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描述布袋戲: 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意指布袋戲的名演身懷絕活,不但得用手指靈活操弄人偶,還得切換多聲帶擔任所有角色的配音;一下子是莽漢,一下是書生,一下又得變成纖細婀娜的女聲。但這項技藝在現代已慢慢失傳,看戲的人少了,搬演戲的人,也凋零了。
楊力州導演被布袋戲所驚艷,費時十年紀錄國寶陳錫煌師傅。他用心拍攝的影像甚至引起日本NHK的興趣想要買斷版權。布袋戲有多美? 《紅盒子》片尾拍攝陳錫煌師傅操偶,完整15分鐘的「巧遇姻緣」讓全場的觀眾在大螢幕上看到忘我,并出如雷掌聲,忘了自己在看的是一場電影。
但《紅盒子》雖說是一部紀錄片,但在一幕幕影像中卻滿溢著對布袋戲這項技藝正走向消逝的不捨與悲戚,陳錫煌師傅堅持傳續的精神,對照起他逐漸老邁的身體,與老師傅們的離世,就如電影開場時旁白聲響起:師傅,最後再搬演一齣戲好不好? 但鼓聲點下,電影開場竟已開始謝幕,戲院座位人去樓空。
因為觀眾在現實中早已散去,大風吹來西北雨,浸濕搬弄戲偶的名演與戲台。供奉著戲神田都元帥的紅盒子,仍等著被傳承,但,我們如今所見的是否並非傳承,而是不願見的消逝? 而陳錫煌師傅亟欲留下的是甚麼?他又是如何被他的父親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所影響?
戲夢人生
或許可從他的父親李天祿師傅談起。陳錫煌的的父親李天祿師傅在《戲夢人生》曾有一段旁白:講到我們人生,最苦慘,就是生死離別。李天祿見證了台灣布袋戲最興旺的時代,陳錫煌與他的弟子卻面對這項技藝在時代流轉中消逝。
19世紀末,由於臺北盆地開墾的興起,新莊、艋舺與大稻埕商賈興盛,閩南等地的布袋戲大師傅被聘請來台灣表演,也帶動台北布袋戲班的蓬勃發展。大陸泉州來台的陳婆師傅,傳承給許金水,再傳給許金木,即為李天祿的父親許夢冬。許夢冬入贅李家,於是長子姓李,在李天祿的半自傳回憶中,約莫八歲母親去世後,他過著被繼母虐待的生活,父親個性剛烈,教育嚴格,直到成年與父母親的感情都不算好。在《戲夢人生》中,就連父親許夢冬過世,李天祿也僅回家祭拜非常短暫的時間,就被繼母轟了出去。
李天祿成年後入贅陳家,1931年組「亦宛然」,同年長子陳錫煌出生。在當時,布袋戲發展輝煌,1933年日本皇室久彌宮來台,新莊許天扶師傅的「小西園」劇團還受邀在草山表演以饕遠方貴客。布袋戲經歷政權更迭,也曾被管制過,但作為一個大眾娛樂的窗口,終究無法被消滅,並且也被正面肯定過其價值。東京大學教授和哲郎曾投書報紙: 「它與一般人演大戲不同,每一個戲偶角色的表現完全是主演所賦予的,戲偶的表現手法可看出主演者的表演素養高下,所以它的表演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民國四十年後,布袋戲外台戲全面解禁,陳錫煌跟著李天祿四處表演,李天祿教導的方式與父親許夢冬雷同,都是做不好就打,於是陳錫煌師傅仍深深記在心中,那幼年時一不小心就被師傅用戲偶敲頭的痛楚,腦海中,竟無與父親好好對話的回憶。
四代四姓,出生布袋戲世家的陳錫煌師傅如今八十有七,盡得布袋戲真傳,不但獲頒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也是重要的戲偶衣盔製作者。但提到父親時,短短兩句話: 「爸爸你做人真好……」便再也無話可說。
由於李天祿入贅陳家,長子姓陳,次子姓李,李天祿將自己一手創建的「亦宛然」傳承給次子李傳燦。李天祿晚年戮力薪傳,教導外國學生,讓布袋戲開枝散葉,也因參加電影演出而揚名坎城;因為有個巨人般的父親,陳錫煌師傅一輩子都被介紹為「李天祿的兒子」,而楊力州導演,則引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來形容陳錫煌於七十九歲時創建自己的陳錫煌傳統戲劇劇團,是一種企圖離開父親再次出生的拼搏。
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憤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
消逝的與不曾消逝的
即使李天祿已過世,陳錫煌仍被記憶成「李天祿的兒子」。接掌亦宛然的弟弟李傳燦離開了,早期有名的演師們如黃海岱師傅也一一凋零。陳錫煌接下父親李天祿傳承布袋戲的重責大任,他走向與父親相同的路,他複製父親,讓他的精神在自己身上重現,未曾消逝,雖然「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離開亦宛然的陳錫煌所走的人生路,仿若紅盒子最後那段父子聲音重疊的口白:人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比起未曾消逝的父子矛盾,劇烈改變中的卻是台語文環境的消失。野台戲逐漸被其他娛樂所取代,但最關鍵的卻是,能聽懂口白的觀眾已經越來越少了。比起電視上播映的「金光戲」,聲光特效還能吸引新一代的觀眾,野台戲沒有華麗的佈景,更考驗演師背誦口白、變換聲帶的功力,但,若觀眾連口白所道的故事都聽不懂,這項技藝更難以存續。
片中一段紀錄陳錫煌師傅與老樂師們的共演,熱鬧非凡,仿若布袋戲又活了過來,回到那繁盛的時代,但配樂的蒼涼卻是催人熱淚,其實,這或許是這些老師傅們的最後一場華麗的演出。
導演說:我會不會紀錄到的不是傳承,而是消逝?
所以請再轉身看一眼,以最華麗的方式。看那陳錫煌師傅的掌中動作多麼精細哪!年邁而滿佈皺紋的手仍然直挺地撐起小小的人偶,靈動活現。即使年邁,師傅仍不放棄任何教學的機會,到世界各國表演、推廣布袋戲。外國來的學生,也收,不藏私也不阻止外國人做布袋戲的創新。在陽明山平等國小,幫巧宛然劇團的小朋友上課。「從四年級開始學到六年級,上國中就放棄了⋯」,但陳師傅還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爲「布袋戲是個好東西,應該要被傳承下去。」
如果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為苦慘,那麼爲了不要消逝所做的所有拼搏,會是最為珍貴美麗的嘗試。
陳錫煌師傅的精神如是,紅盒子的紀錄也如是。
參考資料:
1. 功名歸掌上,布袋演春秋:臺北市布袋戲發展史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