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掰掰,迎向「雙親」節? 德國學者:還有很長一段路

2023/05/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年一度的表達感激大會來了

「康乃馨、康乃馨、康乃馨、花~~~第二個星期天送給媽媽。」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唱過這首歌,或是在學校做康乃馨花或卡片回家送給媽媽的經驗。
在德國也不例外。
身為媽媽後,我發現媽媽迫切需要的不只這些小紙片,也不是只應該發生在一年365天的這一天。(心中為我年少的無知,默默地向我偉大的母親懺悔。)
在母親節一片商業生機中,我看到了中德廣播公司這篇討論母親節是否應該改為雙親節或是家長節的新聞,摘譯內容跟大家分享。
母親的角色充滿了多重面向,單是"要像個母親"或"變成母親"也會成為女性的壓力

新聞引言

沒錯:母親節又要到了。意思是:學校和幼兒園正在努力製作的東西很快就會消失在某個抽屜裡。花店真的賺翻啦。母親節結束時,每個人都有一種美好的錯覺。我們對母親節的重視程度如何?在多元化家庭時代,是否仍然符合時代所需?

學者專家怎麼說?

家庭研究學者Désirée Waterstradt表示:
母親節不應該被用來淡化父母的荒謬的性別歧視形象,再用手工藝品、鮮花、巧克力或酒精來慶祝他們。特別是托兒所或學校等教育機構,迫切需要對其父母形象進行批判性思考。
她進一步說明她認為這項節日的荒謬處
母親節在「慶祝」母親這個個體默默、痛苦的犧牲。
社會工作者 Stephan Fuchs則認為改為「雙親節」(Elterntag),將能以不同的方式提高人們對母親和父親之間平等的認識。
到 2023 年,仍然有太多的母親包攬一切家務,而能夠平等地管理日常家庭生活的男性則太少了。在這個現實中,新的雙親節不會有太大改變。另一個論點:許多 LGBTQ 家庭並沒有在傳統的母親節慶祝。那麼到底應該廢除母親節嗎?這有點像撫養孩子:沒有簡單的答案
就算要討論節日改名,先買個禮物還是要的

結語

要廢除或修改一個歷史將近一百年的節日當然不那麼容易,而現代社會其實傳統的性別框架及家務分工雖然鬆動但還是存在,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才能夠有更突破性的轉換。相關的討論也只是起步,並沒有形成有共識的力量。
在此之前,還是先讓我們問問自己的媽媽想要收到什麼樣的禮物,才不會想要用錢打發表達心意,心意卻都進了商人的口袋,回頭還增加媽媽的困擾。
如果妳是媽媽,妳最想要的禮物是什麼?
如果你是孩子,你最想要送你的媽媽什麼呢?
至於身為雙寶媽的我呢?
我最想收到的禮物是小孩睡過夜不要吵
工商時間:我的AI創作繪本《未定義的天使》中文版已經在Pubu上架,從未出生的孩子的角度講述對母親的愛,希望能夠讓那些經歷失去孩子的勇敢女性,從另一個角度觀看自己的經驗,進而走出失落。歡迎推薦給週邊有類似經驗的朋友,在說什麼都不是,但又想表達自己關心的情況下,用書本進行療癒,傳遞默默支持的力量。
覺得文章實用的話,歡迎訂閱追蹤專題、打賞,或是留言分享心得討論!我會持續更新。您的支持將會是我在被兩個幼娃惡整之餘的信心動力。
資料來源:https://www.mdr.de/brisant/muttertag-elterntag-102.htm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4會員
121內容數
分享德國生活、創作及閱讀心得、感情疑難雜症問事。 職場戀愛小說為付費單元,其他都開放閱讀,歡迎留言交流想法。 合作邀約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