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亦敵亦友?既虛擬又現實的雙面刃│淺談網路社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認識一個新朋友時,你會如何留下他的連絡資訊?相信比起「可以告訴我你的電話號碼嗎?」現在有更多人會說「你的LINE ID是什麼?」、「加一下FB」或「你有IG嗎?」

網路社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傳言與輿論的最初源頭也都從網路開始流傳。到底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網路社群緊密連接?網路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點?你可能會說「我登出就好啦」、「不要看就沒事了」,或許不然,答案比你想的要更複雜一些。

│正在悄悄靠近你的網路社群

網路社群的強大在於它能創造社會資本,藉由隔著螢幕的互動與交流,逐漸取得社群中成員的信任與認同。就好比金錢帶來的萬能好處「錢非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社會資本是讓你可以「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另一種萬能。社會資本是人與人互動、社交的基礎,包含連結、規範、信任、互惠等多種層面。個人如果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本,代表他擁有足夠緊密或大範圍的社會網絡,當他陷入困境時,就可能找到願意幫助他的對象。

網路社群的頻繁互動與多種交流方式,讓社群中的成員可以共享一種語言或論述。交流的愈頻繁,成員就可以從社群中獲得更多幫助,無論是資訊的分享或者情感上的支持,使得成員願意為社群付出更多心力,或者取得網路社群中的名譽與成就感,比如在PTT上因為每問必答而被稱為大神的用戶。如今更有多種形式的社群媒體可使用,包括:Facebook、Twitter、Plurk或者已停止服務的無名小站,使用者可自行選擇喜歡的社群加入,並成為網路社群中的一員,累積網路中獨有的社會資本。

raw-image

│不安於虛擬的網路社群

網路社群能累積社會資本的特性引發了網路上的從眾行為,一波波的跟風潮把虛擬社群帶入現實,成為網路社群真正令人不容忽視的原因。

從眾行為是人們處於團體中,因為感受到「需要被認同」、「與團體保持一致」的壓力,而改變自己原有的行為、認知或判斷。網路雖有匿名的特性,使用者仍會在網路社群中以融入群體為目標,展現從眾行為。特別是互動頻率高的使用者,更容易展現出較高的忠誠度,並具備對其他成員的凝聚力,使社群成員間的關係更加堅固,培養出對社群的信任。

但這些從眾行為不僅會表現在虛擬的網路中,更延伸至現實世界。比如消費者相信部落客與留言者的推薦購買特定商品造成熱銷、到特定店家消費引發排隊狂潮;又或者聽信網路謠言、假新聞,對特定公眾事件造成影響,比如美國大選期間的假新聞事件,其中,社群媒體容易分享與快速傳播的特性,使得假新聞的影響範圍擴大。這時,網路社群不再「虛擬」,而是能撼動現實,達成其他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報紙、雜誌等管道)難以超越的效果。

│不斷請求你留下的網路社群

網路社群不再虛擬的其他原因是即便使用者自認什麼都沒有做,網路還是會在不知不覺間,透徹了解帳號背後的人是誰;以及身處在數位時代,要完全避免使用網路的難度高,且脫離網路社群也常對使用者帶來程度不一的焦慮感。

raw-image

以臺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Facebook為例,網站初始的設計目的就是讓使用者留下愈多資料、創造愈多與其他使用者互動的紀錄愈好。許多促成使用者互動的設計包含「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推薦、「在想些什麼」的動態時報文字、甚至是使用帶給人信賴感的藍色作為主色調,Facebook網站的各方面都在激發使用者主動分享資訊的欲望。即使使用者不曾發過一篇文章,只要從朋友名單中進行分析,也可以概略推算出使用者的個人資料。

個人隱私問題可能可以藉由不使用社群網站、不創建帳號從根本解決,但網路社群正逐漸成為人們分享資訊的重要管道。不論是人際交流或者資訊分享,不受限時間地點、不需要面對面交談的性質,使網路社群愈發蓬勃發展,在特定的專業社群中,還能達到一定的知識水準。即使撇除網路社群的使用,在上網率達到86.5%、12-49歲使用者的上網率達到97.7%的現今,想全面避開網路的影響幾乎不可能。就算不使用網路,從虛擬走向現實的種種社群從眾行為,依舊會對個人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

│需要拿捏距離相處的網路社群

即使弊端明顯,也不可忽視網路社群的資訊傳播能力。網路社群全然突破地域與時間限制的使用便利性,使其在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中,凝聚強大的號召力,為世界帶來許多變革。此外,網路社群的流通也促成可汗學院均一教育平台等線上學習平台的出現。雖然網路是否真的促成教育更加普及、又或者強化了數位落差還沒有定論,但網路提供了更多正規學校教育以外的可能。

網路社群是現實社會的延伸,載體的改變不會影響人們在團體中追求認同、渴望陪伴的想法。但網路的匿名性與普及程度使網路社群的影響力逐漸增加,若要抑止錯誤資訊的散播與網路的負面影響,社群成員的把關必不可少,避免自己陷入從眾心態也是重要的方式。

你經常在網路上與未曾謀面的他人互動嗎?你是否曾在不知不覺中,被網路資訊影響了判斷?網路社群是敵是友並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找到適當的距離,拿捏虛擬與現實的界線,或許你能看得更全面而清晰。

參考文獻

  1. 江義平、賴欣怡(2014)。網路社群媒體使用者資訊分享行為探究。創新與管理,11(1),23-51。
  2. 林奇秀、陳一帆(2001)。淺析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實證研究如何構思社會資本概念圖書資訊學刊,9(2),55-89。doi: 10.6182/jlis.2011.9(2).055
  3. 陳筱華、李佩貞(2011)。探討社群意識在虛擬環境下對凝聚力與忠誠度的影響。行銷評論,8(4),519-537。doi: 10.29931/MR.201112.0006
  4. 詹壬菡、方彩欣(2012)。論網路虛擬社群中的從眾行為現象。設計研究學報,5,153-167。doi: 10.29701/JDR.201207.0012
  5. 劉靜怡(2012)。社群網路時代的隱私困境:以Facebook為討論對象。臺大法學論叢,41(1),1-70。doi: 10.6199/NTULJ.2012.41.01.01
  6.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8)。107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LIS-圖書資訊學刊的沙龍
97會員
36內容數
《圖書資訊學刊》(ISSN 1606-7509)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出版,為同儕審查、開放取用的半年刊,刊載圖書館學、資訊科學、電腦科學、目錄學、檔案學、教學科技等相關領域之中英文學術論文。
2022/05/20
書目計量學可以廣泛地用於計算和評估主題、學科領域、學者、期刊、文章等的影響力和地位,藉此描繪出一個領域的生態;而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也能夠看出評估對象歷年來的表現變化,進而掌握未來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2022/05/20
書目計量學可以廣泛地用於計算和評估主題、學科領域、學者、期刊、文章等的影響力和地位,藉此描繪出一個領域的生態;而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也能夠看出評估對象歷年來的表現變化,進而掌握未來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2022/03/18
研究資料服務又稱為研究資料管理服務(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Service),是一種深入學者研究歷程的支持性服務,著重於研究資料本身的蒐集、管理與利用的議題,是環繞學者研究生命週期所有產出與使用資料的一系列工具與支援服務。
Thumbnail
2022/03/18
研究資料服務又稱為研究資料管理服務(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Service),是一種深入學者研究歷程的支持性服務,著重於研究資料本身的蒐集、管理與利用的議題,是環繞學者研究生命週期所有產出與使用資料的一系列工具與支援服務。
Thumbnail
2020/08/24
掠奪型期刊以牟利為目標,透過作者付費出版的方式來獲利。它們可能完全不審稿,或將審查標準降至極低,導致立論不佳或證據基礎薄弱的論文充斥於網際網路,也讓認真治學的研究者人人自危,不僅賠上自己苦心撰寫的研究論文,還會傷害自身的學術聲譽。
Thumbnail
2020/08/24
掠奪型期刊以牟利為目標,透過作者付費出版的方式來獲利。它們可能完全不審稿,或將審查標準降至極低,導致立論不佳或證據基礎薄弱的論文充斥於網際網路,也讓認真治學的研究者人人自危,不僅賠上自己苦心撰寫的研究論文,還會傷害自身的學術聲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社交的重要性 社交是人類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和建立關係的過程,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幫助人們擴大社交圈,獲得支持和幫助,並且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主要有以下功能: 促進人類的情感健康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 有研究表明,缺乏社交支持和人際互動可能會導致孤獨感、憂鬱和其他情緒問題。 促進人類的
Thumbnail
社交的重要性 社交是人類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和建立關係的過程,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幫助人們擴大社交圈,獲得支持和幫助,並且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主要有以下功能: 促進人類的情感健康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 有研究表明,缺乏社交支持和人際互動可能會導致孤獨感、憂鬱和其他情緒問題。 促進人類的
Thumbnail
無可避免的,人就是群體動物。走到哪裡都是要社交的,逃也逃不了。唯有靜下心來從這些紛擾的人際關係中,堅守自己的信仰,勇敢的拋棄自己不要的,留著可以與自己相伴的,才不用在未來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遺失的自己、一次又一次尋找可以依附的(卻又一次又一次的被拋棄)。
Thumbnail
無可避免的,人就是群體動物。走到哪裡都是要社交的,逃也逃不了。唯有靜下心來從這些紛擾的人際關係中,堅守自己的信仰,勇敢的拋棄自己不要的,留著可以與自己相伴的,才不用在未來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遺失的自己、一次又一次尋找可以依附的(卻又一次又一次的被拋棄)。
Thumbnail
先撇開社群是否為項目方自己出來操作或是委託專業的社群運營團隊這個點上,這篇文章的假設的前提是純粹的「社群意識」,若硬要套上項目發行的話會比較是「項目方自行操作」。 講社群意識可以從很久遠的奇摩家族到現在的LINE社群,就是集結了一群有著「相同喜好、興趣、屬性」的人,聚集聊天打屁的地方,聊久了最後形成
Thumbnail
先撇開社群是否為項目方自己出來操作或是委託專業的社群運營團隊這個點上,這篇文章的假設的前提是純粹的「社群意識」,若硬要套上項目發行的話會比較是「項目方自行操作」。 講社群意識可以從很久遠的奇摩家族到現在的LINE社群,就是集結了一群有著「相同喜好、興趣、屬性」的人,聚集聊天打屁的地方,聊久了最後形成
Thumbnail
若是以作者自己的觀點看來,Web3.0的販售是從社群行銷導購為主,等越來越多人熟知Web3.0的觀念與區塊鏈的本質,那整個販售行為將會回到Web2.0時期有一整套完整的模式。看到這裡的您有注意到我在上兩段的文字中,為什麼沒提到「社群行銷」了嗎?因為社群行銷已經「被分化」成KOL代言、聯盟行銷...
Thumbnail
若是以作者自己的觀點看來,Web3.0的販售是從社群行銷導購為主,等越來越多人熟知Web3.0的觀念與區塊鏈的本質,那整個販售行為將會回到Web2.0時期有一整套完整的模式。看到這裡的您有注意到我在上兩段的文字中,為什麼沒提到「社群行銷」了嗎?因為社群行銷已經「被分化」成KOL代言、聯盟行銷...
Thumbnail
網路社交圈中,社交資本可以是:朋友、粉絲、人氣流、觸及率、按讚數、分享數甚至是NFT。理想的社交資本變現是個正循環,但卸下社群網路的身份地位後,我們還剩下什麼?
Thumbnail
網路社交圈中,社交資本可以是:朋友、粉絲、人氣流、觸及率、按讚數、分享數甚至是NFT。理想的社交資本變現是個正循環,但卸下社群網路的身份地位後,我們還剩下什麼?
Thumbnail
台灣的假新聞攻擊領先全球好多,幾年前被歐洲認證時我一點也不意外。想著只要保持警覺、多方查證來源與真實性,這書上都教過了,年輕如我們哪那麼好騙? 也許是後知後覺,我後來才發現根本沒有那麼單純。
Thumbnail
台灣的假新聞攻擊領先全球好多,幾年前被歐洲認證時我一點也不意外。想著只要保持警覺、多方查證來源與真實性,這書上都教過了,年輕如我們哪那麼好騙? 也許是後知後覺,我後來才發現根本沒有那麼單純。
Thumbnail
你用手機嗎? 常用嗎? 依賴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指向一個新型態的集體意識。 意識的Input從手機網路來,output又回去手機網路,這就是網路社群的集體意識,個人的意識已經某種程度和外在的族群連結在一起,也分不太清楚是誰的意識,這個集體意識每個參與的人都有份。 台灣這次的總統大選就是一個很
Thumbnail
你用手機嗎? 常用嗎? 依賴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指向一個新型態的集體意識。 意識的Input從手機網路來,output又回去手機網路,這就是網路社群的集體意識,個人的意識已經某種程度和外在的族群連結在一起,也分不太清楚是誰的意識,這個集體意識每個參與的人都有份。 台灣這次的總統大選就是一個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