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街】消逝與再生(下)

2021/10/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篇提到“義隆機器廠”隔壁有家至今還在營業的“捷興”(Chit Heng),是專營各種煤氣爐、火水汽爐與零件以及火水電泵的店家。直覺告訴我它應該與餐飲業密切相關(但沒細問還是不確定,不過廚師可都是玩火的專家呀)。
不過,它倒是提醒了我汕頭街曾有這麼一家潮州菜館。這家潮菜館在結業以前還是以炭燒火鍋為名的,是家庭聚餐的好去處。

5. “吳發成潮州菜館 ”Goh Huat Seng Steamboat

結業前的吳發成潮州菜館(未著色)
我有幸在“吳發成菜館”結業前去過一次。當時為了幫某社區委員會處理一些糾葛,雖然過程不盡完美,但他們在隔年過年聚餐時竟把我也帶上。
這聚餐不僅吃到了好吃的炭燒火鍋,還有委員自家的新鮮漁獲。雖然第一次被叫上參與聚餐,著實有點惶恐,但沒一會兒就吃開了。
沒想到讓我留下美好回憶的“吳發成菜館”沒多久就結業了。
對很多檳城人來說,這家菜館的結業幾乎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畢竟這裡是許多家聚或朋友聚餐的重要地點。沒想到從此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去處了。開業於1950年的吳發成潮州菜館在結業前也已經傳承了三代,想必這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吧。
“吳發成菜館”如今只留下樓上的招牌,樓下已經變成了一家娘惹糕的專賣店。

後記:拿督公神龕

“拿督班裡瑪依淡”神龕和它高高的煙囪
曾到馬來西亞旅遊的朋友大概都會注意到大馬華人社群普遍有個叫“拿督公”的神明,總是被供奉在戶外的紅色神龕。拿督公是地方守護神,而且通常具有刻板馬來男性的特性,比如穿“宋谷”(songkok)帽、白袍、供奉的食物以咖哩為主、愛抽雪茄等等。因此,拿督公也普遍被認為是早期華人移民社會與土地(或土地的主人)鏈接的一種方式。
一些地方的廟宇甚至在齋戒月時選擇在開齋時間進行祭祀喔。畢竟根據憲法規定,“馬來”的其中一個定義就是“穆斯林”。
喬治市的拿督公是相對更具有特色的,不僅是因為喬治市因為地理環境的優勢開發得早,還因為喬治市裡的拿督公都有具體的名字。像這個坐落在"成都旅社”後院的拿督公神龕,署名“班裡瑪依淡”。“依淡”應該是Hitam的翻譯,Hitam也是黑色的意思,也作人名。“班裡瑪”倒是很像"Panglima",是馬來文中司令或指揮官的職稱。
祂或許是早期當地將領所化身的守護神,百年來還在這裡守護著這條人來人往的街道。
話說,雖然傳統的祭祀活動在今天相對減少許多,但拿督公曾在2016年"精靈寶可夢GO"流行時爆紅了一次。因為有好多補給站都被標識在各個社區的拿督公紅色又好辨認的神龕上,後來甚至還出現了“拿督公導覽”等文化活動。我大概也在那年幾乎走訪了整個喬治市的拿督公神龕。
還有在玩寶可夢的朋友下次到喬治市可以試試開啟找尋拿督公的踪跡喲。
(全文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弄裡的阿四
羅弄裡的阿四
自稱“阿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年初三撿到的貓就叫作“初三”。“羅弄”是馬來文“Lorong”的音譯,就是巷弄的意思。跟貓一樣喜歡在巷弄裡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