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朱宥任:一場打了兩年,牽扯四百年歷史的正名運動!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在本專欄〈琉球王國的大航海時代〉一文中,提到過去的琉球王國(今日的沖繩縣)曾是明朝的藩國之一,因此,每當琉球國王位交替之際,就會通知明朝政府,而明朝朝廷收到消息後便會派遣冊封使至琉球,承認新國王地位。在相關文獻中,《使琉球錄》便是中方冊封使所留下的紀錄之一,有數位使者都曾撰寫過《使琉球錄》。且由於書中記載了許多當時琉球的狀況,使得《使琉球錄》成為研究琉球文史相當重要的參考資料。
  近來,「正名運動」甚囂塵上,在《使琉球錄》當中也有一場關於「正名」的紀錄,不過這個被正名的東西有點特別,不是球隊、不是國家名稱,而是「沖繩麵(沖縄そば,okinawa soba)」。
  沖繩麵不只是沖繩街頭巷尾常見的在地美食,在外國遊客喜好的沖繩料理中更是經常名列前茅。不過對臺灣人而言,必然能感受到的是,比起日本的蕎麥麵或拉麵,沖繩麵無論是形式還是口味,其實都與臺灣的麵食更為相近,或許是因為臺灣的麵食與沖繩麵都極可能受到中式麵食的影響所致。而與此相關的紀錄,就載於《使琉球錄》之中。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一五三四年,琉球王國的尚清王即位當時,明朝大臣陳侃曾以冊封使身分來到琉球,並寫下現知的第一部《使琉球錄》。而在之中的「諭祭文」一段,有著「祭品:牛一隻,豬一口,羊一羫,饅頭五分,粉湯五分……」的記載。有說法認為,這裡的「粉湯」就是早期的一種琉球麵食,甚至可能是沖繩麵的前身。而在明朝使團飲食所需的食材清單中,確實也有製麵所需的小麥粉。不過因為沒有直接證據,所以陳侃寫的「粉湯」是否真的就成了日後的沖繩麵,贊成和反對兩派都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與中國頻繁往來下,也促成飲食文化上的交流,使得一些中式料理確實因此影響了琉球。
一五三四年,琉球王國的尚清王即位當時,明朝大臣陳侃曾以冊封使身分來到琉球,並寫下現知的第一部《使琉球錄》。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不過,這時載於冊上的食物,大抵流傳在琉球的貴族階層之中,對一般平民幾乎可說是無緣的。到了琉球王國滅亡,日本全面統治沖繩的時代,先是有中國人在那霸經營了「唐人麵」店鋪,接著藉由在此鑽研料理的當地人,逐漸將此類麵食料理散播出去。後來製麵機開始普及化,更讓這些麵食越來越普及。
  此時的麵食料理雖蓬勃發展,名稱方面倒還沒有共識。從「支那麵(そば)」或單純以琉球語的「麵(すば)」到「琉球麵」的稱呼都有。隨著當時中日關係日益敏感,那霸警察署長在一九一六年訂出了以「琉球麵」作為名稱的規定,不過並沒有確實的執行,支那麵等名稱還是在民間廣為使用。後來中日雙方正式開戰,傳說曾因為看到「支那」產生誤會,發生過日軍軍官與店家發生衝突的事件。
  二戰末期,沖繩戰役重創了沖繩本島,本來林立的沖繩麵店也大多毀於戰爭中。然而新生的契機倒也在此時造訪:為了應急基本的食糧需求,美軍緊急調來了大量的小麥。一方面為了將這些小麥效率地轉化成食物,一方面又因為戰爭讓許多男性陣亡,許多女性必須一肩扛下扶養重擔,於是讓眾多沖繩人紛紛投身於麵料理的製作與烹飪之中。於是這碗麵不只在戰火後獲得重生,更戰後重建的艱辛中餵飽了許多沖繩人民,此時名稱也才終於逐漸統一為現今熟悉的「沖繩麵」。
  不過即使「沖繩麵」得到沖繩人的認同,這個名字又突然遭遇到一場危機:一九七六年,沖繩縣生麵協同會的理事長土肥健一收到一則通知,寄件者為「全國生麵公正取引協會」,表示:「由於沖繩麵(そば)皆由小麥粉製成,原料中並未使用任何蕎麥粉,違反蕎麥麵(そば)需要蕎麥佔成分三十趴以上,小麥七十趴以下的規定,因此必須進行名稱更改,不得再使用そば之名。」
  接到通知的土肥非常不能諒解,他認為「沖繩麵」之名不僅早已是習慣稱呼,而且名稱上還蘊含著這道料理背後的種種,實不宜再做改變。他呼籲此事必須嚴正看待,然而在他堅守立場的同時,其他沖繩人的反應卻顯得冷淡。縣府人員不贊同上訴抗爭,熟識的製麵師傅雖有不滿,卻也僅僅表示無奈而已,並沒有對「沖繩麵正名運動」有明顯的支持意願。
  不過土肥看穿這一切有所蹊蹺。大家其實不是覺得輕易放棄「沖繩麵」這個名字沒關係,而是當時沖繩剛脫離美軍政府統治,回到日本統治轄下不久,社會充滿了對未來的不安,更不敢明顯忤逆日方要求的氛圍之下,才會對這個議題消極以對。了解到這點的土肥,下定決心乾脆自己一人行動。
  首先他自己煮了麵,帶了食器用具,直接殺到東京食糧廳處,要求他們品嘗麵條,並且向他們解釋沖繩麵是怎麼樣的一道料理。然而經過幾個小時候放置的麵,試吃的官員們理所當然的做出「不好吃」的回應,這時土肥馬上當面邀約:「在你們家鄉的食物,一定是在家鄉吃味道才是最好的吧?既然如此,那就來沖繩吃吃看吧。」
  此後土肥以一個月平均一到兩次的頻率,積極前往東京遊說。其間也帶過一些官方人士來到沖繩,讓他們了解道地沖繩麵的滋味,或者參觀沖繩麵製作現場,提供相關資料等等。在努力不懈的交涉下,一九七七年協會宣布「沖繩麵」的名稱可以保留,然而允許使用範圍只可在沖繩縣內。
  但土肥對這個折衷結果並不滿意,他認為沖繩麵這個名稱無法在向外流通,那麼爭取的意義就打了折扣。這時他想到一個方法:既然單以「沖繩麵」不能合格,那乾脆改以「本場 沖繩麵」的方式進行名稱登錄。因為加了「本場」兩字,便可像「札幌拉麵」、「讚岐烏龍麵」一樣,身為某地的特色料理至沖繩縣外使用,就可以不牴觸規則,又保留了「沖繩麵」的部分。
  然而為了爭取正名,日本食糧廳又開出了新的難題,要沖繩方繳交能說明沖繩麵之在地特色的相關文件。可是雖然是一吃就知道與日本麵食極為不同的特色料理,但以資料面來說,大多數的東西早在沖繩戰中散逸,令土肥苦惱不已。然而,土肥偶然間透過友人得知,北京大學方面表示有過去一些關於琉球王國的記載,其中或許有相關的資料。知曉此事的土肥馬上二話不說直衝北京,因此才從陳侃《使琉球錄》中的諭祭文中挖出「粉湯」的情報,他立刻帶回沖繩請知名教授翻成日文,這才通過食糧廳的要求。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終於在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生麵類表示相關公正競爭施行規則」的附項「名產、特產、本場的表示」中,追加了「本場 沖繩麵」這一條目。此時距離生麵協會撤除沖繩麵稱呼的要求,已經過了兩年又八個月。也就是說,不過就是為了爭取一碗麵的稱呼,就得耗上超過兩年半的時間。然而其中超過四百年的演變流傳,得知這碗麵曾經來自他處,卻又在這裡生根茁壯,還在戰後復興中佔據一席之地,兩年多的努力倒又顯得渺小了。而在正名過程中遭遇的挫折,也多虧了部分人士的堅定立場與鍥而不舍才終至克服。直至今日,土肥依舊仍在為推廣沖繩麵盡心盡力,十月十七日也被稱為「沖繩麵之日」,作為紀念這段守護「沖繩麵」之名的曲折經過。
攝影/朱宥任

★作家小傳
陳侃,正德二年生(1507年),字應和,號思齋,浙江鄞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陳侃曾於嘉靖十三年出使琉球王國,因待風所需,在琉球王國短暫停留四個月,滯留的日子裡,將出使所見經歷,和當地見聞以文字詳細記錄,並在回國後整理成出,取名為《使琉球錄》。
因陳侃之前的冊封使琉球使錄大多失傳,且許多琉球王國文獻記錄內容,大多以訛傳訛,收錄內容謬誤甚多,因此陳侃的《使琉球錄》更顯其價值,為後人瞭解琉球王國留下珍貴的史料。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朱宥任 一九九○年生。著有小說《好球帶》、《地下全壘打王》。二○一七參加沖繩縣政府獎學金計畫,於琉球大學留學與東洋企劃印刷實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但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曲折。如果林海音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當台灣步入日治時期,過去孜孜向學、為求功名的傳統文人,一夕之間失去未來的舞台,有些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些人選擇重新磨合,也有一些人秉持所學帶動潮流,1901年成立的櫟社便是一個以此為自許,以古典文學帶動日治時期台灣詩社、詩人交流,並對時代具有高度敏銳與關懷的古典詩社。
    當象徵日治的前奏旋律響起,一位將這些視為瑰寶的前驅者,踏上名為「臺灣」的南國島嶼,他以自身的母語文字,將聽聞的歌謠與民間故事一一採集並收錄下來,編輯整理後,出版了一本像是精選專輯的歌謠專書,要是沒有「他」的貢獻付出,或許我們都還無法忠實地重現當時臺灣的地景與風土。
    臺語是粗俗、沒有文化、無法用來講述高深學問的語言嗎?如果有人這麼講,就拿《內外科看護學》打他的臉(最好不要,這本書很珍貴)。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前的1917年,英國人戴仁壽醫師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分40章、657頁、503張圖,內容包括解剖、生理、護理等學問,最驚人的是——整本書是用臺語寫的……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但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曲折。如果林海音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當台灣步入日治時期,過去孜孜向學、為求功名的傳統文人,一夕之間失去未來的舞台,有些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些人選擇重新磨合,也有一些人秉持所學帶動潮流,1901年成立的櫟社便是一個以此為自許,以古典文學帶動日治時期台灣詩社、詩人交流,並對時代具有高度敏銳與關懷的古典詩社。
    當象徵日治的前奏旋律響起,一位將這些視為瑰寶的前驅者,踏上名為「臺灣」的南國島嶼,他以自身的母語文字,將聽聞的歌謠與民間故事一一採集並收錄下來,編輯整理後,出版了一本像是精選專輯的歌謠專書,要是沒有「他」的貢獻付出,或許我們都還無法忠實地重現當時臺灣的地景與風土。
    臺語是粗俗、沒有文化、無法用來講述高深學問的語言嗎?如果有人這麼講,就拿《內外科看護學》打他的臉(最好不要,這本書很珍貴)。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前的1917年,英國人戴仁壽醫師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分40章、657頁、503張圖,內容包括解剖、生理、護理等學問,最驚人的是——整本書是用臺語寫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