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考上醫師執照了!全世界的醫師都將因為「他」而丟掉飯碗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如今AI應用領域的前期,最大的戰場之一就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除了中國政府結合產學傾全力推動之外,在國外,還有英國的DeepMind Health在改善醫療流程上的成果,以及IBM Watson在癌症的診斷及治療上的努力,都很亮眼。只是,未來我們真的都得找AI看病嗎?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前陣子在一場演講說,不久的將來或許AI機器人會取代現在醫師對病患進行的大部分診斷或治療的工作。
回顧二十年前,高盛紐約總部的股票交易櫃檯可以說是企業內部最熱鬧的地方,六百多名交易員的工作場景鬧翻了天,但如今只剩下兩名交易員,相伴他們的已經是一個個AI系統還有冰冷的AI機器人們。
場景回到中國內地,京東爸爸劉強東前陣子高調宣佈,很快京東會徹底成為「無人公司」,企業整體AI化,屆時16萬員工的一半將失去原來的工作,剩下的人也不必每天上班八小時。事實上,發生在高盛或京東的場景,也只是這個前AI世代的冰山一角,AI大舉入侵人類生活的速度必然是以乘法來計算的。
AI高分通過醫師考核
Alphabet的老大史密特(Eric Schmidt)最近也對中國的AI發展表示肯定,他在AI與全球安全峰會上對全球的記者說,最晚在2030年之前,中國會掌握全球的AI產業—-不信我們再來看看一個讓很多人跌破眼鏡的消息:中國在去年底出現了全世界第一位通過醫療執照考試的「醫師」,他的名字叫做「小易」,他是中國科大訊飛和中國清華大學聯合創造的AI機器人。科大飛訊現在的名聲和他們創造出的「小易」一樣響亮,這家公司去年才剛被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全球50家最聰明企業」中的第六位,目前在中國中國語音技術領域的市佔率更強佔全國的七成以上。
中國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評測的錄取分數是360分,小易拿下的是456高分,開發這位人工智能醫師的團隊指出,這件事的意義也包括,他們在開發的過程中,特別著重於完整的臨床知識輸入,並非只是創造一台考試機器,換言之,小易並非透過題庫的記憶通過考試,而是通過複雜而完整的自主學習以及理解過程解題拿到醫師執照。
先進AI始終是冷冰冰機器
事實上,小易只是一個先鋒兵,未來還會出現數不清個小易,來取代人類現在的工作。在如今AI應用領域的前期,最大的戰場之一就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除了中國政府結合產學傾全力推動之外,在國外,還有英國的DeepMind Health在改善醫療流程上的成果,以及IBM Watson在癌症的診斷及治療上的努力,都很亮眼。只是,未來我們真的都得找AI看病嗎?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前陣子在一場演講說,不久的將來或許AI機器人會取代現在醫師對病患進行的大部分診斷或治療的工作,但是,就算AI醫師診斷比人類醫師精准10倍,病人不會想要從AI機器人那裡聽到一個冷冰冰的診斷說:「你得了第四期淋巴癌,5年內有70%死亡率。」相對的,病人會想要一位願意聆聽我們病痛、鼓勵我們的「聲音」說:「李開復也得過同樣的淋巴癌,經過治療後現在很健康,所以你也要加油。」
大家都知道最近的一場「世紀棋局」,AlphaGo把柯潔殺得體無完膚,不過,冷冰冰的AlphaGo下棋沒有任何風趣可言,「他」就算贏了,也感受不到任何驕傲感。所以,我想,李開復的意思應該是,包括醫師在內的服務業,都應該去進一步思考「人性」這件事,以醫師的例子來說,「醫病關係」這件事就顯得越發重要,因為,沒有人會願意與一位冷冰冰的機器人產生連結,那畢竟是電影劇情。
人類應發揮人性的優勢
李開復還說,人類未來只剩下兩件事:一是創造力的工作,二是有愛心的工作;而開發「小易」的團隊也在記者發佈會上對全球媒體說,醫師與其擔心飯碗被AI搶走,還不如思考科技怎麼樣協助自己更多層次地幫助病人。因此,筆者認為,任何以技術見長的專業,在面臨被機器人取代的危機之際,都應該努力去思考更多跨領域,以及關聯到人性的事。比如好比現在兩岸三地的醫師都開始在網絡上建立個人的知識KOL品牌,這必然是帶來更多生意的利器,但是,更正確的意義,應該是透過活生生形象,傳播正確的知識,以及這個時代需要的健康風氣。
此刻筆者也想到,前陣子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科技論壇,齊聚全球知名專家討論AI將代替人類的話題,其中,AI及計算機視角(computer vision)專家湯曉鷗教授的主題演講令人印象深刻,他的題目是《文藝復興與人工智能》,他說,歐洲人自古至今非常尊重藝術,相比之下,中國對創新科技及知識産權的重視度卻難以相題並論。筆者認為這裡面的含意也包括,再先進的AI技術,如果沒有辦法與人文的傳承相結合,對世界帶來的就只有毀滅。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AI雖然將大幅取代技術含量的工作,卻能讓更多人在人與人的連結上找到可以發揮的新舞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25內容數
<p>全球觀點,兩岸格局,香港精神,台灣心思。「亞太進行式」專欄,讓不同的觀點彼此深度對話、擁抱、激辯,甚至大戰一場都可以。我始終相信,大戰完後,塵埃落盡,花草大樹開始重新生長,最終的風景,絕對是比之前更動人的。</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 復 Harr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偉國風趣地調侃自己說──「真誠」和「穩重」的標籤,在台灣大概都被認為是很平凡的特質,一點也沒什麼,但是在大陸,這卻反而成了他的「優勢」。</p>
<p>這樣的一個地方,有格調,任性,充滿驚奇,自然也難以捉摸。而它的難以捉摸,也當然會讓外來人一個不小心吃了閉門羹。</p>
<p>人群是星星,星星是人群。從不同的距離和方位來看,星星與星星之間,可以行影不離,也可以如參與商,永無相見之日。人與人之間的光年,不也流轉著那一幕幕名為「距離」的故事?</p>
<p>全球化跟在地化,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認為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你自己所展現出來的在地化,對在另個文化背景下長大的人來說,難道不是他的全球化?你不展現自己的特色跟風格,要怎麼樣去創造走進大世界的契機?</p>
<p>生長於新媒體世代的這群中國傳媒年輕菁英,對於平面與電視媒體「過時」的感受,在科技腳程日新月異的中國,絕對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是怎麼樣看待中國內、中國外、港台媒體,以及媒介的時代風貌這些議題?</p>
<p>把「歧視」抽絲剝繭,會看到更多其他元素:「羨慕」、「好奇」、「關心」、「比較」、「欣賞」、「稱讚」,再夾雜著各式政治、歷史、文化、人為因素。這類「議題」不斷成為更大的「議題」出現在你我周遭,無孔不入。</p>
<p>偉國風趣地調侃自己說──「真誠」和「穩重」的標籤,在台灣大概都被認為是很平凡的特質,一點也沒什麼,但是在大陸,這卻反而成了他的「優勢」。</p>
<p>這樣的一個地方,有格調,任性,充滿驚奇,自然也難以捉摸。而它的難以捉摸,也當然會讓外來人一個不小心吃了閉門羹。</p>
<p>人群是星星,星星是人群。從不同的距離和方位來看,星星與星星之間,可以行影不離,也可以如參與商,永無相見之日。人與人之間的光年,不也流轉著那一幕幕名為「距離」的故事?</p>
<p>全球化跟在地化,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認為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你自己所展現出來的在地化,對在另個文化背景下長大的人來說,難道不是他的全球化?你不展現自己的特色跟風格,要怎麼樣去創造走進大世界的契機?</p>
<p>生長於新媒體世代的這群中國傳媒年輕菁英,對於平面與電視媒體「過時」的感受,在科技腳程日新月異的中國,絕對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是怎麼樣看待中國內、中國外、港台媒體,以及媒介的時代風貌這些議題?</p>
<p>把「歧視」抽絲剝繭,會看到更多其他元素:「羨慕」、「好奇」、「關心」、「比較」、「欣賞」、「稱讚」,再夾雜著各式政治、歷史、文化、人為因素。這類「議題」不斷成為更大的「議題」出現在你我周遭,無孔不入。</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林健嶧,智唯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出身,鑽研AI技術已長達十年之久,因看好未來AI市場的發展性,適逢自己職涯的轉唳點,毅然 決然創立智唯股份有限公司,在草創初期,盡其所能研究AI技術與市場連結性與解決方案,全力推展AI技術在產業面的實務應用,笑稱自己從『打工仔』成老闆,再創事業第二春。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的定義和發展,以及在醫療、金融、製造、交通、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探討了AI的優勢和挑戰,以及AI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作者提出了對AI發展的個人觀點和建議,強調了謹慎發展AI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前言 113.2.28曾任科技部代理部長的林一平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AI時代的作家》討論AI對作家的影響,原因是有外文系教授問他:未來文學院學生的工作是否會被AI所取代?他的看法是翻譯工作可以確定會被取代。(註:到清邁旅遊時,手機壞了,不通泰語,可是到尚泰百貨的手機商場時,修理手機的小弟直接用
Thumbnail
應該是差不多兩三年前讀了李開復的AI新世界,我想在現在這個AI每天被媒體掛在嘴上的世界,推薦大家也可以看一看。 只是我個人也並不是完全同意李開復書中的看法。因為看這本書已經有點時間了,所以說真的也忘了它的重點,只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我記得他書中應該有說中國跟美國差距不大這件事,還有在哪些領域的AI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林健嶧,智唯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出身,鑽研AI技術已長達十年之久,因看好未來AI市場的發展性,適逢自己職涯的轉唳點,毅然 決然創立智唯股份有限公司,在草創初期,盡其所能研究AI技術與市場連結性與解決方案,全力推展AI技術在產業面的實務應用,笑稱自己從『打工仔』成老闆,再創事業第二春。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的定義和發展,以及在醫療、金融、製造、交通、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探討了AI的優勢和挑戰,以及AI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作者提出了對AI發展的個人觀點和建議,強調了謹慎發展AI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前言 113.2.28曾任科技部代理部長的林一平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AI時代的作家》討論AI對作家的影響,原因是有外文系教授問他:未來文學院學生的工作是否會被AI所取代?他的看法是翻譯工作可以確定會被取代。(註:到清邁旅遊時,手機壞了,不通泰語,可是到尚泰百貨的手機商場時,修理手機的小弟直接用
Thumbnail
應該是差不多兩三年前讀了李開復的AI新世界,我想在現在這個AI每天被媒體掛在嘴上的世界,推薦大家也可以看一看。 只是我個人也並不是完全同意李開復書中的看法。因為看這本書已經有點時間了,所以說真的也忘了它的重點,只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我記得他書中應該有說中國跟美國差距不大這件事,還有在哪些領域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