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生意|

铃叮当裆,传来了阵阵声响。固定的节奏重复着。试图召唤着什么。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往外观望。意料中的眼神,带着期盼。手上拿着一些小鈔。
一辆载着一个银色箱子的摩多车缓缓停下。是售卖面包的印度大兄。
小孩口中最熟悉的马来文或许就那几句,“roti satu。”“mahu kaya。”“tak mahu butter。”

记得小时候,新村也有两辆来自城区的面包车,各有不同的喇叭声,大家可以凭声知道。当然一份口传的时间表也能让大家安排时间点出来守候。

不知道为何,这种个体性流动式的经营,至今依然是印裔的最爱,像目前还常见的印度Rojak档口,(一般与Mee rebus面类和Jandol杂冰配套经营)。而华人的趋向更多是群体性的经营,比如摆pasar malam或pagi的早晚墟市。

虽然本地小贩形式慢慢从二轮进化至流动卡车。但我依然臆想有一日有个古早墟市,聚集了本地所有的老流动小贩。因为,小贩如何把他们的稼生精化浓缩一体,可是非常美丽的一道人文景色,和智慧精华。

比如载有可爱的小碳炉的现烤肉干面包,挂满面包的面包车,nasi kandar小贩等等。再有,印度人卖Putu mayam 用白钢箱子,印度人特爱。华人猪肠粉,用木箱,木质感非常。一支支酱料有专属的小盒子,疗愈感非常。马来人贩卖Laksa,载着一个大陶锅,来自马来西亚陶制重镇,小小单车放上满满汤水的陶炉再加火红的炭炉。

哎哟,更多的已无法想象。因为都已濒危或绝种。 待日后有缘采集更多素材再细细分享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对美食的虔诚 ,是对生活的一种修行。
对美食的虔诚 ,是对生活的一种修行。
写点饮食志,多认识自己吃了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