,就以大砲轟擊龜山島。

  據幸田青綠所說,鄭成功的砲擊痕跡不是變成湖泊,而是變成南面斷崖下方的洞窟。傳說暫且不論,我覺得海蝕洞窟的版本,無疑更有傳說性質;因為就在這個海蝕洞旁,有海底溫泉汩汩流出,使那一片海洋變成淡淡的綠色,要是從天空看,簡直像海裡開出白玉色雲紋的花朵。據說1968年時,龜首附近還會噴出大量的硫氣、水蒸氣,白霧直上天際,船隻經過附近都會儘速離開,不然在硫磺氣體中難以呼吸,這種現象,或許就是「妖精吐霧」的傳說起源。

  幸田青綠紀錄的傳說有著顯著的日本殖民痕跡。說鄭成功是要帶伴手禮回日本,明明角色設定上,他可是要反清復明啊!哪有什麼閒情到日本去。不過,也不能說這傳說就是偽造的,即使到現在,民間似乎還流傳著此一版本的變體——據說野柳岬也是龜精,與龜山島這隻龜精正好一公一母,於是鄭成功打算撮合兩隻龜精,便牽著龜山島往野柳前進,誰知道這隻龜精到半路就停下,鄭成功怎樣都拖不動,惱羞之下拿炮打牠,不小心就將龜精打死了。

  且不論打算撮合烏龜精的鄭成功到底有多閒,「鄭成功牽著龜精前往某處」的形象,依然在這個民間版本裡保存下來。雖然不知故事原型為何,但既然這個變體存在,就不能說幸田青綠的故事是偽造的。

  被鄭成功砲擊的痕跡,究竟是龜潭,或是海底溫泉邊的海蝕洞呢?考慮到「傳說」為何物,或許兩者都是正解。不過,無論何者都反映了「火山」與「傳說」的聯繫。莊文星在《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中撰有〈龜山島是否為活火山〉一文,便指出龜潭可能曾是爆裂性火山口,至於海底溫泉旁的海蝕洞就更不用說了。因為火山活動,至今仍有種種異象,這是否就是傳說出現的原因呢?

  即使是,也不會是唯一的原因,不然大屯火山應該也出現相似傳說。為何鄭成功傳說會出現,如前篇文章所說,有可能是鄭成功信仰隨著移民遷入所致。那麼,鄭成功信仰在宜蘭的興盛程度如何呢?

宜蘭的鄭成功信仰

  之所以追問宜蘭的鄭成功信仰,而不只是頭城,是因為能看到龜山島的範圍很廣,只要出海能見到,就沒必要侷限於行政區劃。宜蘭最早的鄭成功信仰為何?由於早期鄭成功信仰是私祀,或許有些痕跡沒留下,而現在能考察到最早的鄭成功廟宇,或許是冬山的龍安宮。

  根據〈冬山龍安宮沿革碑〉,龍安宮本是水尾仔陳家的私廟,陳家先祖於乾隆49年從漳州渡臺,卻在海上迷航,無計可施之下,就發願若能平安上岸將祭祀鄭成功,後來果然成功在冬山河上岸。民國65年,因為政府開始龍德工業區,就將已有兩百年的小廟遷於現址,本來只有陳家子孫祭祀的小廟,也因此成為地方公廟。

  水尾仔位於宜蘭五結鄉大吉村,這個地理位置與鄭成功傳說有無關係呢?幸田青綠記載的鄭成功傳說指出,原來大龜是在叭哩沙,也就是三星。這點說來奇妙,因為三星離海岸尚有一段距離,為何原傳說的起點在叭哩沙?或許其中隱藏著什麼玄機,但我尚未參透。叭哩沙這個名稱跟噶瑪蘭族有關,說不定噶瑪蘭族與這傳說的原型也有關係?且不論噶瑪蘭族,《噶瑪蘭廳誌》裡,屠文然寫了一首〈龜山嶼歌〉,其中有段註解:「相傳乾隆年末,有多羅美遠社老番忽見龜山開裂,知漢人將至。」安倍明義認為,這裡說的「龜山開裂」是指火山爆發。哆囉美遠社屬於巴賽,舊部落位置大概在壯圍的大福一帶,原住民見過龜山島,並發展出傳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叭哩沙沿著溪流而下,最後會在蘭陽溪出海。剛剛提到的冬山河,也差不多在這個位置。至於水尾仔,則在蘭陽溪上來不遠處。如果說龜精在叭哩沙就是在蘭陽溪出海處的意思,那龍安宮與傳說中龜精的起點,確實算是接近。

  雖然漳州人信奉鄭成功是件很妙的事,因為鄭成功其實是泉州人,但若漳州陳家將鄭成功信仰帶進宜蘭——當然,很可能陳家不是唯一來源——那也是乾隆、嘉慶年間的事,比記載鶯歌石的《淡水廳誌》更早。不過,這不能作為鄭成功版本的龜山島傳說那時已經存在的證據,只能說,有這樣的傳說也不奇怪。

  更有可能的是龜山島早有自己的傳說,但在鄭成功信仰進入宜蘭後混淆了。道光年間,柯培元曾寫過〈望龜山歌〉,開頭便說「千歲老龜化為石」,如果這不是作者個人的想像,那就表示當地早有「烏龜化石」的傳說。

  傳說究竟如何演變,現已難以考據,但再說點胡思亂想吧!前面提到鄭成功打算撮合龜山島與野柳岬,為何是這兩個地點?剛剛也說過,巴賽族的哆囉美滿社能看到龜山島,巧合的是,同屬於巴賽族的金包里社也能看到野柳。難道這兩個地點會扯上關係,與巴賽族的交流聯繫有關嗎?

  當然,這只是毫無根據的妄想,不過這兩個地點的聯繫,確實值得注目,或許這反映出兩地至少在航運上多有往來。


閱讀同主題的其它文章:
【千年老龜|考據篇】成為傳說的火山島嶼
【千年老龜|遊記篇I】登上龜山島
【千年老龜|遊記篇 II】環繞龜山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地方異聞的沙龍
70會員
70內容數
<p>這是一個走遍台灣踏查妖怪傳說的寫作企劃,預計在2017年完成10篇以妖怪為主題的旅行企劃和旅行書寫。每個月以一名妖怪為主題,除了考據以外,也進行旅行路線規劃,設計兩至三天的行程,到實地走訪、探查後,再將這些經驗寫成旅遊札記。</p>
2018/05/29
這次石爺考察橫跨了新竹穹林、關西、北埔、南埔與新竹市區等地,因為範圍廣闊,所以建議以兩天一夜的行程走訪,時間較充裕,要聯絡這些地方的交通工具,因為新竹縣市本身的大眾運輸系統並未普及到較山區的景點,建議以機車與汽車代步最適當。
Thumbnail
2018/05/29
這次石爺考察橫跨了新竹穹林、關西、北埔、南埔與新竹市區等地,因為範圍廣闊,所以建議以兩天一夜的行程走訪,時間較充裕,要聯絡這些地方的交通工具,因為新竹縣市本身的大眾運輸系統並未普及到較山區的景點,建議以機車與汽車代步最適當。
Thumbnail
2018/05/28
北埔和南埔在一條路的盡頭,右轉下坡是南埔,繼續走是北埔,雖然距離不遠,但兩地人煙、景致截然不同,在這次的遊記篇會介紹南埔石爺,北埔沒有石爺,但到了南埔後,不來北埔實在有些可惜,在本文景點篇裡會寫到北埔的發展歷史與現今樣貌。
Thumbnail
2018/05/28
北埔和南埔在一條路的盡頭,右轉下坡是南埔,繼續走是北埔,雖然距離不遠,但兩地人煙、景致截然不同,在這次的遊記篇會介紹南埔石爺,北埔沒有石爺,但到了南埔後,不來北埔實在有些可惜,在本文景點篇裡會寫到北埔的發展歷史與現今樣貌。
Thumbnail
2018/05/28
在新竹縣市為主題的石爺篇,如果說食物有一個共同性的話,那就是偏向客家風味的料理,像是芎林的美濃樓、關西的ㄤ咕麵與北埔的老頭擺,但也有在南埔鄉間小路的窯烤麵包,或是在新竹市區裡城隍廟的小吃,除了窯烤麵包以外,其他幾家是身為新竹在地人的我,以下為大家一一介紹石爺食宿篇。
Thumbnail
2018/05/28
在新竹縣市為主題的石爺篇,如果說食物有一個共同性的話,那就是偏向客家風味的料理,像是芎林的美濃樓、關西的ㄤ咕麵與北埔的老頭擺,但也有在南埔鄉間小路的窯烤麵包,或是在新竹市區裡城隍廟的小吃,除了窯烤麵包以外,其他幾家是身為新竹在地人的我,以下為大家一一介紹石爺食宿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龜山島距離宜蘭頭城海岸東面約10公里,面積約2.85平方公里,貌似烏龜而得名。島上本有漁民居住,後劃為軍事管制區而強制遷村至本島,民國89年才恢復觀光。
Thumbnail
龜山島距離宜蘭頭城海岸東面約10公里,面積約2.85平方公里,貌似烏龜而得名。島上本有漁民居住,後劃為軍事管制區而強制遷村至本島,民國89年才恢復觀光。
Thumbnail
去年暑假趁著人潮還不多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到宜蘭玩了三天兩夜,同時也安排了龜山島一日遊,看著照片,到現在還是能感受到當時非常開心的感覺,也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當時的行程。我們預定的行程是:賞鯨豚+龜山島繞行+登島,時間大約是4小時。
Thumbnail
去年暑假趁著人潮還不多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到宜蘭玩了三天兩夜,同時也安排了龜山島一日遊,看著照片,到現在還是能感受到當時非常開心的感覺,也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當時的行程。我們預定的行程是:賞鯨豚+龜山島繞行+登島,時間大約是4小時。
Thumbnail
老朋友臨時北上造訪,我賺了一天假陪同出遊玩樂,原本的計畫去先泡蘇澳冷泉再吃南方澳的海鮮,不知怎的在雪隧裡隨意聊起龜山島,既然大家都沒去過就臨時更改目的地,雖然沒有事前申請登島的手續,倒也無妨,我們直衝烏石港碰碰運氣再說。
Thumbnail
老朋友臨時北上造訪,我賺了一天假陪同出遊玩樂,原本的計畫去先泡蘇澳冷泉再吃南方澳的海鮮,不知怎的在雪隧裡隨意聊起龜山島,既然大家都沒去過就臨時更改目的地,雖然沒有事前申請登島的手續,倒也無妨,我們直衝烏石港碰碰運氣再說。
Thumbnail
來吧,爬山龜山島烏龜背殼的最高點,401高地,來享受美景吧!
Thumbnail
來吧,爬山龜山島烏龜背殼的最高點,401高地,來享受美景吧!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提到,現在的龜山是由勝利路切開,分作大小龜山。以龜山的形象來看,勝利路的開拓其實是把這隻烏龜身首分離了。作為玄天上帝的使者的烏龜被這樣對待,似乎不是什麼好事?難道開拓這條路的時候沒有破壞風水的疑慮嗎?所以我就想稍微找一下這條路到底是什麼時候開的。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提到,現在的龜山是由勝利路切開,分作大小龜山。以龜山的形象來看,勝利路的開拓其實是把這隻烏龜身首分離了。作為玄天上帝的使者的烏龜被這樣對待,似乎不是什麼好事?難道開拓這條路的時候沒有破壞風水的疑慮嗎?所以我就想稍微找一下這條路到底是什麼時候開的。
Thumbnail
  高雄的龜山位在左營,雖說是山但其實就只是一座小丘,位於蓮池潭的南邊,今以勝利路區分出小龜山與大龜山。而勝利路區分出來的小龜山正是龜首的位置,因此勝利路看似將龜山「斷頭」了。這座被斷頭的龜山不只是個適合郊遊踏青的好去處,其實她跟鳳山縣城有段分段分分合合的歷史。
Thumbnail
  高雄的龜山位在左營,雖說是山但其實就只是一座小丘,位於蓮池潭的南邊,今以勝利路區分出小龜山與大龜山。而勝利路區分出來的小龜山正是龜首的位置,因此勝利路看似將龜山「斷頭」了。這座被斷頭的龜山不只是個適合郊遊踏青的好去處,其實她跟鳳山縣城有段分段分分合合的歷史。
Thumbnail
這些海蝕洞,據說過去曾有海盜躲藏。戰後某段時間,有些漁民會在海上走私,同樣利用這些海蝕洞。因為走私的利益太大了,在走私的全盛期,甚至有上百艘船圍繞在洞外,這些船在夜裡發出的光,就連頭城岸邊都看得到,因此被稱為「龜島夜市」。不過,這夜市只存在兩年,政府知道後,保七總隊介入,夜市就不復存在了。
Thumbnail
這些海蝕洞,據說過去曾有海盜躲藏。戰後某段時間,有些漁民會在海上走私,同樣利用這些海蝕洞。因為走私的利益太大了,在走私的全盛期,甚至有上百艘船圍繞在洞外,這些船在夜裡發出的光,就連頭城岸邊都看得到,因此被稱為「龜島夜市」。不過,這夜市只存在兩年,政府知道後,保七總隊介入,夜市就不復存在了。
Thumbnail
離開坑道時,我跟小波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忽然間,整個坑道的燈都暗了下來。我跟小波立刻髒話連連。這種時候,人就是會需要髒話來壯膽,畢竟轉眼間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我們在八百公尺的正中間,前後的光源都無法好好抵達這個位置。幸好,燈只暗下幾秒鐘,馬上又重新亮起,但那也夠嚇人了!
Thumbnail
離開坑道時,我跟小波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忽然間,整個坑道的燈都暗了下來。我跟小波立刻髒話連連。這種時候,人就是會需要髒話來壯膽,畢竟轉眼間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我們在八百公尺的正中間,前後的光源都無法好好抵達這個位置。幸好,燈只暗下幾秒鐘,馬上又重新亮起,但那也夠嚇人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