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來,春秋戰國時候,還是中國人最自由的時候。那時候的特點是什麼,春秋是下克上。完全屌絲逆襲。國君被大臣控制,大臣又被家臣控制。那時候老大不好做,什麼時候小弟不爽了,直接跑家裡就能把老大搞掉。忘了鄭國還是晉國,有個將軍戰前分肉分不公,沒有分給他的司機,結果一打起仗來,他司機也乾脆,直接把他拉到敵方陣營那裡去做俘虜。但那時候也有讀了點書的人,痛恨這個局面,他們覺得這成什麼體統,根本就沒有秩序啊。於是如孔子就開始替這個天下發望,他希望建立起一個新秩序出來,至於是誰來建,無所謂,孔子一輩子想找到這樣一個國家,來幫助他建設他理想中的秩序感。可惜,沒有人吃乎他這一套。於是氣的孔子發狠,說要道不行,乘桴桴於海,那時候沒有戶口政策,出國也不需要簽證。所以,他到處溜達,散播他日後對中國人影響深重的學問。
到戰國,戰國的特點是敵我不分。無論什麼人,讀了一點書,哪怕學了點雞鳴狗盜,總想著找個資本方賣給他。至於是哪一國,無所謂。滿世界跑著賣嘴的士子。比如李斯,賣的不好,被打了一頓。回到家,老婆罵她,說叫你好吃懶做,在家裡多定當非要滿世界賣嘴,真是活該。李斯張嘴問老婆他的舌頭還在不,老婆說在呢。李斯這就把心放了下來,他說有舌頭在,還怕什麼。
後來李斯賣嘴賣到了秦國,好不容易混到一個位置。這時候,秦國忽然懷疑起,這麼多外國人來我們這裡做事,萬一出了間諜這麼辦(事實也真是因為出現一個韓國間諜)。所以就打算驅逐這些外國人。李斯急了,因為他是楚國人,眼看這做楚奸的機會也不可得了,於是趕緊給秦王上了《諫逐客書》,那個話說的懇切啊,他說:“是乙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這個話說得秦王明白了過來。西元前2世紀,最缺什麼,缺的是人才啊。留下了李斯以及一大幫外國人才,最終成就大業。李斯這話裡,最牛逼的一句是什麼,是“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只要住得下來,可以生活,那麼哪裡都是老百姓的祖國。你看,我們老祖宗老早就這麼達觀。
秦漢之際,國家統一成為一個固定的模式,與此同時,那些有利於統治的學問也就有意識的開始給老百姓洗腦。以今天的觀念去想,其實還真是滿混帳的。什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類。一句話,這裡居住的人都成了皇帝 的私產。為了充分表達出這種皇帝對於財產管理的概念,他派出的官員,乾脆就叫“牧”。意禦民如牧畜。等於皇帝在九州放養了一群小綿羊,有一群人替皇帝拿著小皮鞭,帶著一群狗,看著羊群們。太平時候,吃羊肉,穿羊皮。萬一大灰狼來的時候。呵呵那時候還真不算太變態,皇帝只要求牧羊人們去和大灰狼鬥。至於羊群們的流失,皇帝唯表歎息。胡人掠境,損失報表上,也會寫著被捋掠的人口數目。皇帝看看,歎口氣,還是牧羊人不力啊,換一個。
不過這時候,漢奸的概念總算出來了。一個叫李陵的將軍。率五千名弓箭手從居延北行軍一個月,在浚稽山與且鞮侯單于的三萬騎兵遭遇,這個李將軍非常英雄,以步兵對騎兵,還以少敵多。結果殺敵萬餘,最後“矢盡道窮,士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實在打不過,固守又沒有支援。只好投降了。
按說李將軍如此拼命,最後投降也是迫不得已,但皇帝依然不滿意。莫說你吃我的俸祿,你就是不吃俸祿你也是我漢家的人,你就得為我去死,投降,根本不是中國人的選項。於是將李將軍一家老小全抓了起來。
李陵的朋友很多,估計平時為人也不錯。其中有個司馬遷就替他說好話,說他“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皇帝哪裡聽得這個,更生氣,不但殺光李家人,還順便拿了司馬遷的小雞雞。
李陵,想不做漢奸也就成了漢奸。他回不去了。
說句題外話,他能不能回來呢,我想也未必沒有這個可能,他的祖父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