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考古題】12:不要玩食物!不要咬拖鞋!

更新於 2018/08/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幾天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他家小孩在吃東西的時候,一直執意要把東西往地上丟,講都講不聽。心情好的時候,還可以把這種事情當作是「訓練小肌肉」,開心地上傳FB展演一下好家長的風範,但筋疲力竭的時候,看著滿地油膩膩的食物,那心裡只有一個不爽。
 
在演講或工作坊裡,我時常遇見這一類的問題,是「小孩講都講不聽怎麼辦」。特別是嬰兒,也不知道講了他有沒有「聽懂」,或者不知道他「聽到」了什麼,甚至根本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聽見」。
這類「小孩講不聽」的問題,我在【親職考古題】03 裡提過一個面向,這次我想提一下另外一個面向。

一個咬拖鞋的故事

忘記是我家小鬼多大的時候,總之是還在滿地爬的時期,他非常喜歡咬拖鞋。你知道,拖鞋「髒髒」嘛,所以我跟他媽媽都很緊張。
每一次看到他跑去咬拖鞋,我跟他媽就非常激動地衝過去把拖鞋搶走,然後反覆對他曉以大義。我們是沒有用「壞壞」這種無聊的說法,就是跟他說有細菌(好啦我知道細菌常常很好很重要,人的身體裡有很多好細菌),會生病這樣。
但這傢伙的智力似乎還不能理解我們在講啥,總是呵呵哈哈笑著笑著就混過去了。
我們跟每一個新手照顧者一樣,認真思考他到底為什麼那麼愛吃拖鞋,但實在找不到什麼理由。那是個冬天,就在我們還在猶豫要不要把拖鞋收了,為了小孩的健康,而讓我們尊貴的雙足踏在冰冷的大地上時,事情有了轉機。
那是一個媽媽出門的下午,我負責帶小孩,順便趕一篇稿子。我一邊敷衍小鬼一邊寫稿,用最低限度回應他,當他自己一個人爬來爬去時,就用眼角餘光瞄瞄他。正當我正在琢磨一段文字時,我發現他突然間加速往某個方向爬去。
 
嚇!他要去咬拖鞋了!!!!
但我那一段文字正琢磨到一半,於是壓抑著立刻轉身追過去的身體直覺反應,我強迫自己專注在螢幕上把工作完成。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總之我完成了那一段文字。
然後我轉過頭去,準備起身衝刺去搶過拖鞋──但那一瞬間我愣住了,因為我看見的畫面跟我腦海中的想像不一樣。我發現他坐在拖鞋前面,轉過頭看著我。
當我們眼神對上,接下來的那一秒,我還在發楞的時刻,他立刻雙手笑呵呵地抓起拖鞋咬上去。
我腦海裡一個爆炸,靈感湧現,深刻體認到在拖鞋這件事裡,我一直以來以為是我們單方向在試圖控制他不要咬拖鞋,現在才知道是他在控制我們去追他。更讓我哭笑不得的是──
我們阻止他咬拖鞋的反應,竟然就是他一直咬拖鞋的動機。

巴夫洛夫的狗與史金納的貓

1890年代,巴夫洛夫(Ivan Pavlov)做了一個「搖鈴,狗就會流口水」的「古典制約」實驗,找到控制動物生理反應的連結。他在每次要餵食狗之前,都先搖鈴鐺,讓狗聽到鈴聲。久而久之,每當他搖鈴時,即使沒有看到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
約五十年後,史金納(B. F. Skinner)在古典制約的基礎上,發展了「操作制約」理論,找到了「塑造動物行為」的可能途徑。他用鴿子、老鼠、貓等動物做實驗,當目標動物做了他期望的行為時,就立即給予食物;而當目標動物做了他想要禁止的行為時,就給予電擊。簡單說來,就是用「獎賞」或「懲罰」來改造/控制目標動物的行為模式。
史金納的理論以及研究結果,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就以台灣來說吧,至今台灣教育界仍然十分推崇行為控制的技術,用以改造小孩的行為。
在我們家咬拖鞋的事件裡,從我的角度來看,是我們試圖要控制他、讓他不要咬拖鞋,但我們顯然找不到好方法。但從他的角度來看,他也許是在某次起心動念隨口咬個拖鞋「嚐嚐味道」的時候,發現大人會莫名激動,而覺得有趣,進而逐漸累積起這種「咬拖鞋、大人追、好好笑」的行為模式。

可是人不是狗狗貓貓啊

從操作制約的理論來看,這可以說是我們給予的獎賞(激動阻止,好好笑)造成他更熱衷於那個行為(咬拖鞋);也以理解成,假如他想要控制我們、跟我們玩耍,讓我們表現出「激動追他」的好笑行為時,咬拖鞋就是一個絕佳的「開關」。
與幾乎全面被實驗者掌控的狗狗貓貓不同,也與幾乎全面被大人世界掌控的小孩不同,身為有權力與資源的成年人類,當我認識到這件事情裡面的制約條件或開關後,我得以選擇用不同的行為去面對同樣的控制條件。
我決定不再對他咬拖鞋的行為做出反應。有時甚至幼稚並且意氣用事地挑釁他:「你咬啊,有種你咬啊,你以為我還會追你嗎?才不會,告訴你,才、不、會!」
 
幾次下來,他果然真的就不再去咬拖鞋了。

打不過他就加入他

在那天,我被問到「小孩執意要往地上丟食物」的時候,我就把上面拖鞋的故事講了一遍。有的時候,也許就是因為大人表現出太「有趣」的樣子,才吸引小孩一直想要跟你玩啊。而且冷靜下來想想,從小孩的角度來看,常常就真的只是探索跟遊戲而已,一點都沒有找碴的成分在。
假如你越是在意那個行為,表現得激動有趣,他就越是開心想要做,那麼面對小孩的某個行為,不要有太激烈的反應,當然就是最好的對應方法。
最後我建議他:「你不如就……跟小孩一起丟吧?」
好啦我知道我在講幹話,因為又不是我在收拾。不過我也是有點認真的建議,讀者可以參考一下。
先把一張好清潔的塑膠墊鋪好鋪滿,然後小孩把地瓜丟地上,你就開開心心地撿起來丟他的臉,大家一起開心地玩吧!這樣收拾的時候,因為自己也有玩到,也許就會比較甘願吧。
請想一想,跟小孩一起探索世界的樂趣,是寶貴而且失去就難以追回的機會。
大多數父母在冷靜的時候,應該都會同意這件事。


延伸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
我最近兩年的主要工作,是到處去跟人家聊教育或教養的問題。要處理教育或教養的問題,就不可能忽視媽媽的結構困境,一打多、假性單親、社會對母職的不合理期望,各種各類,而其中最常見的一題,就是:伴侶很煩。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
在前兩天的「小孩好難教?──給百種小孩的百種養殖攻略」講座裡,有開放一個線上提問的網址,這篇是對現場來不及提問的兩個問題來回應。
「不管你幾歲了,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一直到將近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嫌棄母親過度擔心而回嘴時,還是會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許多的媽媽那麼想要介入小孩的人生,應該有許多原因,但我最近在書上讀到一個我完全沒想過的原因,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
我最近兩年的主要工作,是到處去跟人家聊教育或教養的問題。要處理教育或教養的問題,就不可能忽視媽媽的結構困境,一打多、假性單親、社會對母職的不合理期望,各種各類,而其中最常見的一題,就是:伴侶很煩。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
在前兩天的「小孩好難教?──給百種小孩的百種養殖攻略」講座裡,有開放一個線上提問的網址,這篇是對現場來不及提問的兩個問題來回應。
「不管你幾歲了,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一直到將近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嫌棄母親過度擔心而回嘴時,還是會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許多的媽媽那麼想要介入小孩的人生,應該有許多原因,但我最近在書上讀到一個我完全沒想過的原因,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投資新手大多從身邊市場開始著手,選擇台股市場入門,單筆投資或台股定期定額投資,隨著經驗累積,進入美股市場也是好選擇,這篇文章帶你前進美股投資,證券開戶選擇國內券商複委託,使用美股定期定額投資,並以國泰 CUBE App為例說明。 內容目錄: 1.一站式開戶:以國泰世華 CUBE App 為例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從很小的時候大概國小吧,媽媽就開始教我煮飯,一開始從煎蛋開始,慢慢的從水餃、泡麵、煎蛋餅到了可以煮一整桌四菜一湯的菜餚(這時大概國高中了),小時候跟媽媽在廚房裡有說有笑開心的煮飯有時發出較大的笑聲或吵鬧聲,此時在客廳的爸爸就會發出很大聲的「嘖」或是深吸吐氣的聲音,皺緊眉頭用極為嚴厲羞辱責備的語氣制止
Thumbnail
治療室裡看過許多迷惘徬徨的大人,他們從來都沒有被問過想要什麼,想要怎麼決定,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才開始慢慢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從未想過,因此往往困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謎團中。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想要孩子可以成為能理解和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在可以說話的年紀就讓她們學習選擇。
Thumbnail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Thumbnail
尾牙聚餐時間又到了,辛苦一整年的媽媽們或親職照顧者,又有誰來幫她們舉辦一場,慰勞一整年辛勞可抽獎又可拿獎金的尾牙聚餐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需要表達。 但表達有時會造成衝突,也會造成傷害,當表達是帶著批判、羞辱、貶低,就會有人感到受傷。當一個人被指責和被批評時,很自然的機制就是「攻擊」、「逃避」和「凍結」的反應。 這種防衛是一種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應,當刺激來時,這樣的防衛和反擊會不經思考出現。
Thumbnail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在鄧惠文醫生的節目中聽到一個名詞:兒童親職化, 就是我知道的小大人, 就是我的童年寫照; 在節目中我才發現自己的很多特質來自童年, 那個超自律與沒有彈性的我, 那個無法好好向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我, 那個總是焦慮總是想很多試圖體貼懂事的我, 那個看似八面玲瓏的我還有會看臉色的我, 關於我的童年經驗,
Thumbnail
投資新手大多從身邊市場開始著手,選擇台股市場入門,單筆投資或台股定期定額投資,隨著經驗累積,進入美股市場也是好選擇,這篇文章帶你前進美股投資,證券開戶選擇國內券商複委託,使用美股定期定額投資,並以國泰 CUBE App為例說明。 內容目錄: 1.一站式開戶:以國泰世華 CUBE App 為例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從很小的時候大概國小吧,媽媽就開始教我煮飯,一開始從煎蛋開始,慢慢的從水餃、泡麵、煎蛋餅到了可以煮一整桌四菜一湯的菜餚(這時大概國高中了),小時候跟媽媽在廚房裡有說有笑開心的煮飯有時發出較大的笑聲或吵鬧聲,此時在客廳的爸爸就會發出很大聲的「嘖」或是深吸吐氣的聲音,皺緊眉頭用極為嚴厲羞辱責備的語氣制止
Thumbnail
治療室裡看過許多迷惘徬徨的大人,他們從來都沒有被問過想要什麼,想要怎麼決定,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才開始慢慢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從未想過,因此往往困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謎團中。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想要孩子可以成為能理解和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在可以說話的年紀就讓她們學習選擇。
Thumbnail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Thumbnail
尾牙聚餐時間又到了,辛苦一整年的媽媽們或親職照顧者,又有誰來幫她們舉辦一場,慰勞一整年辛勞可抽獎又可拿獎金的尾牙聚餐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需要表達。 但表達有時會造成衝突,也會造成傷害,當表達是帶著批判、羞辱、貶低,就會有人感到受傷。當一個人被指責和被批評時,很自然的機制就是「攻擊」、「逃避」和「凍結」的反應。 這種防衛是一種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應,當刺激來時,這樣的防衛和反擊會不經思考出現。
Thumbnail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在鄧惠文醫生的節目中聽到一個名詞:兒童親職化, 就是我知道的小大人, 就是我的童年寫照; 在節目中我才發現自己的很多特質來自童年, 那個超自律與沒有彈性的我, 那個無法好好向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我, 那個總是焦慮總是想很多試圖體貼懂事的我, 那個看似八面玲瓏的我還有會看臉色的我, 關於我的童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