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長期以來,台灣社會的藍綠陣營就涇渭分明,雖然雙方就很多議題有南轅北轍的看法,但最大的歧異,恐怕還是對於中國問題的態度。或許可以這麼說,在面對強大的外敵時,藍營主張的是「事大策略」,也就是歷史上多數的小國對應大國強權的方式,以不激怒對方,儘量妥協忍讓,並藉對方之力獲取利益,來求取生存之道。相反的,綠營所主張的是「槓桿策略」,就是利用大國之間的戰略與利益矛盾,拉攏其中的一國來對抗另一國。而這兩種策略,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有成功的例子,但也有極為失敗的例子。
藍營的「事大策略」,最大的風險就是再多的忍讓也無法換得安全,越退讓反而越是讓敵國予取予求,最後任人宰割而無還手之力,一樣慘遭無情併吞,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而綠營的「槓桿策略」,最大的問題在於,利用大國來當槓桿,很多時候反而會成為別國的馬前卒,因為每一個國家所在乎的,當然都是自己國家的利益,因此往往得先滿足別國的需求,才能換取該國的支持。同時以別國當槓桿來對抗另外一個強權,也容易激怒這個外敵,而讓自己長期處於被威嚇壓迫的艱難處境中。藍營執政時,台灣極為憂慮將會被中國併吞,當綠營執政時,台灣又受到中國的不斷打壓,其實就反應出這兩個策略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藍營所主張的「事大策略」背後,其實有個更大的困境,而綠營所奉行的「槓桿策略」,也讓獨派深陷於焦慮之中,這樣的困境與焦慮,已進一步拉扯撕裂了今日的台灣社會。
藍營的困境在於「事大策略」本身的論點在於對方過於強大,小國無論如何沒有辦法與之對抗,因此只能忍氣吞聲,並謀求在忍讓的策略下,利用大國取得實質利益。這從藍營的主要論述在於「中國軍力強大」、「中國市場廣大」,台灣沒有與之對抗的本錢,應該利用中國的廣大市場來發展經濟,就可見一斑。反而彼此之間的「文化臍帶」與「血緣關係」,並不是藍營的論述重點,只是聊備一格的說帖,而這或許與台灣社會務實的個性有關。但這種論述的問題在於,「中國的軍力強大」建立在中國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上,「中國的市場廣大」則建立在汲汲於利的態度上。因此藍營越是強調這一種論述,越是讓人厭煩,越是強化中國的負面形象與唯利是圖的價值觀。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近來利用遠航訓練為名,派遣軍機或軍艦繞行台灣,加大軍事威脅,同時也連續挖走台灣的兩個邦交國,並逼迫國外航空公司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以達到向蔡英文政府施壓的目的。藍營對於中國的打壓,感覺頗有興災樂禍的心情,並與中國同一口徑要求蔡英文政府承認「九二共識」,但其實藍營真正想要表達的是:「藍營的事大策略才是台灣最好的選擇,民進黨政府上台以後揚棄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選擇與中國對抗,這只會招來更多的報復,也將損失廣大的中國市場,極為不智。」但藍營的這項主張,卻淹沒在許多早已經因為中國的商業利益而立場變的頗為可疑的台灣媒體上。簡化投射出來的,就是藍營的人與中國同一個鼻孔出氣,一起打壓台灣的印象。
而失去政權與國會多數席次後,深感挫敗的藍營政治人物們,氣急敗壞的想為自己過去所主張的「事大策略」辯護,但聽起來反而像是在替中國的蠻橫無理開脫,是反過頭來檢討台灣這個受害者。藍營越是強調中國的軍力越來越強大,台灣與之對抗的勝算越來越小,就越是強化中國是個區域惡霸的糟糕形象。藍營越是強調中國的市場廣大,台灣沒有選擇,只能到中國工作、投資,就等同於宣傳只要有錢賺,什麼事都不用太計較的扭曲價值觀。而剛好這與平日台灣社會所強調並積極教育下一代的觀念背道而馳。「事大策略」本身並沒有錯,這是一種策略選擇,問題在於藍營在闡述自己的這種策略時,採用的是一種極為糟糕的方法。而那些早被收買的特定媒體與黑道又更等而下之,往往越幫越忙。
但蔡英文政府目前所採取的「槓桿策略」,卻也引起獨派的極度不滿,因為身為基本教義派,「正名、制憲、獨立」是一刻也不能等的,應該要勇往直前,不管任何的阻撓,全力推動。可是問題在於「槓桿策略」要利用別人當槓桿,就必需要看別人的臉色,需要靜待對自己有利的時機,如果現在就推動正名、舉行公投是否能受到國際社會支持,恐怕大有疑問。因為現階段支持台灣正式獨立並不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單純的相信美國會為了民主自由的價值而支持台灣,未免太過一廂情願了。美國目前協助台灣維持自治的現狀,提供台灣武器以對抗中國,是因為台灣的戰略地位重要,這符合美國的利益。但要更進一步支持台灣正式獨立,則可能必需面臨與中國全面攤牌的嚴峻情勢,這當然是美國所不樂見的。
獨派若繼續逼迫蔡英文政府,可能會打破目前「槓桿策略」的微妙平衡。而且千萬別忘了,就目前的情勢來看,這微妙的平衡正因為美中戰略競爭的檯面化,而逐漸變的對台灣有利。如果台灣在這個時刻魯莾而行,會不會破壞了目前的有利情勢而得不償失,是很值得綠營與台灣社會一起仔細思考的問題。同時,這世界上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當台灣決定以別國為槓桿,來抵抗威脅最大的敵人時,不可能不付出應有的代價,認為別人會無償為台灣而犧牲自己的利益,未免失之於天真。獨派不斷為蔡英文政府執政後,「正名、制憲、獨立」等目標沒有進展而極度焦慮,也不管要推動這些事,本來就需要外在環境的配合,更從不與台灣社會溝通,要達到這個目標台灣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彷彿只要舉辦公投以後,一切就會水到渠成,自然成功,但你知我知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希特勒做過很多不可原諒的事,但即使是最討厭他的人,也無法否認這位舉世無雙的煽動者是個竊國天才,或許焦慮的獨派可以參考希特勒的血淚心得,因為他也不是第一次就成功的。事實上,希特勒第一次發動政變時,如同兒戲一般,不到三天就完全失敗,還讓他被捕入獄。希特勒在獄中「認真反省」了為什麼自己沒有成功,而他所得到的結論是「想先推翻舊的共和國,再建立新的國家,這想法錯了,新的國家還未建立,形象圖騰都還未根植於人心,要推翻舊的共和國當然很困難。應該要先建立新的國家,只要新的國家建立起來了,舊共和國就是一個空殼而已,摧毀它只要幾個小時罷了。」(註一)獨派除了推動公投以外,其實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因為台灣共和國的形象圖騰都還未根植於人心。
獨立公投不是推動獨立的方法,那應該只是最後的結果。台灣只會有一次的機會舉辦獨立公投,因此必需十分謹慎。要在確定內部投票一定會壓倒性獲勝,外部國際情勢也十拿九穩下,才發動獨立公投,最後走個過場完成法理獨立。不然要是盲目發動公投,最後國際社會不支持,投票結果也沒有通過,那就不是有勇無謀而已,而是愚蠢誤國了。就如同目前藍營主張「事大策略」,卻有一些深藍統派已經不分敵我,完全站在中國的立場說話,而沒有想清楚「事大策略」的最重要目標,仍然是要「保護台灣」,結果讓捍衛台灣利益成為了綠營的專屬口號,藍營必需要切害這些過於激進或別有居心的深藍統派,才有辦法拿回論述主導權。無奈就目前看來,這個可能性也不高就是了。
至於「事大策略」與「槓桿策略」那個比較好,其實策略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有用的時機恰不恰當而已。如果要我選,綜合目前的情勢判斷,我還是覺得目前採取「槓桿策略」是對台灣比較有利的方向。
註一:第三帝國興亡史,第一冊,作者William L. Shirer,左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