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翠絲女士(化名)自八年前起,每週為了撥空照顧孫子,一早便搭公車換電車到城市的另一端,凡事親力親為直到小孫子上床睡覺了,她才回家。在這一天,她的女兒能出門工作、維持固定的工作量和社交,對一個小家庭來說,也省去了部分的經濟負擔。
性別平等的快樂家庭,是西歐社會高福利給世人的印象,瑞士在這一方面與其他國家議題相比,投注在托育政策的國家資源相對地少,托育機構不論是公家或私人機構的費用都相當昂貴,並非每個家庭都能接受,於是像碧翠絲女士一樣的祖母在瑞士相對常見。瑞士的家庭形象與社會處境,有別於其他西歐國家。
在瑞士育兒工作大量落在母親與祖母肩上,女性再度落入以家庭為重心的生活模式。
為現代女性付出的舊時代家長
瑞士的性別平等法自1996年施行至今,力求男女平等,但職場仍面臨兩性同工不同酬的困境。此外,因生育子女的生理限制,讓許多雇主更傾向於雇用男性。從性別平等的角度來看,育兒工作大量落在母親與祖母肩上,女性再度落入以家庭為重心的生活模式,無益於女性專業人才回流勞動市場。以瑞士人口性別分析,女性全職就業比例僅有25%,相對於59%的全職就業男性低了許多。為遷就家庭的完整與發展,女性接受兼職工作的比例也較男性高出24%,而完全無工作收入的女性更有37%之多。
儘管瑞士各個州在托育議題各有不同的補助,但0-12歲孩子的托育工作仍是家庭的責任。特別是0-3歲的孩子,需要成人的時刻陪伴,孩子越小、女性越難脫身。今日瑞士兩性受教育的機會與程度無甚差異,但婦女們卻因育兒致使無法一展長才,同時導致家庭收入短少,造成一定比例的瑞士婦女在現實與夢想間掙扎。男女尚未平等、男工女織的舊時代現象仍是瑞士的現在進行式。
就此,為了讓女兒或媳婦能在產後重回職場而願意照顧孫子的祖父母,在瑞士很是普遍,尤其單親家庭更是倚重家人協助育兒。據2014年的統計,92%家有幼子的父母認為:祖父母的照顧比托育機構更讓人安心。這份安心,保障了許多年輕的家庭,也讓幼小的孩子獲得了千金難買的安全感。
為了讓幼小的孩子獲得了千金難買的安全感,許多瑞士女性選擇全心為家。
根據瑞士國家統計局最新數字顯示,祖父母照顧孫子的時間高達每年1.6億小時,以每小時20法郎的低價鐘點費計算,是極高的商業產值。但事實上,這些長者們的無酬付出,省去了許多外包的人力成本。
天平兩端間的權衡
在瑞士,平均55歲升級祖字輩,女性更是平均53歲就當了祖母,儘管這個年紀的體力和精神尚好,但隨著年紀越大,體能與精神只會越走下坡。碧翠絲女士今年即將迎來第三個孫子,也將邁入七十歲,她明顯地感受到背痛加劇、身心各方面的忍耐已到了極限。她在一番掙扎後,仍不敢提出減少縮短照顧孫子時間的要求。最後是她的先生對其女兒女婿說:他們必須為大兒子和二女兒報名課後活動,以減少母親的負擔。女性為家庭付出已成慣性,從年輕到老年仍無法停止,有時需要家人從旁觀察並幫忙改變。
最後在家人協調後,碧翠絲女士將維持每週一次看顧小外孫的任務。和碧翠絲女士一樣,每週見兒孫一次的祖父母約占60%,從數據可看出,瑞士家庭裡家人如何彼此互助的緊密合作。講究家人相處、培養情感,是許多瑞士家庭不變的相處方式。
祖母效應與正反面形象
祖父母說的是祖父和祖母兩人,然而真正照顧孩子的工作,有80%落在了祖母身上。在依父系脈絡而生的社會習慣中,祖父若拒絕照顧孫子,被視為合理、可接受的,但祖母卻肩負著不同的社會期待。也由於祖母投入的比率比祖父高得多,在瑞士德語區的學術界也產生了一些新詞,如祖母效應(Der Grosi-Effekt )或者祖母托兒所 (die
Krippe Grosi)。瑞士巴塞爾大學與蘇黎世大學都有相關的研究項目,來探討社會變遷中,家庭世代間如何維繫親子關係,以及祖父母對孩童的影響。
有一類瑞士女性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並為此自豪,自然也非常樂意挪出時間照顧孫子們。這類的祖母有極大的動機,驅使自己再次為家庭投入心血,不僅是家庭血緣的驅動,也是自身心理的需求。祖母的慈愛與家庭緊密連繫著,長久下來給人親切可愛、溫暖安全的形象,但這形象的負面影響也波及了不想照顧孫子的祖母。照顧孩子所需的愛心與技巧,彷彿是每位祖母都應具備的天性。而拒絕照顧孫子的祖母與一般的形象迥異,極可能招致社會批評與壓力,就有些瑞士民眾將她們戲稱為烏鴉祖母(Rabengrossmutter)。反社會而行就必須付出代價,「拒絕」有時變得非常困難。
蘇珊女士(化名)就是一個勇於拒絕的祖母,她深刻體會女性角色長期與母職相繫,是一種無形的群眾壓力。與此同時她也承受烏鴉祖母的罵名,她說:「我最多就是一個月看一次我的兒孫,我也不接受我的孩子把他們的孩子放在我家就離開。教養孩子有許多的心理攻防戰和體能挑戰,與孩子整日相處並不容易,這是父母的責任、不該是祖父母的。我已經退休了,我真的想過我自己的生活。」慈愛與親和的祖母形象在蘇珊女士的身上並不明顯,她的家裡也沒有為孫子準備的餐具、玩具和衣物,就因這些不同,讓她被親朋好友多次詢問為何不願帶孫,以致她深感困擾。
瑞士政治光譜中的家庭觀
家庭政策在瑞士政治上的辯論,左右兩方各有看法。右派保守政黨的論述中,不刻意強調祖母效應(Der Grosi-Effekt )的產值與時間等數據,而是著重在老年人口在家庭中的無酬勞動是社會的一大支柱,具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牢牢地繫著家庭的人際網,使得整體社會更為鞏固、穩定。
左派則認為:強調數值與研究精算,有助於我們理解祖父母投入家庭托育,對整體社會的實際效應。同時必須重視他們在家庭私領域的付出,不可將退休人口的實際社會勞動力視為理所當然。祖父母的無償托育補足的是國家政策的長期缺失,家庭政策是瑞士必須正視的迫切問題。這同時也體現,母親為家庭的長期付出也是無償的,甚至升格為祖母也無法離開社會對母職的期待。
在國家尚未有全盤的家庭政策支持與規劃時,家人間的互助是最實際的支持。
以瑞士特色守護家庭與影響政策
瑞士中央政府自2016年起,開始調查托育議題與家庭的種種現象,將祖父母的家庭志願服務量化。瑞士特有的托育現象也有區域性的差別,在政策較完善、地方政府補助較多、提供較多平價托育名額的地區,祖父母帶孫的比例就會相對下降。除了每週固定照顧孫子外,有的祖父母住得離孩子遠,他們也樂意提供週末或是假期的照顧服務。如此一來,年輕的父母在工作與家庭之餘,也能再為自己掙得一點自由與喘息的空間。
一般而言,瑞士社會給予「願意照顧孫子的祖父母」極高的肯定。尤其在「快樂的家庭能教育出孩子健康的人格、心智」此一前提之下,祖父母無私的愛,在步調快速的社會發展中,注入了凝聚家庭的力量。在國家尚未有全盤的家庭政策支持與規劃時,家人間的互助是最實際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