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有關成功者的特質中,「恆毅力」被重新提出且被認為是最關鍵的因素。研究者發現,聰明才智或其他競爭過程中所擁有的資源,都比不上個人擁有堅持不放棄、遇到挫折失敗卻能重新站起來再面對的勇氣。
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在教導孩子時,也都鼓勵孩子要有恆心,要堅持,不要輕易放棄。
因此,在這樣的風潮下,提倡放棄可以帶給我們力量,反而相當令人注目。當然,作者也不是完全反對堅持,在最後的結語留下一條尾巴:
《放棄的力量》這本書並不支持單純的放棄。假如放棄沒有伴隨著訂定新目標,那麼它根本不算是解決之道。
是的,不要孤注一擲,把自己的大好青春、所有資源,投注(堅持)在一個可能永遠沒有成果的事情上。在典範轉移迅速的時代裡,不早早放棄找到新目標,也許我們終究會被時代所淘汰。
但是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棄,是一個難題。而且對我們來說,放棄是一件令人痛苦,或覺得很沒面子的事。
人的天性是傾向堅持的,尤其在傳統道德與文化的鼓勵下,包括好萊塢電影最動人心弦的勵志片,所呈現的核心價值,不就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許多古老的諺語不但勸誡我們,行百里者半九十,可是在我們的真實世界、真實人生,也許我們努力了非常非常久,但是沒有人知道我們是不是正在參加一百公里的競賽?我們會相信自己離勝利只差一步,只要再堅持下去,就可以抵達目的;但是我們的大腦與思考結構,真的不擅長分辨什麼時候真的只差一步,什麼時候是終點仍遙遠無期,甚至沒有一個所謂終點這樣的東西。
當然,有人會說,放眼所見,世上成功的人不都是堅持再堅持,努力再努力的永不放棄的,才抵達今天的地位?但是我們忘掉了真實世界有個「倖存的迷思」這個現象——也就是最後跟我們講人生大道理的人,都是那個活下來的人。不管是因為機運幸運或其他不為人知的手段,但是當他成功了、有發言權了,一定會說他是多努力多堅持不放棄才成功。至於其他數以千倍萬倍更加努力更加堅持但仍舊失敗的人,沒人聽他們說話,他們也只能默默埋在墳墓裡。
倖存者迷思最明顯的例子或許是,當船難時,少數兩、三人獲救,他們會感謝神,因為他們的虔誠獲得神的眷顧而生還,但其他沉沒海底的數百數千人,其中也有許多同樣虔誠的好人仍然淹死,但是淹死的人沒辦法向媒體說他們有多虔誠,就像那些失敗或者下場悲慘的人永遠沒有機會跟記者說他們有多堅持,他們就是因為永不放棄而招致今天悲慘的下場。
心理學上還有一種現象叫做
沉沒成本效益。就像我們買了股票,當股價「跌跌不休」時,我們卻捨不得認賠殺出。人生其他許多付出與投資也如同買股票,因為我們之前已付出太大代價、太多努力,所以現在一放棄,不就全都前功盡棄了嗎?多可惜,也代表自己過去有多愚蠢?
對於實體的投資買賣,或許我們還能有足夠的理性克服這種沉默成本的心理障礙,但是對於人生其他的投入,如工作或婚姻……等等。往往因為挫折,因為得不到,使得我們覺得目標看起來似乎更有價值,這是人的本性;在目標的追求上,我們往往會因為失敗而更努力,因為得不到而投入更多資源與時間去追求。
其實持平且全面的檢視真實的人生,那些活得興高采烈、生命豐富而自覺不虛此生的人,絕少因為從年少就找到一生志向,努力再努力然後達成目標從此一帆風順;絕大部分人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找到一生的最愛,而心安理得、義無反顧的投入。
懂得捨棄,讓堅持不會變成我們人生的絆腳石。當我們無法達成目標時,可以告訴自己,或許該繞個路走,設定新目標,再繼續往前走。
人生沒有說一定要賺很多錢,晉升到多高的職位,成大功立大業才算是達成目標、了無遺憾的人生。只要我們始終秉持著興高采烈的生活態度,不管在別人眼中我們是成也好敗也好,都是一趟不虛此行的生命之旅。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