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將會在職場上取代人類 ? 在某些工種上的確會有這種情況,特別在肺炎的影響下,這場轉變可能會比預期來得更快。
我們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和人類各自的優勢,才能夠找出我們的定位,在未來殺出一條血路。
“全面連機”和“自動更新”
在一個人工智能高度發展的時代,無人駕駛會普及化,駕駛員這種工作有機會被取代,因為每個駕駛員都是單獨的個體,難以一致地應對道路上發生的狀況。
經驗老到的司機能夠正確地判斷車輛之間的行駛距離,他們可以跟上前方車輛又能保持安全距離,而新手司機的駕駛方式與老手司機有很大的差別,新手司機通常會有過於謹慎的情況,所以他們很容易有緊張、懼怕的駕駛心理,以致他們與前方的車輛拉開了一段很長的「空白車距」,有機會造成塞車。
而自動駕駛的車輛不會有這個問題,一套成熟的自動駕駛系統就像一個神經網絡,每一輛車都是一個神經元,它們接收到來自外圍環境的信息後,會互相傳遞該信息,這些資訊經過算法分析後,再把相關的資料傳送到多輛車的電腦系統裏。
當這套系統全面普及化,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會看見每一輛車都會在路上全完保持着一定的行駛距離,沒有絲毫的偏差,而當每一輛車都在互相配合的前提下,道路的使用率便能夠提升,減少塞車,更會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
基於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一些需要與他人緊密合作的領域上,我們遠遠不及電腦網絡的威力,以致我們在除了駕駛員的工作上,例如是偵辦人員,建築師、甚至是軍事戰鬥或情報人員之類的工作,都容易被緊密串連的網絡系統所取代。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更新系統使它們很快便可以投入服務,在香港要成為一名正式註冊的醫生,從踏入校園到正式進入職場,大約需時十多年,但是在不久的將來,醫生都有可能會被取締。
假設今日世界衛生組織發現了一種新的疾病,我們並沒有辦法把相關的資訊立刻傳遞給世界各地的醫生或醫療機構,特別是位於一些落後國家的醫療機構。
相反,當大部份的醫院都全都使用了醫療機械人,我們只需要把相關的信息輸入到相關的資訊網絡系統,系統可以自動把相關的資訊更新到每一部人工智能醫療設備上,整個過程需時可能只需幾秒。
同樣道理,讀者會否認為一個在學院深造了十多年的醫生,他多年裏學習到的資訊量都可以上載到電腦系統裏 ? 筆者認為可以做到。
讀者可能會認為人工智能雖然有利我們儲存龐大的資訊,但是在有某一些的領域上都必需要用上人手去處理,例如是負責操刀的手術科醫生,確實在進行外科手術的過程中,人工智能的主要用途是輔助醫師而非取代醫師,達文西手術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早在2016年,已經有研究團隊運用另一種類似的手術機械人(Smart Tissue Autonomous Robot)去探討運用機械人全面介入手術的可行性。
該系統連接着一系列視覺傳感器,使其能模仿並記錄執刀醫師的手部動作,透過不斷讓機械人直接觀察外科醫生,或直接對其進行編程,手術機械人最終能夠在沒有執刀醫生的介入下修復了一條豬腸,因此筆者對未來人工智不能締代執刀醫生持保留的態度。
投資自己,了解別人
相比起人工智能,我們人類終究是有血有肉的生物,我們亦有屬於自己的優勢,人工智能的運算能力雖強,但其終究是機器,難以和人類產生共鳴。
例如在心理諮詢領域方面,現時人工智能的確可以透過用電子素描器材偵測人類腦部從而判斷人的情緒狀態,例如透過素描案主的腦部前額的活動,和量度血清素來判斷案主的情緒,但並不能夠直接用於心理諮詢。
一場有效的心理治療療程需要案主對諮詢人員抱有坦誠與開放的態度,筆者不太相信所有案主都能在療程中對機械人坦誠相對,反而機械式的諮詢可能令案主出現孤獨和孤立感。
筆者認為我們的未來是正面的,雖然傳統的服務性行業因有人工智能的介入,令市場開始減少對於人力的需求。
但我們會追求和他人建立緊密的關係,敢於嘗試新的事物,使我們在新媒體或相關的社會工作行業上仍然佔有主導的地位,這些都是人工智能比較上難以取締我們的行業。
筆者認為我們不應活在當下,因為只做單一,重複的事情是機械人的強項。
發揮我們的創意構想和人性的光環,才能夠彰顯我們的價值,因為它們都是無價和不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