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興趣和網路社群(201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上一篇「社群是什麼?」的最後一段,我提到「興趣」是各種組成社群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種。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和先前談「為什麼社群這麼夯?」時一樣,從 Internet 歷史的角度切入,幫助各位理解興趣和社群之間的關係。
在開始講網路上的社群前,我想先從我的老本行開始,以一個雜誌編輯的角度,來聊聊興趣與社群之間的密切關係。
我剛踏入社會時,第一份工作是在現在城邦集團之下的 PCuSER 電腦人出版社當技術編輯。有一年非常幸運地參加了城邦集團為新手編輯開設的訓練營隊。在其中的某堂課上,詹宏志先生講了句令我受用至今的話。雖然我沒有逐字記下當時詹先生這句話的全文,但意思是這樣的:
「你們不要以為雜誌就是把內容印在紙上賣出去。雜誌是對某種特殊興趣的經營。」
「對特殊興趣的經營」,確實如此。你到雜誌架上看看,每本雜誌都對應了一種特殊的興趣。《釣魚人》雜誌鎖定對釣魚的興趣、《空中英語教室》對應的是英語學習的興趣、《大美人》、《小美人》與各種女性雜誌,不但對應著「變漂亮」的興趣,還進一步分眾化。
更有甚者,你會看到很多雜誌跳出紙本,在實體世界中經營他們對應的某種特殊興趣;像是《天下》經常舉辦各種大師論壇,讓關心趨勢的人不只在紙本上,也能親身近距離親沐大師的真知灼見。許多攝影雜誌會舉辦座談會或外拍活動,邀請攝影愛好者共同參與,等等等。
這些,都是把興趣和一群有共同興趣的人連結在一起。
而 Internet 更進一步,用更快速、更即時、更無遠弗屆的力量,不只連結興趣和人,甚至連同好之間也能相互連結,進而形成網路社群。

社群服務:歷史篇

Internet 在開始商業化前,就已經展現出強大的潛力,能夠把某個特殊興趣和一群有共同興趣的人連結在一起,形成我們所熟知的各種社群服務;隨著技術與想像力的進步,我們看到各種社群服務在技術和服務方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但「連結興趣與人」的本質,則從未改變。
甚至在還沒有 Internet 前,網路就能把人和興趣連結起來了。

電話BBS

📷
這個畫面是在 Internet 還沒商業化之前,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的「電話 BBS」,二十多年前我唸大學時也玩得很兇。和現在動不動就有幾萬人同時連線的 Internet BBS 不同的是,這種電話 BBS 的同時上線人數通常只,有,一,人。(很多小型電話 BBS 只有一條電話線)
這種電話 BBS 是怎麼運作的呢?站長在電腦上架設 BBS 軟體,並且裝一台數據機,利用市內電話開放站友連線進來。數據機的連線方式和傳真機相同,都是把資料變成聲音訊號後,利用語音電話線路來傳送,所以跟打電話一樣,有人佔線,別人就連不上。
站友在電腦上安裝撥號連線軟體(例如上圖的 Telix)和數據機,撥通 BBS 站的電話,成功連線後,雙方開始交換資料——BBS 站把未讀新信打包傳給站友,站友打包上傳已讀已回的舊信,資料交換完畢後就斷線,讓別人可以撥進去。
接著站友使用離線讀信軟體(例如銀版快信),把該看的信看一看、回一回,用信包軟體打包好後,再用撥號連線軟體撥回 BBS 站,雙方再度交換信包。如果在你兩次連線之間有別人連線過,上傳了新貼文或回覆你的訊息,這回你就有新信可看了。
拜學弟在家中架站之賜,我在他的站上認識很多有共同興趣的朋友,大家聊天打屁、交換各種有用或有趣的訊息,當中很多人直到二十多年後都還是好朋友。這,就是興趣和人的連結。

Internet BBS

📷
這個畫面,大家當然就很熟悉了,目前台灣最大的 BBS PTT。和當年一次只容一人上線的電話 BBS 站相比,PTT 隨時都有十萬人左右上線,網友張貼在裡面的各種資訊,也是依照不同的分類放在不同的板中,網友在自己感興趣的板內閱讀並交換訊息,甚至彼此連繫。
這又是興趣和人的連結。

NetNews/Newgroup

歷史上還有很多曾經紅過一時的社群服務,也都利用不同的方式把興趣和人連結起來,例如這個我也曾經用很兇的服務「NetNews」。
📷
NetNews(也有人叫它 NewsGroup)是透過 Email 來訂閱的訊息服務。在畫面中的第三欄,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不同的興趣群組(例如 net.jokes 是笑話群組、net.auto.vw 顯然是討論福斯汽車的群組)。你只要連上某個 NetNews 的伺服器,告訴它你想訂閱哪些群組,就可以用 Email 接收群組的最新訊息,也可以回信到群組中,所有群組的訂戶都可以看見。
這種服務一直活到今天,包括 Yahoo groupsGoogle groups 都是源自 NetNews 的服務,只是多了 web 介面而已。
所以,這是透過 Email 來完成的社群服務,同樣是把各種特殊的興趣與人連結起來。

社群服務:當代篇

當代的社群網站百花齊放,儘管有著許多不同的技術,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但本質仍然是連結興趣與人。

討論區/論壇

📷
討論區當然是非常典型的一種興趣社群服務,而且在台灣已經發展到幾乎什麼大小興趣,都有討論區提供服務。大宗興趣如美妝的 FashionGuide、3C汽機車等宅產業的 Mobile01、生兒育女的 Babyhome,以及匯集各種次文化與地下訊息的伊莉等;甚至連像電漿電視油電混合車衛星電視等一些超小眾的話題,也都有討論區。
不論是什麼主題的討論區,不論其規模大小,其服務的本質,也都是人和興趣的結合。

部落格

📷
部落格則是另一種不同形式的社群服務。它不像討論區或 BBS 那樣,直接以不同興趣來吸引網友群聚,而是透過優質的內容來間接達成凝聚興趣社群的效果。
在部落格中,每個部落格主各有關注的興趣重點,並且以自己的興趣為中心,發表各種內容。只要是用心經營,努力提供優質內容的部落格,都會吸引對該主題有興趣的網友瀏覽互動,因而擁有非常大的流量與影響力。
順帶一提,很多社群行銷的討論已經不那麼重視部落格,我認為這是錯誤的。部落格只要運用得宜,配合其他行銷工具,會發揮非常強大的加乘力量。
📷
至於大家目前最常使用的社群服務,像是 Facebook 粉絲團、社團,或是老外很愛的 Twitter 等等,也都可以讓網友因為某種特殊的興趣而結合在一起。

掌握興趣,才能掌握社群

從上面的歷史回顧,我們已經看到一個事實:不管社群服務採用什麼技術、提供哪種服務,萬變始終不離其宗:就是要把一群有共同興趣的人,透過共同興趣的訊息連結起來,甚至讓他們可以彼此連結。
所以,興趣可以說是網路社群得以成形的最重要因素。落實到社群行銷上,其實也很簡單:讓你的受眾接收他們感興趣的訊息,就是社群行銷成功的基本馬步。
如果你覺得你的社群行銷哪裡不太對勁,請站回網友的角度來思考,是不是給的訊息不太符合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往往這就可以解決你遇到的困難。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7會員
174內容數
後見之萌,是由一群熱愛各種懷舊與經典復古趣味的作者,所精心打造的小巧共筆寫作專題。也許你因為生活與忙碌,已經淡忘了那份「深入探索某個嗜好」的樂趣,但我們會努力讓你回想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就在平成天皇宣布將於2019年退位,平成年號也將隨之走入歷史的前夕,筆者想帶大家重新回顧一下,這位在平成時期中,可以說是影視、歌唱、綜藝三棲,屬於女神級的超偶歌姬:永遠的「早安甜心」松浦亞彌。
6月17日,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有一場與一般陳情抗議相當不同的集結活動。
雖然今日透過各種平台與管道,可以輕易玩到過去的大型電玩遊戲,但是坐在電玩場,玩著實際的筐體,身後站著等待遊戲的玩家⋯⋯這樣的感覺,卻是怎麼都虛擬不來的。
一聽到命令就得去做、不管是誰說的命令都會下意識去完成,這種其他家長或許會視作讚美的形容詞,對我來說就只是揮之不去的詛咒。拒絕可說是自我保護跟制定與他人之間界線的方式之一,訓練出無法拒絕的孩子,無異於剝奪了與生俱來的保護罩,赤裸著暴露在各種需索無度的惡意中。
在遊戲主機從2D圖像轉換進入3D圖像的九〇年代中期,任天堂及SEGA間競相在主機平台上設計客製晶片,加強家用主機在圖像處理上的性能,使得SFC及MD兩台主機上,出現了不少令人驚豔的遊戲。
上星期,看到有一班朋友在Facebook討論起《虎與龍》這部舊動畫,反應好不熱烈。其中一位朋友是這樣評價《虎與龍》的:「它是近十年來最好看的校園動畫,沒有之一。」
就在平成天皇宣布將於2019年退位,平成年號也將隨之走入歷史的前夕,筆者想帶大家重新回顧一下,這位在平成時期中,可以說是影視、歌唱、綜藝三棲,屬於女神級的超偶歌姬:永遠的「早安甜心」松浦亞彌。
6月17日,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有一場與一般陳情抗議相當不同的集結活動。
雖然今日透過各種平台與管道,可以輕易玩到過去的大型電玩遊戲,但是坐在電玩場,玩著實際的筐體,身後站著等待遊戲的玩家⋯⋯這樣的感覺,卻是怎麼都虛擬不來的。
一聽到命令就得去做、不管是誰說的命令都會下意識去完成,這種其他家長或許會視作讚美的形容詞,對我來說就只是揮之不去的詛咒。拒絕可說是自我保護跟制定與他人之間界線的方式之一,訓練出無法拒絕的孩子,無異於剝奪了與生俱來的保護罩,赤裸著暴露在各種需索無度的惡意中。
在遊戲主機從2D圖像轉換進入3D圖像的九〇年代中期,任天堂及SEGA間競相在主機平台上設計客製晶片,加強家用主機在圖像處理上的性能,使得SFC及MD兩台主機上,出現了不少令人驚豔的遊戲。
上星期,看到有一班朋友在Facebook討論起《虎與龍》這部舊動畫,反應好不熱烈。其中一位朋友是這樣評價《虎與龍》的:「它是近十年來最好看的校園動畫,沒有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早是國語日報。  也上過聯合、自由、中時、民眾的副刊。  網路的話,就是BBS。  後來,有什麼優秀文學網、鮮文學網等,也在上面“浪流連”過😆😆😆  有段時間,就是Focus在音樂專欄的部分。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從高中開始,那時開始接觸社群便是無名小站!和哇咧星樂園,這開啟我逐漸習慣在於網路上有的空間,可以寫寫自己的心情,想法,或喜怒哀樂等!那是一種自我的應對的方式!無名小站的消失,哇咧星樂園漸被fb/ig等新型的社群取代!每個時代好像都有著當下被吸引的產物與留戀! 怎麼碰觸到這裡!主要是當時在網路搜
談談上網經驗和網路交友。 我是在國中時期開始是用網路的,大概已經三十年了,那時候是撥接的年代,以秒計費的網路費用很貴,而且爆慢,不用就要馬上切掉,如果忘了切掉,當月費用會很嚇人。 別說上網了,同學中家裡有電腦的幾乎沒有,等到大多人有電腦和能上網時大概在我五專畢業後了,五專如果要做報告,班上同
Thumbnail
臺灣社群媒體平臺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Discord, Patreon, Uscreen, Buy Me a Coffee, ko-fi, Gumroad, Gotomax 和 Getmax 等社群平臺都在臺灣具有一定受眾。本文通過比較不同社群平臺的優缺點。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網咖的歷史發展,從早期非法經營到現今的消逝,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在國小時期和國中生活中對網咖的故事。
Thumbnail
再回頭跟人聊起那個網路剛盛起的年代,是個非常純粹的年代,人們是因為「有趣」而著迷於網路,而不是因為「想要交朋友」啊!
Thumbnail
這是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有一點點小得意,還是貼出吧。 我去的第一個聊天室,是中華電信的「洞庭湖」。聊了一段時間後,「洞庭湖」關閉了,只好到BBS的聊天室聊天。此後,很多年再也沒到中華電信的聊天室聊天。 前段時間,在偶然機緣下,發現有「HiNet社群聊天室」,是中華電信的聊天室。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早是國語日報。  也上過聯合、自由、中時、民眾的副刊。  網路的話,就是BBS。  後來,有什麼優秀文學網、鮮文學網等,也在上面“浪流連”過😆😆😆  有段時間,就是Focus在音樂專欄的部分。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從高中開始,那時開始接觸社群便是無名小站!和哇咧星樂園,這開啟我逐漸習慣在於網路上有的空間,可以寫寫自己的心情,想法,或喜怒哀樂等!那是一種自我的應對的方式!無名小站的消失,哇咧星樂園漸被fb/ig等新型的社群取代!每個時代好像都有著當下被吸引的產物與留戀! 怎麼碰觸到這裡!主要是當時在網路搜
談談上網經驗和網路交友。 我是在國中時期開始是用網路的,大概已經三十年了,那時候是撥接的年代,以秒計費的網路費用很貴,而且爆慢,不用就要馬上切掉,如果忘了切掉,當月費用會很嚇人。 別說上網了,同學中家裡有電腦的幾乎沒有,等到大多人有電腦和能上網時大概在我五專畢業後了,五專如果要做報告,班上同
Thumbnail
臺灣社群媒體平臺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Discord, Patreon, Uscreen, Buy Me a Coffee, ko-fi, Gumroad, Gotomax 和 Getmax 等社群平臺都在臺灣具有一定受眾。本文通過比較不同社群平臺的優缺點。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網咖的歷史發展,從早期非法經營到現今的消逝,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在國小時期和國中生活中對網咖的故事。
Thumbnail
再回頭跟人聊起那個網路剛盛起的年代,是個非常純粹的年代,人們是因為「有趣」而著迷於網路,而不是因為「想要交朋友」啊!
Thumbnail
這是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有一點點小得意,還是貼出吧。 我去的第一個聊天室,是中華電信的「洞庭湖」。聊了一段時間後,「洞庭湖」關閉了,只好到BBS的聊天室聊天。此後,很多年再也沒到中華電信的聊天室聊天。 前段時間,在偶然機緣下,發現有「HiNet社群聊天室」,是中華電信的聊天室。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