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簡介
新聞所女學生麗莎來到奧里亞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的住所,自願為這位享譽國際的資深女記者整理文件。在她工作的這段期間,法拉奇娓娓道出自己過去精彩絢爛的採訪經歷。她曾前往巴基斯坦報導喀拉蚩爆炸案、至越南報導內戰,也曾訪問過著名人士如伊朗領袖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希臘詩人政治家亞歷山德羅斯·帕納古利斯(Alexandros Panagoulis)等。法拉奇曾與亞歷山德羅斯·帕納古利斯發展轟轟烈烈的愛情;然而,由於帕納古利斯多情花心,使法拉奇萬念俱灰,選擇離開,最終孤單漂泊一生。最後,麗莎選擇和法拉奇相反的道路,決定留在當地工作並組織家庭。
由法拉奇思考記者角色
「永遠只寫真相,一如外科手術,雖會痛,但會痊癒。」這是法拉奇在影片最後送給麗莎的題辭。報導真相,是法拉奇做為記者的堅持。然而,究竟何為「真相」?真相,是一件事情所有「事實」的總和。要能推知真相,必須要分析所有的「事實」。事實的全面掌握並不容易;尤其,記者個人的思維及立場,會左右他對各利害相關人言論的解讀及相信程度,並進而影響他對事實的描繪。法拉奇本人便因深惡伊斯蘭教,而對伊斯蘭教及阿拉伯人多做負面的評判。她呈現的,絕非是全面的事實。寫出「真相」,是太狂妄的理念。記者可以做到的,是盡量呈現事實,並提供多元分析觀點供閱聽人思考。
記者(以及廣義的媒體)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設定公眾議題。一般大眾並無暇主動搜尋、了解各類議題。因此,大眾有賴媒體代為尋找重要議題,並直接吸收媒體傳遞的事實及觀點。故,設定議題不但是媒體的責任,也變相成為媒體的權力。這項權力既來自閱聽人的授權,則閱聽人有權監督之。因此,台灣的閱聽公眾在抱怨媒體素質低落的同時,也應落實監督,令媒體妥善使用其議題設定權力。
最後,仍要向許多前線記者致敬。尤其,如法拉奇一般的戰地記者,不但以性命為注,更要承受戰地殘酷景象、苦難故事所帶來的心理衝擊。若無他們的冒險犯難,戰地的真實情況、受害平民的苦痛皆無法被世人所知。揭露事實看似消極被動;然唯有事實被揭發,才能引發更多積極作為。或許,法拉奇贈與麗莎的話可以如此改寫:揭露事實,一如外科手術,雖會痛,但會痊癒。
責任編輯:許馨予 核稿編輯:黃琬婷